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的“良心秤”如今可谓响彻云霄,殊不知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就是用秤“称”出来了一座古城——李集城,这也就是如今的——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

双墩集古代在哪里(李家集的秤称出来了一座城)(1)

新洲李集老街

李集地处汉(口)小(界岭)公路318国道旁,发源于大别山脉的倒水河沿镇而下,交通十分便捷,离汉口约五十公里。

李集旧称李家寨、李家集。李集人才辈出,有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底蕴,清末曾有进士卢璲采叔侄、解元张百揆等以“一门两进士,五里三解元”的佳话传颂仕林;民国有李希白、李世铎、李世华“父子三将军”光宗耀祖;大革命时期,烈士的鲜血洒遍倒水河两岸的红色土地,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

双墩集古代在哪里(李家集的秤称出来了一座城)(2)

李希白将军之孙台胞李起云先生寻回故乡只为续写李氏宗谱

“称斤论两”筑古城

双墩集古代在哪里(李家集的秤称出来了一座城)(3)

李集制秤的老手艺人

据史书和民间家乘记载,李集附近的居民多为元末明初由“江西过籍”,也有少数的土著人。由于元季战乱,当地大部分土著人死于战祸、瘟疫,境内几乎人亡地废。据《李氏宗谱》载:“元季兵燹,黃郡数百里半为墟丘”幸存者少。明朝统一后,从江西的乐平、余干、瓦屑灞等地移民至此,居住在倒水河两岸。李氏迁湖北的一世祖,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奉诏从江西乐平县长乐村迁中和乡车二图卜居(即今李集街附近)。

明洪武初,江西移民大量迁入此地,附近农民需要一处交易农副产品的市集,于是在人口较多的李氏家族居住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商号少,亦农亦商者多,早经商、午种地的“露水集”。由于,集上又多为李姓人氏居住,故称之为“李家集”,简称李集。顾名思义为李姓把持的集市,李家集的街市由此则因集而兴,繁荣昌盛。

双墩集古代在哪里(李家集的秤称出来了一座城)(4)

李集老街墙残存的老字号

几百年来李家集周边还有张家、冯家、刘家等姓氏的集市,相距不过三、五、十里地,各姓氏头人常为集市买卖明争暗斗,都想争夺当地集市的霸主地位。直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兴起,战争的烽火燃遍鄂东大地。蘄、黄地方乡绅纷纷上山下湖,筑山寨、建城池以自保。于是,地处倒水平原的各姓氏族长公议共建城池一座,一旦战事发生,供各姓民众入城躲避。

双墩集古代在哪里(李家集的秤称出来了一座城)(5)

李集老屋老墙画

城建在何处,意味着将来集市中心在那里,关系到各姓氏集市的命运。这时,各大姓氏都想将城池建在自家集市所在地,互不相让。事情一直闹到知县翁汝瀛那儿,如何平息这场争斗,既要各姓氏族长无话可说,又要建好城池?知县师爷想出一个绝妙高招,以各集市的土重,为筑城的依据。办法是由官府派员,在竟争筑城姓氏的集市土地上,各取土一升,然后,用秤称出各集市所取一升土的重量,土重者胜出。由于李集紧靠倒水河畔,土的湿度最大。结果,李家集的土最重,城池也就筑在李家集了。城内掘有水井,修了几条贯穿城内的有窨井的排水暗沟,上面铺成条石路面,并在西门外倒水河边的石矶上建立炮台等设施,新城池命名为“武圣堡”,还在城南修建一关圣庙,以祈求关圣人保佑。

双墩集古代在哪里(李家集的秤称出来了一座城)(6)

倒水河边的石矶

清光绪《黄州府志》记载,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取黄冈,知县翁汝瀛还真的逃进了新修的李家集城内暂避,并在此召募地方乡绅洪良品、卢璲采、钱崇兰等人大办团练。一时,这里是黄冈县抵御太平军的指挥要地。自此,李家集就成为方园十数里的集市中心。当地一名屡试不第的儒生,还将李集冠以:龙泉双井、渔浦莲湖、云台夜月、茆店朝烟、平原晴雪、古寺晨钟、绿杨堤畔、翠柏书声等八景。

双墩集古代在哪里(李家集的秤称出来了一座城)(7)

最后的马头墙

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李家集为名的镇治所在地——李集镇。因此,这里也就有了用秤“称”出来的古城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