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升国
序
时光茌苒,日月如梭;人生如梦,岁月如歌。
时在2022年1月25日,农历小年,合家团聚的日子。
这里是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街道兴华社区的邱庄北巷,一个极其普通的居民区。包含春节、这应该也是邱庄北巷240多户的居民们在此渡过的最后一个新年了。因为这里终于要拆迁了。自2019年,兴华社区居委会就开始启动该片区拆迁事宜,历经三年,费尽周折,一朝实现,大家终于得偿所愿,欣喜慰藉。
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清晰如画,于是便想着整理记录下来,名曰《邱庄北巷记事》,也算是对那些曾经的过往的一种怀念和记念吧!
毕竟这里承载了几代人的奋斗和生活。
一、福缘
一条河,名曰扶淇河,市中心的位置,横贯南北,将山东省诸城市分隔东西,这是本市的母亲河。在我小的时侯,这条河还是自然形成的状态。宽广的河道,清澈见底的河水,裸露的沙滩,还有一片不太大但也很茂密的森林。大水的时侯,奔涌的河水一路北下,穿城而过,汇入潍河,流向大海。水小的时侯,小溪湾湾潺潺,鱼翔浅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侯,家家都没有什么太阳能、热水器之类的,整个夏天,这里便是洗澡的圣地,当然,还是专属于一群光溜溜的男人。河的东岸,则是一个热闹的自由市场,逢五逢十,人来人往,车来马(驴)往,很是热闹无比。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步,这里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道己拓宽,两面堤坝高筑,桥梁林立,人设拦水工程已让河道常年碧波荡漾,绿树成荫,恰似人间天堂。河道蜿蜒崎岖,所以,现代人又称这里为九龙河。
此去向南三里,便是本条河的源头,三里庄水库。因水库的南部,是本市的南部山区,是以水流汇集于此,孕育了扶淇河的生生不息。
此去向北三里,耸立着一座高达几十米的高塔——诸城市电视塔。建造时感觉很高,但现在看起来不像原来那样的高大了。塔的顶部,是一个圆球状的旋转餐厅,坐在里面就餐或观赏,从高处浏览一下全市的风光,特别是扶淇河的婉娫,一定是一件特别开心快乐的事情。每当夜幕降临,电视塔的灯光与全城的灯火交相辉映,尤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深情地注视着身旁的巨龙,呵护着身下万千的子民们,一眼百千年...
二、起源
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名峻的高山,但川流不断的一条河流,足以养育生生不息的人们。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这条河的东岸,市政府经过规划改造,在原来自由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建成了县城最大的龙城市场,以及商贸城、九龙商城等商贸区块,每天穿流不息的人群演绎着商贸的繁荣景象。
龙城市场的西对岸,原来还是一片农业用地,归属于诸城市邱家庄子村。大约是在1986年左右吧,市里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的需求,便在沿河西岸划出了一片土地,用于安置城里的一些需要拆迁的居民。来这里的人们,大多是一个叫副业大队,现在叫第一居委会的居民。
说起副业大队,这是一群特殊的人群。原来都是一些在城里做买卖生意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便把这群人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叫副业大队的组织,散居在县城不同的地方。没有农业生产用地,居民们吃国家供应粮,每人每月二三十斤的定量,粗细七三分,能有个基本温饱。大体记得队里还有几个工厂,比如摩托车配件厂、麻袋加工厂(所在还有一座小楼,人们都叫麻袋楼)、大粪厂等。这群人便是人们口头常说的"城里人″。
响应政府的号召,这群人便开始了一场大的迁徙之举。
三、福址
建房,对于普通的居民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那时。一是缺钱。那时的人们是没有什么大的积蓄的。孩子多,挣钱的门路少。很多家庭的孩子上学只能上到初中,能上高中的,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找一个厂子做临时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便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一些勤劳的人们平时就会见到一些破碎的砖瓦石块、木料等捡回家,放在靠墙的某个角落,为的就是将来某一天盖房的时候能用上。二是缺材料。因为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跟不上,水泥、钢筋等主要物资缺乏,如果不是走后门、托关系,是很不容易买到的。即使买到了,有些不是大厂生产的,质量也不是很好的。
