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黄逸
“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而前者的名声和影响之所以低于后者,只是因为它从未出版过。”这是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论断。
今人皆知《本草纲目》,而比它早问世73年、明代唯一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却罕有人知。
民国时,《本草品汇精要》首次印刷出版,已是成书400多年后。在《校勘记》中,中医学家谢观盛赞:“此书搜采之广,较《本草纲目》为多,而分类去取之谨严,又较《纲目》为精审,综其大体,实驾于《本草纲目》之上,可谓集中国药物学之大成矣。”
明孝宗也对《本草品汇精要》非常满意,在序中写道:“一按图而形色尽知,载考经而功效立见。”书成不足2个月,明孝宗病死,参与本书的49人中,12人获罪,主要作者刘文泰和其他二人被判死刑。
在现有历史记录中,刘文泰被描绘成奸臣、小人、不懂医的骗子,坊间写手更称他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先后治死明宪宗(朱见深)和明孝宗(朱祐樘),是“治死皇帝最多的医生”。
清末民初,《本草品汇精要》原本、抄本基本流失海外,堪称痛史。明代读书人常以道义担当为名,坦然扼杀科技成果,总以为毁一人、灭一书无足轻重,却不知由此断送了数百年的国运。
明抄彩绘本《本草品汇精要》插图
明初御医竟然没工资
刘文泰的史料甚少。《明史》无传,只在《王恕传》《邱濬传》中提及,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补遗》中有500余字记录。他的生卒年不详,只知他是江西上饶人,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共18年),在太医院任职。
明孝宗父亲明宪宗去世时,刘文泰任右通政(四品),很多人误以为刘不懂医,是从文官被派到太医院任职。其实,对成化、弘治两朝“传奉官”制度略有了解,便知原因。
明初太医院是“不系常选,任满黜陟,取自上裁”,几无制度,甚至可能没工资。直到宣德时期(1426年至1435年),才定薪给:
医生:月支米2斗(后涨到有家小者4斗,单身3斗)。
食粮医士:有家小者月支米5斗,无者3斗(后涨到7斗和5斗)。
冠带医士:食粮7斗,任满3年,1石。
支杂职俸医士:1石。
支品级俸医士:5石。
医士可免二丁的劳役,医生只免本身,再往上是医官。
吏目:从九品,5石。
御医:正八品,6.5石。
院判(副院长):正六品,10石。
院使(院长):正五品,16石。
明初医官最高五品,成化时,始授“传奉官”,即不经吏部选拔、考核,以皇帝名义,由太监“传奉圣旨”直接任官,医官因此被提拔的数量仅次于“善文书”者,成化时达82人。太医院的上级是礼部,难进人,“传奉”任命的医官多安排在通政司。
通政司俗称“银台”,正三品,近于信访机构,明英宗后,相关工作多归内廷,通政司成了空壳,可安排闲职,刘文泰被“传奉”成右通政。
明抄彩绘本《本草品汇精要》插图
名臣为何恨医官
医官属“伎术官”,例不过五品,四品以上则是文官的传统地盘。
