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清音戏源流考摘要:清音经朝历代,数百年矣,风格独特,品位高雅,超尘脱俗,卓而不群,实为中华文艺艺术之珍品其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水平,代表了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尤其是清音班的出现,以至后来走出庭堂宅院之后,清音有了更为深广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搬上舞台以后,清音戏更以她的独特英姿,崭露在祖国文艺的百花园中其音乐之美,沁人心脾;其文词之雅,脍炙人口;其剧中之情,感人肺腑在得到美的享受之余,使歌者、演者、听者、观者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明显而且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毫州清音戏源流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清音戏的生存现状,就其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戏曲与五音戏论文1000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戏曲与五音戏论文1000字(亳州清音戏源流考)

戏曲与五音戏论文1000字

亳州清音戏源流考

摘要:清音经朝历代,数百年矣,风格独特,品位高雅,超尘脱俗,卓而不群,实为中华文艺艺术之珍品。其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水平,代表了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尤其是清音班的出现,以至后来走出庭堂宅院之后,清音有了更为深广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搬上舞台以后,清音戏更以她的独特英姿,崭露在祖国文艺的百花园中。其音乐之美,沁人心脾;其文词之雅,脍炙人口;其剧中之情,感人肺腑。在得到美的享受之余,使歌者、演者、听者、观者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明显而且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毫州清音戏源流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清音戏的生存现状,就其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毫州;清音戏;现状;发展

一、引言

亳州清音最早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以姜桂题为首的亳州籍达官贵人,生活闲暇,常到北京的茶馆酒肆闲坐,而这种地方往往也是穷人乞讨时特别爱去的地方。这些乞讨者通常带上一种名叫“八角鼓”的乐器,给大家表演些节目娱乐。一些亳州籍达官贵人喜欢上了这种表演,就把它带回了家乡。

艺人在表演中又融入了本地的地域风俗、特色语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众口传唱时,只觉曲调优美,委婉动听,深受亳州百姓的喜爱,故起名为“亳州清音”,又称清音。

 清音的唱腔特点是:音多字少,属联曲体,由引子、曲牌和鼓尾三部分组成。在演奏形式上,也是灵活多样,使用的伴奏乐器有三弦、古筝、坠胡、二胡、扬琴、八角鼓、挎板等。其中,三弦奏主旋律,其它乐器为伴奏。演唱前,表演者需要先奏八板、上河调、凤阳歌,无论哪一个,段子必须是“三句平”起唱,中间唱曲牌,用鼓尾结束,成为一套固定的演唱形势。

为人清不清,听他哼两声清,音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刚一出现,就受到亳州百姓的热烈欢迎。一时间,城里的街头巷尾,农村的十里八乡,唱清音者无处不在,听清音者人头攒动,清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文艺。很快,清音在亳州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亳州清音。

清音在民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而且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工具。有时,熟人之间说着说亳州清音着就唱了起来,即使是陌生人之间,通过对唱清音也能很快进行交流。“当时,亳州民间流传了170多个著名清音唱段,其中传唱最多的段子有:《三国》、《西厢记》、《白蛇传》、《水浒》等,还有很多曲调都是即兴编的,就像刘三姐对歌时所唱的山歌一样。”赵明海介绍说。

  除了在民间广为流传之外,亳州清音在舞台艺术上也得到充分发展,从清末一直到民国时期,亳州出现了“延寿社”、“新民社”、“乐义社”三个专门演唱清音的戏班,演出形式以走票为主,遇到谁家有喜庆之事,应邀义务演唱。当时,专业从事清音演唱的艺人有上百人。其中,延寿社的耿止斋、新明社的孙仿山、乐义社的李义亭是三个戏社的领班,也是当时最为出名的三个清音演唱艺人。“当时还出现了‘为人清不清,听他哼两声’的说法,意思是要看一个人品格怎么样,听他哼两句清音就知道了。”赵明海说。