记着开始建房的时侯是在夏天。地里的玉米、豆子等农作物还在生长,但也等不到它们成熟了。于是,先得到地皮的人们便开始了划线、挖地基等工作了。
我家原来居住的是四间房,经过父母努力争取,得到了七间房的地皮。但我家兄妹四人,从长远子女成家立业打算,显然是少了些。于是在父母据理力争下,又争取了二间房的地皮,不过是有偿的,每间房地皮又缴了二千元,等于是花钱买了二间房的地皮,兄弟三人每人三间。没办法,那个时代,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
各家各户都在倾尽全力,精打细算的开始建家大业。有的请建筑队建房,有的亲戚朋友会建筑的,便请来帮忙,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只为了早日住上新家。
这里的土质很好,简单的挖出来,用水和一下,又黏又软,是天然的砌砖的材料。那时候,由于水泥的短缺,好多居民是不舍得全部用水泥建刻房的。房屋的后墙,通常都是25cm的主要的承重墙,因为厚,所以可以用泥土、再加一点石灰,便可以用来砌墙了。关键是地下半米的地下,还有一小层的沙土,挖出来,正好建房用。我家的房子,有一部分沙土就取自这里。
过程是艰难的。记着我前排的一位老兄说过,他自小父母双亡,硬是靠自己的一双手,盖起了三间大瓦房。其中的艰难,是可以想像的。
一至二年之内,鞭炮声便陆续响起,其中包含着对上梁大吉和乔迁新居的祝福。邱家北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村庄诞生了。
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邱庄北巷人同样如此。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伟人毛主席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此时,耳边畔响起了一首属于那个时代的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
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
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
四、喜庆
幸福的生活是相似的。
人们结村而居,重大的事情无异于结婚、生子和过大年了。
那时的老人们子女多,又没有其它的房子,全家老老少少生活在一起,很是热闹。特别是遇上谁家有喜事,邻居们便相互来祝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最热闹的当属结婚了。那时是不兴去饭店的,当然也请不起。在家里搭一个蓬子,再请一个大厨,㶽碗瓢盆不够就向邻居们或亲朋借一下,再购置一些肉菜等,便可以开工了。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那满巷飘荡着的饭菜香,便时时勾引着人们的食欲,闻着味就能吃掉一个馒头。
仔细地想想,那时侯的饭菜,最值得回味的,应该是糖醋鲤鱼、炒蹄筋以及拨丝山药了。应该说,那时候的大厨们,还是极具工匠精神的。鲤鱼要用几乎一锅的油,烹炸定形成鲤鱼跃龙门的形状,然后再熬制糖醋汁浇制,外焦里嫩,鲜香可口。蹄筋也是要买回生料,经过再三的泡发后才能使用的,入口筋道。拨丝山药那是要趁热吃的,一上桌,人们便纷纷拿起筷子夹住一块,用力地夹起来,由于糖醋熬制的很到位,所以便拉出道道细细的丝线,好玩又好吃。现在的人们吃遍了山珍海味,却再也吃不出当年那些菜的味道了。
再一个最热闹的事,就是过大年了。还是要先说到吃。每逢过年,家家户户最想拥有的,便是一个猪头、一副猪下水了。将猪头及猪下水洗净、大锅煮熟后,猪头肉及猪肚、猪蹄等再经过烧烤,便是我们诸城人最有名的烧烤了。剩下的汤再加入鸡丝、鸡爪等,做成肉冻,就又是一道美食。但那个时候,猪头也是要凭票购买的。一旦拥有,便胜却人间美味无数。
然后家家户户贴春联、贴福字、摆供桌、包饺子,如此等等,这都是中国人几乎千篇一律的风俗和传承。
最值得记录的,还是那浩浩荡荡的拜年大军。人人都穿着新衣服,或以家庭为组织、或以家族为组织,人多、热闹,挨家挨户地去拜年,有时几支队伍碰到一起,把主人家都塞满了,过年好的祝福声此起彼伏,到处都荡漾着满满的年味。
现在的人们也拜年,但可能是都分散居住了,人也少了,便再也看不到那样的景象了。
往事只能回味。
五、我家的人和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我家是在邱庄北巷南边第二排的最东户,父亲孙煜文、母亲钟丽华。我们兄妹四人,分别是孙升民、孙升宝、孙升国、孙杰,加上我们的孩子,也是在这里出生长大,这里就养育了我家三代人。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想了一幅对联:福寿康健财运至,升民升宝升国家。横批:人杰地灵。兄妹四人的名字便全部包涵在内,祈福新年。因周围没有会写春联的人,便自己写了出来。虽然字写的不咋样,但也属于自创,看着也能乐在其中吧!
