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既读不出音,也弄不明白意思的书名意味着什么?在作家们看来,那显然代表着学问,也代表着因神秘感而产生的销量记者发现,最近中国的作家突然特别喜欢在书名上下功夫一时间,各种古怪书名层出不穷,让读者的阅读自信力备受打击不过专家们认为,作家们一味“掉书袋”,将使得文学失去吸引力,与读者产生疏离感,最终受损的还是文学本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判断图书的真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判断图书的真假(书名掉书袋真的可取吗)

如何判断图书的真假

一个既读不出音,也弄不明白意思的书名意味着什么?在作家们看来,那显然代表着学问,也代表着因神秘感而产生的销量。记者发现,最近中国的作家突然特别喜欢在书名上下功夫。一时间,各种古怪书名层出不穷,让读者的阅读自信力备受打击。不过专家们认为,作家们一味“掉书袋”,将使得文学失去吸引力,与读者产生疏离感,最终受损的还是文学本身。

不久前,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在上海推出了他的新作《蟠虺》。记者曾拿着这本书在现场做了一个小型调查,10个受访者,没有一个能读全书名,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蟠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刘醒龙也知道给读者出了难题,所以在现场说到新作时,他先当起了语文老师。他对读者说,“蟠虺”音为“pan(第二声)hui(第三声)”,意为“屈曲的小蛇,是青铜器纹饰形象之一”。

刘醒龙在台上教人识字的时候,台下有读者嘀咕:书里很多词都可以做书名,为什么要给读者出难题,考读者?不过记者注意到,考读者的不仅仅有刘醒龙。郭敬明5月份推出了一套散文集,其中有两本书一本叫《守岁白驹》,一本叫《怀石逾沙》。很多读者无论怎么看都不明其意。后来郭敬明解释说,“守岁白驹”语出成语“白驹过隙”,意为“守望曾经的岁月”;“怀石逾沙”语出成语“逾沙轶漠”,意为“负担着心中的壁垒,但依然艰难地前行”。

但问题是,“白驹过隙”和“逾沙轶漠”都是现今不常用的成语,不管郭敬明如何解释,读者还是懵懵懂懂。于是读者又在问——何苦这样呢?对此刘醒龙的说法是,“其实很多学者也不一定能马上读出‘虺’这个字,但我在小说里用了大量我们现代人不用的字,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直不用就废弃了。人的认知有惯性,我们这些文化人必须有意打破惯性。这也是文化的意义。”他还认为,“小说创造价值,也创造知识。”

想通过小说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作家们,于是开始了他们“大量使用现代人不用的字”的道路。于是就出现了如此众多的不知其音,不明其意的古怪书名,评论人金哲说。

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