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楼市的时代宣告结束(2022年楼市的下半场)(1)

每年的7、8月份,一直被公认是楼市一年中的销售淡季,这个固有印象似乎并不适合今年的情况。其实,从今年上半年的市场数据看,成交下行触底和继续分化,6月的成交量价开始出现环比上涨。

海淀依然是业绩榜的头号学霸,上半年成交额349亿,创下新高。业绩榜单前十中有六个在海淀,成交金额占比高达70%,单盘业绩更是将众多楼盘远远甩下。此外,豪宅市场从低调升温到快速热销,成为最大赢家。

数据折线图是个很神奇的存在,有人看到无奈,有人看到希望,尤其榜单之外沉默的大多数,体感依然冰冷。楼市并未走出低迷、继续焦灼是今年下半场的共同情绪。虽然半年节点的大考已过,没考好的原因很多、也很客观,但是原因只是原因,原因会被时间稀释,余下的只是结果,和更重的补仓任务。

无论如何,下半场已经开启。去年的三批次地和今年一二批次地带来的供应上新,会延续到7-9月份。下半年能否反转打赢,关键就看第三季度的抢收。接下来的楼市晴雨,会从这里开始。

楼市变化

市场底部显现、分化继续

01、供量空前放大,库存阶段性高企

集中供地加速入市节奏,催生节点性的供应集中放量。今年上半年新增供应2.56万套,累计可售库存7万套,迎来10年间普宅供量的峰值。供应的热点板块,主要集中在昌平、朝阳、丰台、石景山和大兴,以刚需刚改的供量为主。

供应和需求的热点板块并不同轨,区域、房企、楼盘在分化的天坪上砝码不同。有些板块在过去的3-5年,已经严重透支了需求,也透支了房价的未来空间,再加上需求对房价降低的预期,出现了明显的成交颓势。与此同时,供应少、以高端为主的板块,出现了全城来买、越贵越抢的需求热点。

02、需求端风险意识普遍提升,表现有不同

刚需刚改的再分化。由于收入的不确定性和购买力的缩水,消费降级、持续观望和期待降价是主要表情,信心底并没有完全形成,即便买房,不敢也不能加杠杆买房。这从数据上也能体现,刚需刚改的成交量几乎腰斩,而且出现明显的外溢现象;刚需刚改对通勤、基本生活配套的要求也很刚性,所以部分需求会转向二手次新房。

改善入场并不积极。以中青年群体为主,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处于压力最大的人生阶段,求稳的诉求明显强化,二套房的首付门槛和房贷压力再放大。由于有卖房的痛点,再买房会考虑居住品质,也会考虑房子长短期的流通性,可左可右的不着急心态,这是市场主力房源130-150平去化一般的原因。

高端买家低调扫货。因受外部环境的冲击相对要小,高端买家从容而敏锐,会拉长周期看价格走势,认为市场下行期的房价恰恰是相对低点。在其他投资渠道收益率收窄后,资产配置重心转向房子成为必然,财富加速聚拢的现象明显。

这不代表高端买家来者不拒。正因为置业经验丰富,且有更强烈的资产配置动因,往往对区域板块、地段地块、户型格局、精装品质、楼座位置都很关注;同时对房源很挑剔,只买特定房源的倾向非常明显,如果买不到心头好,宁愿不买、也不凑合买。

03、有必要重新认识房价,房价焦虑需要缓解

半年时间,北京的新房成交均价从53532元直接拉升到62175元,一平米涨了8643元,买一套120平的改善四居,总价多了100万。房价中位数由去年的478万,上调到今年上半年578万,也是整整100万。这是不是意味着房价上涨了?其实不然。

从短期看,均价变化并不代表价格真的在逆势上涨,更不代表具体楼盘的价格状态。未来加大供应量、供应结构的进一步郊区化,都会调节楼市的量价走势,或将成为接下来的常态化举措,再加上预售限价的干预,房价保持平稳、自然增幅一定是大趋势。上述的均价上扬,主要来自成交结构中刚需与限竞房占比下降、豪宅占比提高的贡献。

