“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首情真意切,脍炙人口的《乡愁》传诵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1971年余光中先生从海外归国后,用20分钟写下的经典之作,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余光中的经典美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余光中的经典美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首情真意切,脍炙人口的《乡愁》传诵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1971年余光中先生从海外归国后,用20分钟写下的经典之作。
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时间真好,抚平了一切》便是他生前安排精选出版的部分经典诗歌和散文。
这本书结集了余光中先生,含乡愁记忆、生活智慧、艺术欣赏、文学随笔、游记见闻等25篇散文,记录的都是他曾经亲历的生活,游历的远方,和对文学、艺术的领悟。
余光中先生用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自己对人生的彻悟来告诉你:一切艰难,都不能击倒你。一切伤痛,都会释怀。如他所说“兴于喜悦,而终于彻悟”,你终将在时间之中找到答案,在寂静中得到智慧。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以说是他一生文学气韵凝练的精华。在疫情横虐,无从出门的当下,不妨去读一读《时间真好,抚平了一切》这本书,定会让你繁乱的心平静下来。
人在旅途平常心,有家便是心安处
余光中先生在书中写到:“有那么一座城,锦盒一般珍藏着你半生的脚印和指纹,光荣和愤怒,温柔和伤心,珍藏着你一颗颗一粒粒不朽的记忆。家,便是那么一座城。”可见他对家有多么深的领悟。
余光中先生生于动乱年代,一生颠沛流离,从大陆到香港,从香港到台北,也曾远赴美国读书,还在美国多所大学任过客座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过书。但在台北居住的时间是最长的。
正如他在文中写的那样,把一座陌生的城市住成了家,把一个临时地址“厦门街一一三巷”拥抱成永久地址,厦门街就是他的“家街”,曾经自命为半个江南人,四川人,后来成了想家的台北人。
八千多个日子,二十几番夏至和秋分,每一条窄弄都是他无法忘却的记忆,更有难以割舍的情谊。他的朋友、同学、同事、学生、家人和事业都在那座城里。他每天用脚步丈量着每一条窄弄,厦门街成了他的回声谷。
那一带的市井街坊,已成为他的“背景”甚至“腹地”。26年的暂且,比起许多永久来,还永久得多。他在书中描述自己“从一个寂寞而迷惘的流浪少年变成大四的学生,少尉编译官,新郎,父亲,然后是留学生,新来的讲师,老去的教授,毁誉交加的诗人,左颊掌声右颊是嘘声。”
流逝的时光,增叠的经历,才有了他浓浓的乡愁,这乡愁是那化不开的爱,是生命底色里最纯真的色彩。
年少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怯楼影生
时光荏苒,余光中再回台北已是霜发中年,他说:“一缕乡愁,恒与扬子江东流水竞长。”可迎面那一丛丛陌生的楼影,颇让他有近乡情怯的感觉,半辈子的岁月在那里边攘攘度过,一切的记忆都是那么深刻。
曾经的灰瓦屋,矮围墙,弯弯绕绕的斜街窄巷都变成了高高的公寓,脚踏车三轮车都被电单车计程车取代,半田园风的小省城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
回到厦门街,再也闻不到家家围墙飘出的饭香,“家巷”的左邻右舍,前翁后媪,已物是人非,作者不免伤感道:“台北你可还识我?”这种惆怅和眷恋,溢于言表。
对一个时代的消逝,感慨不已。他在文中写到的:“该来的,什么也挡不住。已去的,也无处可招魂。”就让它化作不朽的记忆吧,放下便是最好的结局。
在生命的长河里,母与子是血浓于水的牵绊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这是余光中先生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对大陆母亲最深情的表白。
他还说,“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足以体现他对祖国大陆的眷恋之情浓烈又真挚,他对母亲的思念一刻也未停止过。
一颗赤子之心在字里行间澎湃激昂,跃然纸上。这种故乡情和民族魂触动着那些曾因两岸隔绝而骨肉分离之人的思乡之情,也感动了海峡两岸的人民。
就是这样一位素日温文儒雅的文学大师,怀揣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面对“去中国化”的谬论之时,他从骨子里发出洪钟般的声音,大声疾呼:不要为了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他站在保护文言文的第一线,成为捍卫中华文化的勇敢斗士。
面对寂静的空无,在时间之中寻找答案
余光中先生在《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中写到:“寂静,是一切智慧的来源。达摩面壁,面对的正是寂静的空无。一个人在寂静之际,其实面对的是自己,他不得不跟自己说话。”人只有在寂静中,方能参悟到世间的大智慧,寂静使人思考,不当的配乐常常扰人清静制造噪音。
相信大家都知道最近四川的状况:面对严峻的新冠病毒疫情来袭,偌大一个成都市,空无一人,这座城被锁进了寂静,而我们也同样被锁进了时间的循环中。工厂停工,学生停课,商场停业,大家空前失落,失业的风险,物价飞涨,生活的窘迫让你感觉越来越孤独。
生病的城市,无不时时刻刻牵动你的心。此时的你,不妨阅读余光中先生的这本书,在他的文字里去理解和体会有那么一座城,值得你去眷恋,去维护,去思考,去做点儿什么,而不是躲在家里成天玩手机听些噪音或准噪音的音乐磨钝你的耳朵让你躺平。
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混乱属于外在,而信仰属于个人”。只要你清醒与独立,懂得活着的价值及意义,就能潇洒从容、坦然面对,同心协力、战胜疫情,让家园早日恢复往日的靓丽与平静。
聆听真正的音乐,是在时间中形成的旋律与节奏
作者认为音乐使我们对时间的感觉更加敏锐,甚至身心与脉搏也在音乐中和谐共振。而“寂静之于音乐,正如留白之于绘画。”越高级的人生,越懂得留白,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在谷堆旁听取蛙声一片的闲情逸致,是花落人独立的雅趣清幽,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云卷云舒,而不是整天在轻率而散漫的音波里沉浮。
如今,我们的精妙音乐在哪里?小学生,甚至是一年级学生都能唱几首爱情歌曲,学生所听的音乐比成年人听的音乐不知要多多少倍,可真正经典的音乐又有几首呢?一些情啊爱啊的歌曲还是饶了学生的耳朵吧。
寂静之于音乐,学生们朗朗读书声不是一种精妙的音乐吗?“把时间安排得恰如其分地去欣赏时间,时间形成的旋律与节奏。”那才是无声的音乐。
走出孤独与自闭,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愿每一个处在静默期的我们,放下执念,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如余光中先生那样将波澜岁月活出美好、情义与平静。这也是余光中先生用短而精、含义深厚的散文来给你我真诚的启示。
余光中先生在书中写到:“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争不过朝夕又追忆着往昔,慢慢偷走了青春与记忆......然而,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悲痛终会过去,欢乐也会铭记于心。对自己的生活时刻持有掌控感,慢慢在时光中找到自己。”
他又说:“一个能思想的人应该乐于和自己为伍。”余光中先生用一生做到了在生命里从容漫步,在时光中畅快漂泊,既是诗人,又是旅人。
世间的柔情浪漫,莫过于那份清澈的爱
读罢《时间真好,抚平了一切》这本散文集,如汩汩清泉,从心田缓缓流过。及时理解生活、及时自我强大、及时宽容过往,放下执念,好好读书写作,迎接轻盈洒脱的退休生活,这便是我对《时间真好,抚平了一切》的感悟吧。同样以此书致人生路上独自远行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