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群里遇到了一个妈妈的“求助”,心里揪了一下: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1)

尤其感受到她对孩子深深的爱,也很想去看见她、告诉她:我们都不是完美家庭的小孩,我们也都不是完美的父母: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2)

她很担心和先生时不时争吵、会让孩子产生不可磨灭的阴影,在自己很难过的时候还要自卷一把,希望孩子不要受到影响——

就像是我们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道理,以为那就是做父母“应该”的样子,有时反而成了枷锁,加剧了自我的评判

但举案齐眉的夫妻关系、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是不是就能养出婚姻快乐、一生顺遂的小孩呢?

我想到了S.H.E成员Selina(任家萱),之前的一段分享。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3)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综艺节目了,经历了烧伤和离婚事件的Selina,和爸爸在综艺节目中有一段问答:

“还有勇气相信爱情吗,有没有因为感情的事情在心里责怪过爸爸?”

Selina对爸爸说,“其实你有讲过,你跟妈妈害了我们。”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4)

我很意外:记得以前看《康熙来了》,Selina好像不止一次提到,任爸任妈特别相爱、对女儿们也很好啊,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任爸回应说,自己确实讲过,“因为我让你们看到的都是正面的形象,然后一直跟你们讲,你们也习惯性不会拒绝,所以在你们的成长中,受到很多伤害。”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5)

我这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害”,是说父母展示的感情都如“教科书”一般美满、从不吵架。

这让Selina俩姐妹误以为,所有的爱情都该是这么美好,而生活里的真实,远远不止一面,当一地鸡毛真的发生时,失望,也是巨大的。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6)

其实,再恩爱的夫妻,哪有不吵架的呢?大多数家庭,总有意见不合、争执辩论的时候。

很多家长都知道,尽量不要当着孩子面吵、对孩子影响不好,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科学研究。

可是,人是很复杂的,有的孩子确实会有身心创伤,也有的孩子,会发展出敏锐的觉察触角,成为一个“爱的连接者”,并没有哪种父母关系,一定会养出哪种小孩、甚至必然到影响终身这么严重。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7)

当下的真实是需要被尊重的,夫妻什么样,不是靠表面的和谐、关起门来吵架,就能让孩子沐浴在幸福的真空里;

家庭是一个系统,吵架意味着有股愤怒的能量要释放出来,渴望更深的理解与看见,岂是简单克制、就能消失的呢?

所以这个时代理想的夫妻模式,也该改改了,不是只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从不面红耳赤”,而是在有了冲突矛盾之后,依然可以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回归到互爱互信的状态里。

甚至,吵架本身就是“理想婚姻”的一部分,不是不能吵,而是,怎么智慧地吵。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8)

孩子是多么好的观察者啊,我们处理冲突的方式,倒是真的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在未来运用同样的模式,到自己的小家、工作、乃至所有的人际交往中。

怎么吵架才是在示范“冲突管理”而不是给孩子留下阴影创伤呢?

吵架多半来自于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不同,然后话不投机、会再进一步激发情绪、导致场面失控。

我有一些观察和经验,对“消消气”或者“灭灭火”会挺有帮助:

1、就事论事,不攻击人。

观察我家老人什么时候可能吵起来,就是分不清“事”和“人”的时候。

比如碗没刷干净、地没擦干净,我妈着急啊,会说我爸,“你这个人啊,干活就是不利索”。

然后我爸就会很郁闷,“不干说,干了还说!哪儿脏直说不就完了,怎么那么多话。”

然后我公公带娃的时候不是很喜欢满足孩子要求嘛,婆婆知道了就会黑脸,“你这个人能不能有点原则?”

公公听到也会不高兴,“我不就是买了个吃的吗,跟人有没有原则有什么关系?”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9)

针对“人”去说,很容易变成攻击,引发另一个人的本能的防御和反击,但如果单纯说事儿,描述一个事实和这件事本身引发的后果,火药味就会明显降低:

“老伴儿桌子底下还有点灰,你再擦擦。”

“她爷爷,小叶子下午吃了这个面包,晚上不好好吃饭了,下次别买了。”

是不是好很多?

