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为王阳明弟子编撰而成,是阳明先生问答语录与论学书信的整理与汇总。

“传习”二字源于《论语》的学而篇。此书以《论语》中词为名,表现他是作为儒学经典出版,宣扬儒家思想。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部儒学著作中的经典吧!

儒家思想精华全文(零笺碎墨圣者情怀)(1)

01.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虚灵不昧”,大约是指本心不受外物障蔽,保持原始的本然状态,心灵处于安宁、虚静和专一的情状。在此状态下,才能静下来体察世间万事万物之“理”。不昧的“心”如镜子一般映出“理”,所以说,“心即理也”,心与理为一体,而反对朱熹将心与理分成两部分。

02.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王阳明赞许孟子的“不动心”:心中充满道义,发现万事万物的道理,那么任何事发生都能对其泰然处之,让自己的心如泰山般稳固,不因外界毁誉而动心,不大喜大悲。

03.无善无恶事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是阳明心学的精华。心,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善恶知之所以产生,是在面对外物,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而产生的。能辨清善恶就是“良知”,行善事、去除恶念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比如面对一把刀,想到行凶便是恶,想到用来切菜做饭便是善。善恶的想法及行为是本心受到外物而产生的,被事物引发的善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还在于自己的本心,心中能明善恶,存善去恶,就能保持心之本体。

04.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这几句即王阳明的重要观点“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要是真的对某事物有所认知,那一定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了。产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时,“行”就已经开始了,只有切实展开行动,想法才能变为现实。亲自实践了,便是已知了。

王阳明认为,圣人所传的学说只有一个,就是将认识与实践合而为一,知与行是一事两面。做到知行合一,知而能行,才能在实践检验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儒家思想精华全文(零笺碎墨圣者情怀)(2)

05.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06.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廊清。

07.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事上磨炼,就是通过具体事情来实现克治之功。省察克治应通过做具体的事来实现,而不是一味打坐冥想。若只想不做,一遇到具体的事,也招架不住,不能应对。

0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就如树的根基好,抽出的枝条、结出的果子就是好的。修养好本心,那么一定会有美好的德行。

儒家思想精华全文(零笺碎墨圣者情怀)(3)

09.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

冬天的时候想到父母的寒冷,要想办法让父母感到温暖;夏天时想到父母的热,要想办法让父母感到凉爽。这些行为是必要的,但只是枝叶,最根本的还是你那颗孝敬父母的心,这些行为都是从纯孝之心这个根本而生发出来的。

10.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不忠、不孝、不慈、不信,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由倨傲不恭造成的。为人不可太过傲气,对不同的人和事物,都要常怀尊重与敬畏感。

11.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去人欲,并非抹杀人的自然欲望,而是去除会产生危害的过了头的欲望,而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天理”。去人欲、存天理,不是只有在静静地躺着、坐着时才能做,在行动中也可以做到,时时、事事皆可磨练。

12.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王阳明认为立志是学问的根本,这个“志”不纯是从一己之私利出发,而是去除过度私欲,合乎“天理”,理即心。存天理,恢复本心,便是“立志”。

儒家思想精华全文(零笺碎墨圣者情怀)(4)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被引用得很广的话,便是王阳明通过他的心法提炼出来的。他后期心学的影响甚至遍及东亚,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风格使得王阳明与他的心学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