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是时势所造应势而生。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他们才华横溢,不满当时虚伪的名教,追求真实的情感,个性解放独立。
竹林七贤正处于魏晋易代之际,三国魏代末年,司马氏当政时期,政风益坏,政治斗争加剧,豪门大族及皇族与司马懿父子争权夺利,军人干政,竹林七贤避居山林,逃避政治迫害,他们的清淡逐渐变得纯务玄虚,在行为上更加放诞,纵酒肆意妄为,不守节礼。阮籍曾一连沉醉60天,母死还与人下棋。嵇康口不洗头面达45天,甚至有的人常常赤身裸体。这是对现实政治的一种逃避。
嵇康之广陵散曲
竹林玄学阶段。竹林玄学(约255~262年)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哲学上嵇、阮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嵇康、阮籍作为竹林名士,主要活动时期应在司马氏当政时期,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任自然"。嵇康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非汤武而薄周孔”是心灵宣言书,甚至是当时魏晋士子的宣言书。
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但思想倾向各不相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政治上分歧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竹林玄学名士
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