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一部电视剧《全家福》意外收获了全网收视率排行第一的好成绩,剧中讲述了北京小四合院里的三户人家从20世纪40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生经历,因为主角王满堂(吴刚老师饰演)为古建工匠,剧中展现大量的古建工作场景与细节,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后来,《国家宝藏》等一系列节目的播出,更是让人们对那些古代的能工巧匠和他们的“工匠精神”心生崇拜。于是,今天就想以工匠为主题,谈谈古代工匠的神明信仰、文化生活及其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变化趋势。

一、工匠的神明信仰:一行信多神,多行信一神

古代工匠作为人民群众的一份子,往往会和一般群众一样共同参与一些祭祀活动,但是他们又会因为行业而有着行业特色的独立祭祀活动。据历史记载,最迟在明朝初年,随着工匠行帮组织的出现,工匠行业神的崇拜就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同行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项祭祀活动。众所周知的木匠往往是崇拜鲁班,但其实其他行业的工匠也会有各自信仰,比如鞋匠崇拜鬼谷子,补锅匠崇拜女娲等。

在此之外,有时候还会信仰一些神明,比如陶瓷匠会崇拜搬柴童子、冶铸匠崇拜投炉神等。曾经有人统计,在明清时期社会约有160多个行业,其中有140多个行业有自己的行业神明信仰,既有一个行业信仰多个神明的(比如木匠除了信奉鲁班外,还信奉开夯老祖、风伯雨师等众多神明),又有多个行业信仰一个神明的(比如木匠、石匠、鈡表、编制行业等均信奉鲁班),这其中又以鲁班最被广为认可和尊崇。

新房子要盖通天塔吗(新房上梁为什么要披红布)(1)

鲁班庙

二、古代工匠供奉神明的活动:以敬奉鲁班为例

就和现代人求神拜佛一样,古代工匠对行业神明的供奉活动实际上也是很多的,在虔诚性上也较现代人要虔诚的多。以木匠对鲁班的供奉活动为例:

说起鲁班,那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据各类记载,他发明过云梯、木鸢、钻、战船、隐括等多种古代的生活工具及军事设备

新房子要盖通天塔吗(新房上梁为什么要披红布)(2)

木鸢

在先秦时期对鲁班的敬仰还只是强调他发明工具之多、技艺之高超,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鲁班渐渐由行业行业宗师向着神明转变,几乎达到了“但凡建筑技艺高超就是鲁班显灵”的程度。据记载,人们当时认为诸如赵州桥、卢沟桥甚至祈年殿等高水平建筑都是鲁班显灵的结果。

由此也衍生了许多关于鲁班的传说,比如传说认为鲁昭公找了鲁班来建造楠木大殿,鲁班却错误的把柱子的尺寸算短了3寸,危急时刻鲁班急中生智,从女人头挽发簪从而显得个子高的事情受到启发,改变了设计,用石头作为柱基石,并在短木上雕刻花纹后作为斗供,使得柱子既美观又稳固。这也是木雕业将鲁班当做祖师的原因。

新房子要盖通天塔吗(新房上梁为什么要披红布)(3)

雕刻木雕

从明朝以来,各地往往都会建造诸如鲁班庙、鲁班仙师祠用于供奉鲁班,从匾额来看就可以看出对鲁班的崇高敬仰和殷切期盼,比如匾额中多会提及“有求必应”、“万世匠师”、“万世规矩”等。这些祠堂往往会定期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和“恭请鲁班”的庙会。

新房子要盖通天塔吗(新房上梁为什么要披红布)(4)

鲁班庙

土木工匠对鲁班的信仰其实还体现在施工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在建造房屋上梁时举行祭祀鲁班的仪式和吟诵祝文。

备注:上梁是指在盖房的时候安装屋顶最高一根中间梁的过程,是建造建造房屋的重要环节。

那么具体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木匠和瓦匠会先准备一张桌子,然后木匠将斧头、墨斗、曲尺等放在桌子上,然后五尺斜靠在桌子前方,瓦工的瓦刀和挂尺则放在右前方。

其次,木工和瓦工及东家(也就是房屋主人)往往会先洗手洗脸,主人会把蜡烛点燃,然后郑重插香敬神,再请木工上梁。

备注:其实水的来源也有讲究,若有“佛庙或道观之水”最好,若没有则是屋子附近的井水或河水。

再次,木工上前吟诵。这时候木工往往会走到桌前呈略微鞠躬姿态,然后根据时辰吟诵不同的话语。如果时间在早上,则朗诵:鲁班来得早,此刻上梁好。如果时间不在早上,则朗诵:鲁班来得迟,正是上梁时。

新房子要盖通天塔吗(新房上梁为什么要披红布)(5)

上梁

接着,木工会把青色布条搭在梁木上,从梁头延伸到梁尾,将五尺红挂在五尺上,斧头红系在斧把上,然后点几炷香,向上作一辑,在桌上的香炉内装三支香,转身向前门作一辑,在大门前插一炷香,在瓦刀底下插一炷香,随后开始封梁。

最后,木匠会拿起主人准备好的酒开始祭酒,并吟诵有请众神仙、师尊齐来享用。尽管全国各地吟诵话语略有不同,但整体上还是围绕着请各路神仙、祖师来享用,以祈求降临建房现场,保佑施工顺利及住宅安宁。