还有一件挺惊险的事。有一年的冬天,我二哥的女儿惠惠,我的儿子迪迪,二个小孩也就一个六七岁、一个四五岁的样子,二人一起去河边玩耍。那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修整,河道还保持着原始的样子。水位很浅,也就没到脚腕的地方。冬天,结了一层冰,二人便搀扶着走下大坝,来到河边,尝试着划冰。但因为冰并不厚,二人便掉进了冰冷的河水里。由于没有大人的陪伴保护,二人就拚命地呼救。不知过了多久,兄妹二人被一个路过的人发现,把他俩拉了上来。那时我们都上班,只有母亲一人在家,等我们回到家的时候,只见二个孩子被母亲捂在被窝里,目光里有着几份惊吓。
现在他(她)们二人都己长大,每每说起此事,二人还都记忆犹深。只是遗憾当时救他俩的人,虽经多次打听,但至今全家都不知道是谁?或是哪一个邻居,或是一个路过的人?
在此,只有深深地祈盼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六、街坊邻里的人和事
在北巷人生活开始的头几年里,还没有通自来水,于是家家户户都要打一个压水井,以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夏天的时侯,打出来的水清凉透沏,用来泡一个西瓜或一些西红柿,清甜爽口,可比现在冰箱里冰出来的要好吃多了。当然晚上还要用来洗澡,感觉爽快极了。冬天的时候,打出来的水,好像还冒着热气,洗脸刷牙不用再兑热水。用现在的话说,节能环保。
压水井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浇地浇花了。那时,盖起正房已实属不易,若要再盖南屋,很多人家都是力不从心的。于是,空置的院子正好部份可以用来种菜。我家九间屋的地方,一眼望去,嫣然一个长长的大院,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西边便僻出了一块东西长约十五米、宽约三四米的菜地,西红柿、黄瓜、扁豆、豆角等纯天然蔬菜,便充实了生活的一部份。
人们一年中大部份的时间是简单而平淡的。生活工作之余,也在寻找着一些乐事,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最为常见的,就是街头巷的棋桌了。午后或傍晚,人们拿出棋桌一摆,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开启棋盘上的争斗。下棋的人聚精会神,围观的人自愿当起军师指挥,旁边还有孩子们的嘻戏,一幅美好家园的图像。
记得我家的门口,就摆着一个棋桌。当时常在这下棋的人,有我的父亲孙煜文;有一个据说棋艺较高的大叔,名叫李延年,一个干瘦的小老头,戴着一幅高度的近视眼镜,下起棋来整个人好像趴在棋盘上一般。这里,想起了一个他自己讲过的一个笑话:有一天,他在生火做饭的时候,发现锅台上有一坨灰,便要张嘴去吹。不料刚张嘴,还没怎么用力,那坨灰却习快的逃走了。开始还觉得挺纳闷,后来仔细一想,原来那是一只小耗子。有一个我应称为二哥的人,住在我家这一排的西邻隔门,老一辈人都称呼他为二宫;还有一个我也称为大叔的,名字叫王方彦。还有几个人,我已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了。
回忆起这些人,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光荣伟大的历史,他们只是一群平凡普通人,但他们却是邱庄北巷的主要建设者。而如今,上面提到的这几个人都已过世,成为历史。
可谓斯人己乘黄鹤去,惟留福址佑后人。
还是让我们多记忆一下吧!