2、分清对方的需要。

男女“脑回路”特别不同,沟通不到一个频道上很正常,如果我们不懂“调频”、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很容易撞枪。

比如带孩子又忙工作,计划经常跟不上变化,有时to do list有好几件还没完成,我就会挺沮丧,很想和老公倾诉下苦恼。

本来,我期待听到的是,“嗯,你很不容易,你已经很厉害、做了很多事了”这类话,或者干脆听我劈里啪啦说完就好。

但是以前我老公,经常会一本正经地想要给我提各种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的建议……然后、然后我就黑线了,“你给我闭嘴!”……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10)

女人更多想要的是情感上的安抚和共情,但男人很希望解决实际问题,觉得你既然提出来,那必须得掰扯明白这个事儿、才是帮到你啊。

所以一再踩雷以后,老公的求生欲已经很强了,他会在我“叨叨”前询问,“你是只要我听、还是让我给建议?”

大多数时候,我都会说,“听!点头嗯啊就行,不要乱说话!”这方面的矛盾就直线下降,基本吵不起来

3、非辩护性的回应。

也总有一些时候,是两个人互不同意对方的意见,吵架是因为,有一方总想去说服另一方,而另一方坚决不想被说服,也想说自己的……

这个感觉特别像这句:“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夫妻之间的沟通,我觉得类似打乒乓球,需要有你来我往,但又不是竞技体育,如果有一方一直恶意扣杀、或是总让对方打不到,很快俩人就没法在一个球台上。

经营关系需要更像练球,练球的精髓,在于你一拍我一拍。而这个回拍的动作,是说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一定要告诉对方,“我听到了你的话,到你了。”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11)

相比“辩护扣杀式”(一个劲儿的解释自己、攻击对方)的回应,用“非辩护式”的和平打法回应,两个人更能消消气:

“哦,我明白了。”

“这样啊。”

“让我想想。”

“哦,你是这样想的。”

“嗯,你不这么看。”

……

这些话都不是在“认输”、也完全不丢面儿,这样回应时,才能避免相互攻击和情绪升级,给双方一个机会,去真正听到对方想说的话。

以上,也都会让孩子学习到:

有意见不合很正常、吵架也不可怕,这就是感情的一部分,但我们会有能力去沟通、去倾听、去达成理解。

而如果我们不小心大声了、火药味比较浓,我觉得还有一步一定要做:跟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为自己情绪化的行为道歉。

在这一点上,电影《砰然心动》里的一个场景,父母处理冲突的方式,堪称典范:

朱莉因为被邻居男孩嘲笑家里太穷,而向家人抱怨,结果引发了父母的争吵,朱莉很自责。

那晚,他们分别来到女儿的房间,解释这一切,这句话实在是暖心极了,“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会想办法解决的,我保证。”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12)

也请务必在吵架后,说给孩子听。

冲突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处理方式。而即便这错误在当下的认知、能量状态下是无法被好好看见、修复的……那也没有什么关系——

大多数父母,已经做到了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好,他们也是从上一代的养育模式而来,会有局限和做不到。

受到“伤害”的孩子,仍然有能力在成年后,选择“自我疗愈”,我迄今还没有见过哪个孩子,毫无原生家庭留下的“创伤”,真没有:)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了孩子请好好吵架)(13)

我也是父母吵架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到吵得多么夸张吧,但对孩子来说,当时真是阴影来着;

长大后的这些年,也因为这些“疗愈”的探索,慢慢帮我走上了心理学成长、疗愈他人的路,认识了一群非常有爱的朋友和伙伴啊!

如果争吵不可避免,不陷入自责里无法动弹,也是对自己和对孩子的慈悲,相信,每一个发生,都有意义,每一份经历,都有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