有趣的是,除了祭祀鲁班之外,古代工匠还认为鲁班能保佑自己的人身安全,比如认为瓦刀、斧头、墨斗等是鲁班祖师留在人间的法宝,遗留着鲁班的投影和法力,能够防妖辟邪。

新房子要盖通天塔吗(新房上梁为什么要披红布)(6)

鲁班的墨斗

所以不少工匠在结束一天工作后往往都会携带相应的工具,比如瓦匠会带瓦刀、木匠会带斧头等,一旦他们忘了带或者路上遗失了,他们就往往会觉得很不吉祥,需要尽快置办新工具到鲁班庙祈求原谅并请求保佑。

三、古代工匠的精神生活:民间宗教与文化活动

也许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从宋朝时期开始发展到明清时期,古代工匠其实是民间宗教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为工匠们往往都有一技之长,又往往见多识广,甚至还粗通文墨,所以自然是宗教活动中的主要骨干。有趣的是,明清时期就有不少宗教是工匠所创建的。

比如明朝万历年间曾经有个宗教,名叫闻香教,他的创始人就是皮匠王森。他声称自己在制皮的过程中意外获得了妖狐垂青,获得了妖狐奇异的香味,从而创立了闻香教,并吸纳了不少工匠加入。这个宗教在后来发展壮大后甚至参与了对明朝的造反活动,在被镇压后分散流入民间。直到清朝初期,才重新以清茶门,继续在河南、湖北等地传教,绵延了一百来年,后来直到嘉庆时期才被镇压消失。

工匠尽管也是社会底层,但是他们的文化活动却比一般的老百姓要丰富的多。大多数工匠尽管一开始不认识字,但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往往会在业余时间或者直接在劳动中跟随师傅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在不断的学习中,他们逐渐培养出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文化活动得到了很大的丰富。

新房子要盖通天塔吗(新房上梁为什么要披红布)(7)

古代画师

古代工匠的文化生活,主要是在当地参加各个阶层的文化活动,他们或者现身于权贵的奢侈文娱,又或者现身于民众的街头文娱,可谓好不热闹。比如在一些节庆日的庆祝活动、红白喜事的吹拉弹唱、赶庙会时的杂技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中,工匠们往往会为了在乡亲们间树立自己“技高一筹”的形象,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大多会以行业为单位组团参加各种表演和比赛,当神明的集市日到来时,他们会纷纷拿出自己平素时的工艺品来献祭,既为本行业祈福,也彰显行业的实力。比如养马的会将自己的骏马牵出来,木匠会拿出自己的巧妙工具,瓷匠会敬献做工精美的瓷器等。

新房子要盖通天塔吗(新房上梁为什么要披红布)(8)

工匠间共同活动

不仅如此,行业比赛也是工匠们喜欢参与的文化活动,比如宋朝时期往往清明前会举行官库卖酒活动,这时候往往会有一条将近10米的白布,上面会写官库里的酒是选自哪个酒家的酒匠,被点到名的酒匠借此可以扬名立万。

有趣的是,其实工匠也是参加体育活动的。宋朝有个名叫吴曾写了本《能改斋漫录》的书,其中记载了一个叫做伍十八的裁缝,擅长做纱帽,有一次在于别人踢球的时候,技艺高超而被传颂,甚至还有人专门请他喝酒聊表敬意。

另外,工匠中也同样不乏擅长书法、写诗之人,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做刘芬的抄书匠,他聪明过人,在辛勤工作之余还刻苦读书,甚至彻夜不眠练习书法,后来他写的书法得到了世人的一致称赞。

四、古代工匠的神明信仰和精神生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通过上文的介绍,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古代工匠的神明信仰和精神生活恰恰是社会发展趋势的生动体现。

这其实从明清时期的制瓷行业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制瓷行业其实是个多工种配合的行业,需要染匠和画师等互相配合。清朝时期,画师和染匠的区分已经十分明显,他们往往各自聚在一个地方,然后完成自己的工作,以成就一项工艺品。在这样的一个行业下居然已经初步形成了精细化的分工,实现了“画者止画而不学染,染者止学染而不学画”。

新房子要盖通天塔吗(新房上梁为什么要披红布)(9)

古代的染坊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工匠的诸多规矩渐渐为民间百姓甚至权贵阶层所认可并重视,到了一些关键环节,工匠的祭祀方法和颂预甚至不可替代。这就使得行业地位及工匠的个人地位逐步得到提高,渐渐的从没有一技之长的百姓中脱离开来,其中的技艺高超者甚至会成为权贵阶层的座上宾。

上文中提及工匠们往往会依托行业开展各种活动,在一些行业活动中,工匠们往往会提供一些义务服务,比如在一些祭祀活动中,免费帮人修鞋、搭建茶棚、修桥铺路等,在这些义务劳动中行业组织的凝聚力日渐强化。而他们在封建王朝的强有力压迫下无法完全形成强大的社团,只能用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来团结行业工匠,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无奈之举,也是他们对社会地位的迫切希望。

新房子要盖通天塔吗(新房上梁为什么要披红布)(10)

工匠精神

结语与感慨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中国古代之所以如此璀璨光辉,是离不开工匠们的工匠精神的。这既是他们出于谋生的需要,也是他们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自然举动。工匠的神明信仰和精神生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相信在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中国的工匠们必将发出更大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