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750多年的南宋景定二年(1261),当时南京还叫作建康,有一部名为《景定建康志》的地方志问世。《景定建康志》50卷,分为录、图、表、志、传5个方阵。这是现存南京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同时也是我国方志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名志。
纂修背景
今南京地区在我国古代军事地理和政治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每当南北对峙之际,南方政治重心必定聚焦于东南,其核心区域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南京;建立于东南的政权,往往也能统一江南半壁江山,与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靖康之乱后,为避金人的兵锋,赵氏王朝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向东南退却,偏安一隅,在江浙地区建立政权。虽然因为临安远离战场,金人鞭长莫及,且历史上受到战争破坏的程度远小于南京,最终被选定为京都。但鉴于南京特殊的地缘优势,且便于出兵北伐收复中原,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国都的一个选项。绍兴八年(1138),朝廷正式定都临安,仍以建康为都。
《景定建康志》书影
另一方面,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一批思想家,以振衰救弊为己任,大力倡导理学。理学在本质上属于人文主义哲学,其“普世”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到地方志的历史走向。反映在志书的内容上,就是人文的因素大兴,忠孝节烈、礼义伦常等封建礼教渗透到志书的字里行间,人文的内容不但成为志书的一个常设门类,而且比重也逐渐超过地理部类。
寄寓东南一隅的南宋王朝,本来就使得有识之士蒙受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痛苦。到了《景定建康志》纂修之际,正值宋理宗执政末期。理宗“在位既久,嬖宠浸盛”(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五《理宗政迹》),锐意改革之志、收复中原之心殆尽,转而嗜欲享乐,宠信奸臣,导致朝廷腐败,政治黑暗,国事日非,天下摇摇欲坠,忠臣义士们更加忧心如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独特的地理形势、历史地位,与人文意识大兴、理学思想盛行的社会现状,在既有天下忧患意识,又有理学思想基础的建康地方官马光祖的身上交集,《景定建康志》的纂修也就水到渠成了。
资料价值
资料是志书的基础和生命。就志书的资料性而言,《景定建康志》在历史上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景定建康志》是南京现存第一部官修志书,全面而又客观地记载了一千数百年间,特别是南宋时期南京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历史。这些史料的系统性和真实性,是其他任何一种文献也无法比拟的。
《沿江大阃所部图》
如《儒学志》中有关明道书院的记述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从书院的创建修茸、规模格局、院舍田产,到山长名录、教学讲义等无所不包。将这些内容与《建康图》中的明道书院图相对读,堪称宋代书院的一个“缩影”。
江南园林甲天下,但宋代园林的平面格局历来是研究宋代建筑规制的一个难题。虽然古代文献中不乏有关宋代园林的文字记载,却没有实体园林完整地保留下来。《建康图》中绘有《青溪图》, 是目前仅存的为数不多的详细描绘宋代园林的实景图,是研究宋代园林不可多得的资料。
《景定建康志》更重要的资料价值是“补史之缺”。如北宋开宝八年(975) 十一月,曹彬克昇州,俘李煜。曹彬随即发布《曹彬平李煜露布》, 宣布南唐的灭亡。这是北宋王朝在江南地区稳定社会、建立政权、推行“新政”的重大举措。可惜《宋史》卷四七八《南唐李氏》只有“彬等上露布……诏有司勿宣露布”短短十余字,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就是这份诏令“勿宣”的通告,却赫然载在《景定建康志》的《文籍志》内。全文680多字,作者站在天道、圣君的道德高地,历数朝廷对李煜的种种恩典,而李煜却“略无悛悟之心,转恣陆梁之性”, 因为“事不获已,至于用兵。大江特创于长桥。锐旅寻围于逆垒”, “齐驱战士,直取孤城,奸臣无漏于网中,李煜生擒于麾下。千里之氛霾顿息,万家之生聚寻安”。作者的目的,是力陈发动战争的正义性,消灭南唐的正当性,赵宋政权的正统性,彰显吊民伐罪之功,改朝换代之势。
创例意义
《景定建康志》在方志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开拓意义。
就志书的体例看,该书在继承我国官方正史编写范式的基础上,首创纪传体志书编纂体例。比如,其《留都录》就不仅记载了天子驻跸的史事,还收录了建康行宫的规制以及有关建康府的诏令、御书和御制等资料。此后成书的《咸淳临安志》, 分设行在所录和府县志两部分,这和《景定建康志》留都及建康府两大板块的构成模式完全相同。吸纳传统史书的优长,并结合地方志自身特点所创立的方志纪传体,既保留了传统志书的地理元素,又突出了时代的人文诉求,而且坚持事以类从,横分门类的原则,收录范围全面系统,条理清楚,层次明晰,体例严整,领属得当,所以很快便风靡志坛。
就志书的篇目结构、收录范围、记述方法看,《景定建康志》也多有创新。《留都录》《建康表》之外,《武卫志》《古今人表》也都是该书首创的。辨和考是本书的又一特色。对于历史上争议较大、误会较深、影响较广的事物,纂修者博采周咨、旁征博引,采用辨的形式,进行必要的辨析。《建康图》之后所附辨6篇,对丹阳、扬州、金陵、建邺、越台、马鞍山6个地名一一进行辨析。其辨丹阳之名本出建业(今江苏南京), 论六朝扬州尝治建业、后始为广陵一郡之名,条分缕析,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论点精核,令人信服。对历代史书或方志中的错误及争议处,往往详加考证。如经纂修者考证,“皋桥”归皋桥,“高桥”归高桥,二者并不是同一座桥,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就官修志书的工作机制看,《景定建康志》卷首《景定修志本末》提出的定凡例、分事任、广搜访、详参订官修志书的制度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此后在我国方志编纂中得到广泛应用。此志在定稿刻板时,在“每卷每类之末,各虚梓以俟续添” (周应合《景定修志本末》)。即在各部分正文之后空出一定的空白页,以便待到一定时日,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增补后续资料。这可能是我国方志史上最早的续志概念,体现了编纂者方志文化延续性、系统性、传承性的开拓性思维。
我们今天读《景定建康志》, 不仅要看在眼里,读在口中,更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认真揣摩作者当年的良苦用心,努力从平凡处感悟出志书的深刻思想与微言大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