《万历野获编·补遗》称:“(刘文泰)以投剂乖方,致损宪宗,给事中韩重、御史陈谷等,交章公疏参劾,孝宗命降为院判。”意思是刘文泰治死明宪宗,导致被贬官。明宪宗去世时才41岁,正当壮年,从患病到死亡仅10天,可能确有医疗失误,但与刘文泰关系不大。
首先,此时刘文泰地位一般。刘文泰之前,名医方贤、蒋宗武已任左通政(四品,但左尊于右),右通政多达五人。皇帝病危,轮不到刘文泰独当一面。
其次,刘文泰被贬职后,仍在太医院工作:贬职主要是明孝宗想治理“冗医”,将挂在通政司的几名医官都贬回太医院,包括院长施钦、任义、胡廷寅、仲兰、章渊等,刘文泰被降职后,仍是太医院副院长,后因冗员多,再被贬为御医。5年后,刘文泰又出任副院长。如果真是他治死明宪宗,处理不可能这么轻。
医官遭贬,或与名臣、时任吏部尚书的王恕有关。
王恕与马文升、刘大夏并称“弘治三君子”,他坚决打压医官,可能因个人恩怨。据学者刘小朦钩沉,王恕曾向朝廷申请,给年逾80岁的父亲以诰命(诰命是皇帝授予高级官员家属的荣誉证书),但吏部以微不足道的理由拒绝,而太医院院长施安(施钦的父亲)、副院长方贤给母亲申请诰命,得到批准。
王恕当时是正三品,施安是正五品,方贤是正六品。不久,王恕的父亲病逝,生前未能享受殊荣。在王恕心中,埋下不满医官的种子。
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重当副院长第二年,刘文泰便弹劾了王恕。
王恕性格刚强,与首辅邱濬不和,邱濬知王恕曾请人写传,并雕版发行,中有讽刺明宪宗的句子,邱濬故意告诉刘文泰,“沽直谤君,上闻,罪且不小”。
刘文泰果然上当,明孝宗拿到弹章后,交给王恕。王恕大怒,回奏称:“(刘)文泰无赖小人,其造此机巧深刻之词,非老于文学阴谋诡计者不能。”明孝宗遂将刘文泰下狱审问。
一审,牵连出邱濬,这下明孝宗难堪了,只好模糊处理:“刘文泰诬奏及妄攀大臣,甚是刁泼,宜重罪,姑从轻降太医院御医。王恕作传卖直沽名,本当究治,宥之,传并板即令焚毁,邱濬罢,其余悉免问。”
此方案两败俱伤。
王恕背上“卖直沽名”的恶名,打了20多次报告求退休,明孝宗只好批准。
邱濬背上“陷害忠良”的恶名,家门被贴上一首诗:“秦桧当年陷岳飞,宋家宗社竟衰微。如今丘濬排王恕,明主须当早见几。”一年多后,邱濬病死。
据《明史》记:“及(邱)濬卒,(刘)文泰往吊,濬妻叱之出曰:‘以若故,使相公齮(音如椅,意为倾轧)王公,负不义名,何吊为!’”意思是邱濬去世时,刘文泰去吊唁,邱濬妻子骂道:你让邱濬与王恕产生矛盾,背上骂名,还有脸来吊唁?
刘文泰不懂高官斗争中“面子里子都要”的玩法,把自己弄得“里外不是人”,言官弹劾说:“(刘)文泰一举而倾两大臣,若不重加之罚,则奸邪谗谤之徒后将何惩?”明孝宗倒是明白人,回复道:“所言之请,不允。”
官修本草 太医院求退出
据明代杨仪《明良记》,明孝宗一次喝茶,对太监张羽(可能是张瑜)说:“刘文泰善煮茶,与我这个比如何?”张羽说,他哪能喝到这么好的茶。明孝宗让张羽送一壶给刘文泰尝,并亲自往壶中放了少许茶末,说:“别被他笑话。”
明孝宗这么做,一是他待人友善,夫人张后生病,他亲自端水喂药,怕惊张后,咳嗽前都避到一旁;二是刘文泰可能确有能力。
明孝宗一直想官修本草,弘治十六年(1503年),下令:“本草旧本繁简不同,翰林院其遣官二员,会同太医院官,删繁补缺,纂集成书,以便观览。”
翰林院是文官大本营,怎愿和太医院合作?
