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甄彬、尝以一束苎。就寺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五两金。彬送还寺库。武帝为布衣时。闻之。及践阼。以彬为郫县令。将行。同列五人。帝诫以廉慎。至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相嘱。由此名德益彰。

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

  许止净曰。传云。君子见其大者远者。小人见其小者近者。无故而得五两金。此其小者近者。还金而得廉名。此则大者远者。君子见利思义。身名俱泰。即大利所存。小人见利忘义。身且不保。利何有焉。

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

南北朝时候。南边梁朝里有一个人。姓甄单名叫一个彬字的。有一次、拿了一束苎、到寺观的钱库里当了钱来用。后来把这束苎麻赎回来的时候。在苎里面发现了五两重的金子。甄彬就把这个金子送到寺观的钱库里去。当梁武帝做平民的时候。就听到了这件事的。等到做了皇帝。就叫甄彬到郫县的地方去做县官。

临去的时候。同班的一共有五个人。武帝都警诫他们要廉洁谨慎。轮到了甄彬。武帝独对他说道。你从前的时候。有还金子的好品行。所以我不再来嘱咐你了。因为这个缘故。甄彬的名誉德行愈加彰明了。

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3)

甄彬为人纯正廉洁,还金之心比金子还珍贵。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但是这其中有些细节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值得探讨的。

甄彬发现赎回的苎麻丝内有五两金,这时身边是否有其他人。如果有其他人会不会影响到他还金的心意,会不会有人因此眼馋而谋害他的性命,会不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怀恨在心诬陷甄彬······

这看起来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故事,可是就像那首歌曲唱得“一瞬间就有一万种可能”,我们通过头脑学习的是既定规格模式,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事情适用于所有的变化。学习知识是要下苦功夫,但要想获得智慧光是下苦功夫是不够的,这不仅仅需要你有很敏锐的洞察能力,还要有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的深入思考能力。

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4)

武帝对甄彬的夸奖一是他真的做得不错,是个品格优良的人;二是由于他初定天下民心不稳,需要这类贤士帮他稳住民心,帮助他控制臣子的服从性;三是提示甄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拿得出手。

当然,主持是正直的。可若是如果发现寺内丢失五两金时,主持诬陷甄彬偷盗也是另外一种可能。结果若是甄彬家中没有五两金就是已经藏起来,若是发现五两金就是人赃并获。

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5)

故事就是故事,所有人都是脸谱化的。正义和邪恶,君子与小人似乎都是从一而终没有任何变化。可现实是,那些所谓的坏事在他们自己看来就只是保护他们自己的行为,不存在可以评判的意义。这也许就是最有趣也最令人无奈的事情。而这人世间,是成为掠夺者还是受害者的角色也是在不断变化,让人分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