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夜,

繁星闪耀,星河迢迢

天上人间,年年今日

柔情似水,假期如梦

愿共守岁岁年年,朝朝暮暮

风情月意,长毋相忘。

七夕趣味乞巧青少年(博物集七夕乞巧)(1)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便出现了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

七夕节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七夕趣味乞巧青少年(博物集七夕乞巧)(2)

程十发,1982年作,乞巧图

而乞巧,乃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出现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趣味乞巧青少年(博物集七夕乞巧)(3)

成都博物馆“颐养之道”中医养生文化展,十二节气。《乞巧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在成都博物馆“颐养之道”介绍十二节气的图中,农历七月选用的便是这副《乞巧图》,

描绘了七夕之夜宫女们进行乞巧活动的场景。

在画面右侧宫女们乞巧的楼阁,正是唐玄宗建造的乞巧楼。

根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修建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

七夕趣味乞巧青少年(博物集七夕乞巧)(4)

东汉,接吻俑,合江县城郊出土

流传下牛郎织女这般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过着七夕这般浪漫的传统节日,足以证明古人的浪漫可是不容小觑的。

这件在泸州合江出土的东汉接吻俑便是汉代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象征。

七夕趣味乞巧青少年(博物集七夕乞巧)(5)

在后来民间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后,

每到七月初七,便会有姑娘来到花前月下仰望星空,找寻银河两头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见证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浪漫。

同时也乞求自己能和织女一般心灵手巧,好寻得如意郎君,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七夕节。

七夕趣味乞巧青少年(博物集七夕乞巧)(6)

对月穿针,陈列瓜果

七夕节最普遍习俗,便是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乞巧”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意思。

根据南朝梁人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在七夕的夜晚,妇女用彩线穿七巧针,并且摆设香案,桌上放置一些瓜果,向织女乞巧——如果夜里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被认为得到织女的青睐,能够得到灵心巧手。

七夕趣味乞巧青少年(博物集七夕乞巧)(7)

描眉梳妆,莲灯许愿

七夕之时,女子描眉梳妆,

不仅为了虔诚乞巧,还为见自己的心上人。

采摘凤仙花瓣捣碎后加入明矾搅拌,用来染指甲,

染后,鲜红透骨,艳丽妖烧,很久才褪。

夜里,在河边放上一盏莲灯,默默许愿后,

望着它随风远去,

许下少女美好的愿望。

七夕趣味乞巧青少年(博物集七夕乞巧)(8)

鹊桥相会,华灯初上

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中写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爱情佳话,是古往今来女子们所向往不已的。

传说七夕这一天他们将相会在鹊桥之上,

诸多女孩便也在宽敞的院子里,安设鹊桥,摆里锦屏绣椅,盛装列坐,

一直到三更才宜布结束,彻夜而坐共度这盛大的活动。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街边人们纷纷高挂起木质华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满是烟火气息。

七夕趣味乞巧青少年(博物集七夕乞巧)(9)

焚香拜月,星河迢迢

七夕之夜,

银河浩渺,群星璀璨。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的浪漫也是历朝历代诗人词家经久不衰的咏题。

秦观的”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深情至极,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是杜牧的浪漫情怀。

女孩们在牛郎织女相会银河的这一晚,拜织女、接露水,抬头望着漫天繁星和朗朗明月,

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自己灵巧的双手和聪慧的心灵,更乞求这一生姻缘美满。

七夕趣味乞巧青少年(博物集七夕乞巧)(10)

明,张灵《织女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今日七月七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

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

夜夜流光相皎洁,聚散总关情

乞手巧,乞心巧,乞岁月静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孔维睿 实习记者 卢星宇 图片 实习记者 卢星宇 编辑 李旻 校对 王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