从中长期看,供求决定价格依然是基本的市场规律。房住不炒,房价不再是买房的唯一判定标准;同时,结合人口下行、城镇化进程放缓来看,供过于求是趋势、房价普涨时代一去不返,要落位具体房子的增值空间,还要看城市、区域板块、楼盘本我的综合价值。

相比均价,房价中位数更贴近市场的真实情况。房价中位数的变化,首先与不同区域的成交量、房价差有关,成交量大的区域如果价格高,就会带动中位数的增高;其次与市场的主力户型面积增大有关,随着执行套内9070新规,市场主力户型由90平提高到100-120平,套总价也随之上调。

上新变化

产品端有同质化,也有细分升级

01、市场主力从面积、居室数到总价都在发生变化

市场的主力户型面积、套总价在增大的同时,90平小三居的可售套数在减少、仅7799套。同时,受生孩儿政策的影响和换房成本的加大,一步到位的四居更受欢迎,面积段从95平到200平,正在实现从刚需到豪宅的豪迈跨越,有望成为未来几年的C位选手。

02、豪宅产品定位克制中进步,细分意图明显

在北京,2000万应该是第一道豪宅门槛。但以价格划分豪宅量级只是基础,具备居住和增值的硬核价值才是资产配置关键。虽然,豪宅市场面积段收窄、产品标准降低的现状已经得到改善,但力道仍显不足。如果只把着力点用在宽厅、客餐厨一体化、精装升级上,那只是一张网红的豪宅脸,无法打动深谙豪宅居住的高端买家。聪明的房企已经在场景、品质、细节营造上悄悄发力。

03、精装交付或将成为标配,正在回归主流市场

随着很多新地块的溢价率走低、房地价差的变大,为加速卖楼,房企首先考虑的就是上精装,上材质、上设备,品质提升是硬道理。精装标准是有一定提升,但有几处的交付标准要留意,比如主卧区的衣柜式衣帽间、入户玄关柜、餐厨区的餐边柜和岛台,其共性是养眼实用、为样板间加分,因为主材一般是木作、石材,成本较高,所以有可能不含在交付标准中。但这些也正是大部分买房人很喜欢,自己做、效果并不能更好的痛点。既然是痛点,如果有解决方案,这个楼盘往往更受青睐。

04、响应装配式建筑要求,交付标准有所体现

比如南向飘窗的细微变化。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可能会多一侧或双侧墙垛、凹龛。有些楼盘处理的很好,不仅把它打造成隔板镶嵌柜体、用作小物收纳,而且能结合飘窗、窗帘、摆件形成一道吸睛的生活场景。但也有不少楼盘处理得简单生硬,这道垛子墙就比较突兀、影响观感和实用性,需要留意。

05、楼盘规模变小了,在买房阶段容易被忽略

这两年入市的大部分楼盘,建筑规模都不大,几万方属于很正常,规模小、更纯粹是相对优势,需要关注到小地块可能带来的劣势,楼座排布不科学、园林效果差、社区功能少、临路噪音会成为入住后的现实问题。尤其对于改善以上的买房,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更优,是好产品的基本条件,除了关注户型、精装外,至少需留意意向楼座的相对位置、楼盘平面布局和周边不利因素提示三个要素。

营销阵地的得失,由海报热销谈起

一线城市的房子不愁卖、完全可以躺赢卖楼,似乎一直是不容争辩的共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也是笔者入行多年的切身体会。今年更是,业绩量级高、成交分化大,在北京真实存在。

当以去化率70%的开盘标准被有意无意淡化后,开始转向竞品间的一比高下,比谁更热销。看起来在横向相较,但很可能是处于信息茧房的单向行为,更谈不上是高手过招。于市场,客户在成长、选择在变多;于房企,各自的业绩要求、算账逻辑都不同,得失也就不同。