七、名人逸事
说起我们邱庄北巷走出的名人,当属王太利了。
他的父亲,就是前面提到的王方彦,他的母亲姓池(或是姓祁?记不清了),我叫她池阿姨。家就住在我家西邻,是我家最近的邻居。王太利还有个哥哥,据说学习很好,后来去了国外定居生活了。
少年时的王太利酷爱唱歌,于是时不时的,就从他的家里传出阵阵的歌声。
一首好的音乐,可以让人感受到人世间的或喜或悲,或忧或苦。但是,但是,一个歌唱家成功的背后,又有着多少的辛苦呢?天天不厌其烦地唱,只为了掌握和领悟歌唱方法歌曲内涵等等,唱的人有时尚且烦燥,而况乎身边天天听的人?
于是,每当家里歌声响起的时侯,就会时常见到池阿姨来到街边路口,碰到正在闲坐的人便说,听听,我们家那位(孩子),又在家里“鬼哭狼嚎”了。
音乐的魔力正在于此,它让真正喜欢它的人为之痴狂,那怕为之不吃不睡、贫困一生也不言放弃。
王太利大慨是1969年生人,小我6岁,我们之间没有太多交集。加之我是较早搬离北巷住楼房的,所以没有太多他的消息。只是隔三差五在回家看望父母时,有时会偶尔听到他的讯息,说是高中毕业后又外出求学,然后又独自闯荡北京,当起了北漂。
转眼十几年、二十几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在北巷老家同家人吃饭时,听妹妹孙杰说起,王太利火了,他的″筷子兄弟″组合(和一个叫肖央的,现在也很火的)唱了一首《老男孩》,很火。于是一家人就赶紧在手机上上网查询,搜出来后一边一遍遍的仔细听,一边津津乐道地说起他以及他的家人的一些往事(那时他的父母也己经搬离了北巷)。
再后来,他们筷子兄弟的神曲《小苹果》横空出世,大火了!不但火遍了全中国,还火向了全世界。
又后来,一首《父亲》诞生了——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后,才懂得你的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听的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这是一首好歌,直得人们永久传唱的。
太利兄弟虽然不在邱庄北巷出生,但却在邱家北巷生活、成长。怀揣着对音乐的挚爱,从邱庄北巷走出,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我们在为他骄傲自豪的同时,也明白一个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幸福的生活是靠自己创造的!
还有一个是去年给我们带来惊喜的不算名人的"小名人″,那就是我小妹孙杰的儿子,我的外甥——杨皓。
他今年二十二岁,目前尚在浙江师范大学上硕士研究生,电影专业。
他可是一直在我们邱庄北巷出生并长大的北巷人。记得我家刚得到王太利《老男孩》消息并搜索、欣赏、谈论的那天,他也在场,一幅很痴迷的样子。没过几天,再见到他时,他竟然己在哼唱了。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将来某一天,等见到他王叔叔的话,就可以对他说:我是听着你的歌长大的!
因为专业的缘故,读研期间,他把目光聚焦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叫“北下朱”的小镇,这里是一个专业做电商直播带货的小镇,就像当年的广东做鞋、做小商品而成为一个专业市场一样。这是一个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新兴的产业,人们纷纷当起了主播,将产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据他说,他是用了一年的时间追寻着这样一群人,栉风沐雨,不辞劳苦,与他们同吃同住,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回来后制作了一个独立纪录片《野生导演》。一经推出,其敏锐的视角便得了圈内一些专家老师的青睐和好评,各种奖项纷至沓来。先后获得了深圳青年影像节的最佳纪录片导演奖,成都Minute国际短片节的非虚构短片奖,2021年12月,又赴北京参加了由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的评选及颁奖仪式,斩获了唯一一个最佳大学生纪录片奖。这是本项奖项自创办以来首次由一位如此年轻、没有任何资历的人获得。
年纪轻轻、又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毛头小伙,在高手如林的众多前辈面前,走上了红地毯,举起了金光闪耀的奖杯,走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峰。孺子未来可期!
