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这种语言艺术,有时候一字之改,往往有“点石成金”之妙,像友友们大都熟悉的贾岛与韩愈的“推敲”故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绿”字的修改等等。有时候读者的灵机一动精妙修改,连原作者本人也始料未及,因此,古往今来,文坛上曾产生过不少“一字之师”的佳话。

(1)“数枝”与“一枝”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郑谷、齐己、曹松、方干等作为诗友,常常一起切磋诗文。有一次,齐己(一个和尚)带上自己新写的诗篇去请教郑谷。其中有一首《早梅》的诗,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等句。

郑谷看后,皱了皱眉头,觉得有点不妥,齐己便立即请教。郑谷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的确如此,“一”对应“早”,第一朵当然是最早的,这一字之改,就把早梅的形象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来了,齐己佩服不已,因此,文坛上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2)“德”字换成“风”

友友们上学时都读过《岳阳楼记》,作者是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曾经写过一篇赞颂东汉时著名隐士严子陵的文章《严先生祠堂记》,其中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这样的句子。

一次,其友李泰伯读了此文,说想改其中一字。

范仲淹急忙请教,问怎么改。李泰伯说,“云山”“江水”等意象较为宏伟,下面用“先生之德”承接,似乎显得有点局促,不如把“德”字换成“风”字。

范仲淹听后,低声吟咏几遍,觉得韵味果然不同,“风”字读起来比“德”字更能表达出他对严子陵的崇敬钦佩之情,于是立刻就把“德”字改成了“风”字。

(3)“何必”改成“何况”

民族英雄林则徐,友友们都熟悉。但大多数友友熟悉的是林则徐的英雄本色,其实,林则徐文学功底深厚。

他有一个外甥,叫沈葆桢,同时也是他的女婿。这个沈葆桢也是晚清重臣,少年得志,很有才华。

有一次,沈葆桢写了一首咏月诗,其中有“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的句子,他本人自觉绝妙,颇为自得。

林则徐看后,也感觉不错,但品味吟咏再三,又觉得有点美中不足,于是提笔把“何必清辉满十分”中的“必”字改成“况”。改后诗境大不相同,立显开阔。

(4)变“闻”为“看”

元朝诗人出名的不是太多,萨天赐应该是成就比较高的诗人。

有一次,萨天赐送一个叫濬天渊的人入朝,当然少不了诗词唱和。萨天赐的诗中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等句子,很多人都纷纷叫好,大加称赞。

这时,有一个老叟却认为不佳,不如将“闻”字改为“看”字。

萨天赐虚心请教,问为什么要这样改。

老者说,唐人诗句中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句子。

萨天赐吟咏之下,感觉确实不错,便俯身向老者深深一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一字之师故事读懂了什么(一字之师佳话多)(1)

一字之师故事读懂了什么(一字之师佳话多)(2)

一字之师故事读懂了什么(一字之师佳话多)(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