01、热销海报——官宣数字,或表达气势

热销海报成为近期的热点话题,戏谑中的无奈味道。精明的京城操盘手们,坊间聊的最多的,不是某楼盘是不是开盘热销了,而是这个数字打几折更合适。的确,网签时间被无限拉长,给了热销数字喘口气的机会。热销承载的意义变了吗?如果热销只能定格传说,浪费的不止是时间、子弹,得失都有机会成本,客户的信任最不应辜负。

02、内卷适度——不过度解读,回到良性竞争

内卷词条,在今年的贬义成分似乎少了。至少在当下的地产行业,有时与被动创新、主动求变同义。从拿地起一路卷来,外卷、内卷和更卷,卷出了倒逼产品进步、取证速度。但是,即便取证、售楼处、样板间这几个硬性指标,都可以一路绿灯抢出来,压缩蓄客期的抢开盘,对于大多数楼盘,抢的可能只是热闹,最终受的是内伤。

03、节奏把控——业绩再急切,也不可带乱节奏

越接近地面战、越接近客户,情绪管理就越重要。对于一线的销售团队,正向激励比负向传压更有效,尤其不能传递急躁情绪,无论操盘策略,还是案场态度。受限各种主客观因素,很多时候营销确实做不到很从容,业绩急切可以理解,但越有得失心,越不容易算好账,业绩目标的分层模拟就不真实。节奏不能乱是底线,关键事项只能适度加速。

04、价值输出——最后的5公里比较,看易行难

锁定区域的不同楼盘选择,即最后的5公里对决。因为时间紧,容易出现营销的粗放;因为费用紧,经常出现推广的各种浅尝辄止,因为客户到了售楼处,所以线下更倾向互说小话。有时候还没分清原因,营销的沉没成本却实实在在产生了。敌人往往不是对家、是自己,所有的营销动作、推广输出,都不应该只为战胜竞品。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楼盘比较,关键是你是谁、优势是什么、能为客户提供什么价值。

05、落位精准——心中有粮、自然不慌

客量很重要,有效蓄客是无法跨越的刚性过程,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一切以能精准落位为前提。

关注接待质量。售楼处人气是基础,但人山人海的人气,不一定适合所有楼盘。客户到访本就不易,不要因为过大的带看量,影响接待的质量,尤其对于高端楼盘,人气需要和调性匹配,客户体验比获取信息更重要。

关注销售能力。各售楼处都在使用销售漏斗,客单管理也更智能化,但所有的销售工具不应只为追求销售说辞的精准、线索管理的精准,在服务客户上应给销售顾问必要的发挥空间。

关注推盘与价格策略这是蓄客、锁客、落位的关键,应特别关注、及时修正。如果价格有优惠空间,是给主力户型还是给难点户型,如果客户意向分散,做价差引导还是房源引导?看起来都是小事,如果落位效果差,可能就是这件小事上出了差错。

06、韧性生长——自救与他救,已无需多博弈

目前看,北京仅出台了公积金还贷延期办法,呼声最高的二套房认定标准能否适当放宽,或许只能是一个看点。一方面,市场数据是政策不需要松动的底气,就北京来看,6月的环比数据不错,同时有近20个楼盘上半年网签超30亿。另一方面,房住不炒原则下,一线城市的任何宽松举措都会谨之又慎,何况对于刚需、改善、高端不同群体,买房的动因、痛点、时机也完全不一样。等待他救、不如早早自救,我们不提倡万物皆可首付,更不建议以他救为由悲观躺平。

万物皆有周期,即便市场触底是共识,接下来会触底反弹还是趴在底部?行情并不完全明朗,市场未曾走出低迷,楼市的绝对量也不会再回到历史高位。所以需求端的焦虑不必要,房企端的焦虑也没必要,顺周期而为是关键。

追求资产安全的诉求会长期存在。与营销而言,打破茧房效应干扰,唤醒主场意识,回归客户导向,落位产品力价值提升,为营销阵地攻守的不二法则。

(本文作者为业内资深人士:王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