年前,我还对皓儿说,有时间话,就用你手中的像机多记录一下我们邱庄北巷吧!这可能是最后的记录了,拆迁后这里将不复存在。而他告诉我,说他己经拍摄了好多,己经积累了两年多了。这是一个有心的年青人,是我们邱家北巷人的福气。
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是一个让人奋进的年代。一代又一代的北巷人,不负老一辈人的福佑和嘱托,砥砺前行,正在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期盼将来还会有更多更新的一代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祝福他们!
八、期待蜕变
小的时候,最为开心的事,莫过于在夏天傍晚和晚上的时间,大人孩子一起去树林里去摸节流鬼(地道的本地方言,学名叫什么不知道,好象应该叫蝉虫吧)了。这是一种生命很顽强的虫子。据老人们讲,它在幼虫的时候,专靠吃树汁生存,蛰付在某颗大树的根下,一呆就是三年。三年后,它便要破土而出,爬到高高的树头,开始它的蝉变。先是从它的头的背部,慢慢地裂开一个口子,然后一个白色的虫子,便奋力地一点一点的向外挣扎而出,先是头的上部,然后是身子,最后是薄薄的一双翅膀,晶莹剔透。最美的是它用两支大爪子紧紧地抓住自己蜕变下来的躯壳,整个身子舒展地挂在它的躯壳下,迎着朝阳,美得就像是一件美丽的玉挂件!
然而,它的这种美,只会停留置在这样一个短暂的瞬间。一旦太阳升起,它便慢慢地变成了黒色,剩下的便是它们此起彼伏的蝉鸣声了。
节流鬼破土而出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傍晚,特别是在晚上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就是人们捉它的最好的时候。大人孩子齐上阵,一遍又一遍地围着树林,反复地寻找着。最好还是用手电筒,不管是地上,还是树上,都在反反复复地、一遍又一遍的不停的寻找着。还有的,就在一片空旷的地上,点起一堆火,不时的,就有一些蝉儿,如飞蛾扑火一般的向着火堆扑下来,成为人们手中的猎物。白天的时候,还有的人,便找来一根长长的杆子,用粘粘的面筋糊在上面,用来粘一些尚在鸣叫着的蝉儿。
人们把扑捉来的节流鬼或节流(蝉儿),放在自家淹咸菜的大缸里,过几天,捞出来用油一炸,香甜可口,美味无比。
自然界的规律,也许就蕰含在这生生灭灭中吧!犹如蝉变、犹如凤凰涅槃。
转眼三十几年过去了,仿佛弹指一挥间。经历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艰苦奋斗年代,经历了“振兴中华”的激情豪迈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年代,走上了“国家民族复兴”的辉煌年代,由贫穷到温饱,到小康,我们是一群实践者和见证者。
所以,我们的邱庄北巷老了!
过去,满大街的自行车——金鹿、凤凰、飞鸽三大名牌,那些我们曾经的最爱,现如今,已被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取代;电视机——飞跃牌、凯歌牌等等,已被人们里的手机取代。周围的房屋,已被林立的高楼大厦取代。道路已失修,变得支离破碎、泥泞不堪。大部分人家的房屋,墙面已开始脱落,屋顶开始渗水漏雨,犹如哭泣一般。得到了良好教育的一代孩子们,都已远走高飞。生活逐渐富足的人们,都已搬去了高楼大厦。孩子们的欢笑声,也已经渐渐地远离了这里。剩下的,便是一些行动不便和恋旧的老人了。
老旧的村庄,历经四十多年的兴衰变化,已经到了一个蜕变的时刻了。
当然,蜕变的过程会是艰难的!有的想让它孕育成为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儿,有的想让它孕育成为一个健壮的儿子,还有的想让它孕育一对双胞胎儿女,如此等等。但是,不管怎样,在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过后,它一定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
扶淇河,那条犹如巨龙的母亲河,仍在一如既往的守护着;电视塔,那一眼百千年的美丽少女,也在一如既往的守护着;
期待着......
壹点号陌上风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