首辅刘健上奏:“本草《证类》等书,多系前贤编纂,出入经史,文义深奥;今太医院官生,仅辨药物,文理多有未谙,字样亦有不识,其所纂辑,恐多乖缪,致误后人。乞敕礼部,将该院所拟纂修等项官生,严加考选。如果明通药性,兼晓文义者,方许供事。”意思是,翰林院主抓,太医院学生考试过关,才能参与编辑。
据《明会典》:“凡医士,俱以父祖世业代补。”太医院学生均是医户后代,学满三年,经太医院考试,一等任食粮医士,二等任医生;三等留院学习一年再考,连续两年不过关,遣返并削医籍。
这种世袭且封闭的教育体系,学生水平自然低。明代有“近世无良医,供官者尤多庸猥,王公大臣及草泽医有精脉诀者,每召入诊视”之说,翰林院考试,估计无人能通关。
刘文泰也不傻,上书请求太医院退出,交翰林院自纂。
创新不多 但直观丰富
翰林院只会评议道德和挑刺,哪会编医书?被刘文泰将了一军,马上说:“药物方书,太医院专职,臣等职在论思,理难侵越。”把球又踢回来。
参与《本草品汇精要》者达89人,总督张瑜(太监)和提调施钦、王玉均属监工,总裁是刘文泰,他是主要作者。
《本草品汇精要》用了1年多编成,学者傅再希先生认为,不宜过高评价该书:
首先,书中一些地方错得离奇。比如《序例》中把唐慎微的作品说成是掌禹锡的,把宋徽宗年号用于宋仁宗,说明刘文泰的文化基础差,而且糊涂。
其次,硬套《皇极经世》。处处分为四类,四四相乘成16种,毫无意义。
其三,收入新药少。与《证类本草》比,只多48种,多出来的要么有名无内容,要么与别的条目重复,仅22种是新的,其中13种又抄自忽思慧的《饮馔正要》,仅9种采自其他资料。
不过,全书彩色图绘多达1358幅,其中336幅是新增,由8位宫廷画师完成,包括王世昌等名家。
此外,书中加入了辨别假药的技巧,共收赝品百余种。比如阿魏,“日蒸蒜饼为伪”;水银粉(轻粉),寒水石糯米粉明瓦屑为伪;藿香,棉花叶为伪……以及方解石替石膏、红升麻替升麻、杜衡替细辛、木蟹仿八角茴香、竹叶椒替蜀椒、贝母仿川贝母等,本书还是首次提出“道地药材”的医书。
书中还记载了从炼丹术获得的化学知识,如用炉甘石炼黄铜,用水银炼轻粉,用水银硫磺炼灵砂。
《本草品汇精要》虽创新不多,但直观、丰富,足以与《本草纲目》比肩。
明抄彩绘本《本草品汇精要》插图
为什么偏揪住刘文泰?
学者王家葵指出,《本草品汇精要》的序中,有挖苦翰林院之意,比如“前代之人,虽妍于辞章,而方技之理,恐有未谙”,是讽刺刘健此前说“多系前贤编纂”,而“圣君简命,恐不能息偏执者之言”,其中“偏执者”似有暗指。
书编完不久,明孝宗便病倒了,8天后去世,年仅36岁。
《万历野获编》称,明孝宗患热病,太监张瑜不请诊脉,私下让刘文泰、高廷和进药,明孝宗流鼻血、口干,不久死亡。
明代皇帝用药有严格规定,需两名太医同时断症,药方需留档,谁敢私下做主?沈德符说:“文泰一庸医,致促两朝圣寿。”沈不满医官,曾抱怨说:“本朝太医院使,虽止正五品,然……与文臣亦无异矣。”
沈德符根本拿不出证据,于是,他使出两大招:
一是说与宦官勾结。其实医官升职快多因医术,名医仲兰被提拔时,“中官皆不预知”。
二是说医官治死人。怕刘文泰翻身,把两个皇帝的死都安在他头上。
明孝宗身体一直不好,当时太医院尚有名医施钦等,级别、资历都强于刘文泰,为什么偏揪住他?因他弹劾过王恕,修《本草品汇精要》又占了上风,文官集团恨之入骨。明武宗登基后,文官集团鼓噪,将张瑜、刘文泰等三人定为死刑,但名臣谢迁、李东阳深知原委,只判不执行,待物议略平息,只将刘文泰发配出京。
《本草品汇精要》从此埋没深宫,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秘库中发现原本,予以重绘。1923年,故宫中正殿着火,该书流出市面。可国人不知此书珍贵,原本、抄本均流落异乡。(作者:黄逸;责编:沈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