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权建立之前 , 即朱元璋在与江南 群雄角逐的时候 , 就仿元朝之制 , 置中书省建 百 官 , 以李善长为右相国 , 徐达为左相 国 , 综理朝廷内外政务 。 到洪武元年 , 改相国为垂相 , 曾任命李善长 、徐达 、汪广洋 、胡惟庸等人为左右垂相 。
洪武十三年 , 朱元璋以通楼通虏 “ 谋不轨 ”的 罪 名 , 处死左承相胡惟庸 , 废中书省 , 罢垂相 , 分相权于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 , 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并宣布 “ 以后嗣君 , 其毋得议置垂相 , 臣下有奏请设立者 , 论以极刑 。
洪武十八年 , 以翰林待诏 朱善为文渊阁大学 士 , 以辅导太子 , 秩皆正五 品 , 通称殿阁学 士 。
“ 特侍左右 , 备顾问而已 ” 。
建文四年六月 , 燕王朱棣即位 之后 , 特简解绪 、 胡广 、 杨荣等直文渊 阁 , 参预机务 。
永乐时期 阁臣 的职责已明显区别于洪武朝的偏重于经史义理 , 即所谓诸臣从容密勿 , 随事纳忠 , 固非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已也 。
永乐时期,内阁制尚未形成 , 只有到了正统七年四月 , 翰林院衙署建成 , 文渊阁正式成为殿 阁大学士人直的场所 , 明代内阁制度才进人基本建成阶段。
明成祖朱棣非常重视内阁人员的个人素质 , 最早被选入内阁的 “ 七学 士 ” , 即解绪 、 黄淮 、胡广 、杨荣 、杨士奇 、金幼孜 、胡俨 , 都是经过反复筛选后被罗致人阁的 。他们各有优长 , 有的甚至被视为 “ 经世之才 ” , 皆为当时的俊杰。
只是,明代的内阁制到了洪熙 、 宣德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 永乐二十二年七 月 , 朱棣死 , 八月 , 朱高炽即位 , 是为仁宗 。 他在仅八个月的短暂执政期间 , 对提高内阁职权 , 采取了重大措施 。
在仁 、 宣 时期 , 内阁权位的提高还表现在可以在阁内配置属官 , 逐渐设置阁内办公机构 , 诸如浩救房 、 制救房等 。
宣德以后 , 自三杨开始明代内阁已经掌握了票拟权 。 宣德时 , 宣宗常到内阁令阁 臣 “ 于 中外章奏 , 许用小票墨书 , 贴各书面以进 , 谓之条旨 , 中易红书批出 ” 。
从三杨开始的内阁所享有的票拟权虽有皇帝朱批 , 但就明代历史来 看 , 皇帝的意见多数都依赖于内阁 , 皇帝有时甚至将政务一委于内阁 。 阁臣通过票拟实际上操纵了政治 。
嘉靖时期 , 明代的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 此时的阁臣朝位班次 , 俱列六卿之上 。 首辅制也已经形成 , 而且出现了权相 。 他们虽无宰相之名 , 却有 “ 权相 ”之实。
这样 一来 , 内阁就真正成 了密勿之 地 。 此时先后出现 了几个有权力的阁臣 , 如夏 言 、 严篙 、徐阶 、高拱 、张居正等 。 这些人不仅地位高踞于六部尚书之上 , 或者兼掌吏部 、 都察院这样 重要 部院的职务 , 而且可以专制诸 司了。
万历以后 , 内阁制度便渐趋衰落 , 内阁的权力逐渐被内官所代替 。 内阁虽可以从事票拟 , 但一切疏揭不得不取决于司礼监的批注 。从此 “ 相权归于寺 人 , 于是朝廷之纪纲 , 贤士 大夫之进退 , 悉颠倒于其手 ” 。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自始至终不是一个法定的行政机构 , 其对政治的干预是不被法律认可 的 。因此 , 内阁权力表现为忽大忽小 , 忽轻忽重 , 始终受皇权的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