  辉煌后的衰落随着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爆发,亳州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悲哀苍凉的情绪弥漫,清音这种带有乐观娱乐特色的曲艺形式,很难再引起群众的兴趣。清音发展陷入停滞状态,三家戏社中有两家因入不敷出而倒闭。仅剩李义亭的乐义社艰难维持。作为一种传统文艺,清音走过了它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之后,开始走向衰落。二、唱腔分析

清音唱腔,与地方的方言关系密切,采用中州音韵,字句讲究。唱词合辙押韵,多为七字、十字上下对偶句式。七字句分别为“二二三”或“四三”句式。十字句分别为“三三四”或“六四”句式。偶有五字句和垛句。

其演唱形式为:堂上摆设几案,演唱者不化妆,围坐一堂,各执乐器,各唱一角(也可一人唱几个角色)。基本唱腔为【四句腔】,无鲜明角色界限,由演唱者适当控制发音以示有别。发展为剧种后,略有男女之分。但【四句腔】仍为各行当通用,只有音区之别。旦行和小生,同度演唱,其他行当低八度。为了使用方便,各行唱腔,采用统一高度记谱。表演内容有《大官赐福》《全家福》《全家喜》《八仙庆寿》等,多为吉利或喜庆的戏词,另有《赏雪》《昭君和番》《携琴访友》等文戏小段,无武打剧目。唱腔后又吸收《淮词》《穿心调》《上河调》《上河调》《口衣嘛呕》等民歌小曲,以及【太平年】【凤阳歌】【断桥】等牌子,逐渐使唱腔丰富起来。

唱腔所用调高不固定,往往因演员嗓音条件而异,一般音域在a-e之间,长于叙事、抒情。剧目文学性较强,以故事情节取胜,如《白蛇传》《抱琵琶》《三合印》《血手印》《三拜花堂》等古装戏,及《年青的一代》《手表的故事》等现代戏。

因为剧种形成时间较短,唱腔尚不完善。此前,基本属于单曲体(尽管吸收了一些小调及曲牌,但相互间不能联用,且极少使用)。后由音乐工作者新创了多种新腔板式和专用调,为剧种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四句腔】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四句腔】演唱时旋律的处理有较大的灵活性,每句唱腔又有不同的变换唱法,如双煞、单煞、截煞、小煞板、飞板、哭板等。

【四句腔】的起板过门有大起板、小起板、八板、花八板,大起板是清音的主要起腔过门,多用于大段唱腔前面,速度很慢。因使用不便,故由“大起板”演化出“小起板”,后又出现“八板”。“八板”因结构简练故较多出现,速度较快,因此与起腔句结合时,一般比起腔句快一倍。

【四句腔】的主板有小煞板、截煞板、双煞板三种。小煞板,截煞板多用在一般唱腔的结束句,双煞板多用在大段唱腔或尾声唱段的结束。

(二)新创板式与曲调

1958年8月,毫州县清音剧团成立,音乐工作者为丰富唱腔,创作出小生调、老生调、小丑调、快流、漫流等专用曲调和新腔板式。既保留了传统清音的韵味,又使之有逐渐向板腔体发展的趋势。

(三)曲牌和民歌小调

清音筝谱共记大小曲牌64个。小曲牌有:油葫芦、绣荷包、万年欢、凤摆柳、风入松、叠断桥、梅花三弄等38个。大曲牌有:天下太平、天下同、思春、大错、小错、拷红、银纽丝等26个。有丝竹曲,有民间小曲。据老艺人孙荫甫回忆,由于年代久远,曲牌也被遗忘了。至于清音中所使用的曲牌,由于形成剧种较晚,尚没有属于自己的吹奏曲牌和锣鼓经,伴奏曲牌多源自民歌小调。

三、生存现状

作为一种地方剧种,清音还很年轻,应有发展空间。清音之花,一枝独秀,花叶叠影,音声寓真情。可就是这清丽淡雅的艺术之花,随着时代变迁却趋于式微,渐失昔日辉光。面临全国戏曲的不景气,作为地方剧种的清音,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危机。

(一)后继无人

如今唱清音的人越来越少,老艺人已全部去世,仅有原剧团培养的青年演员,现均已年过花甲,传承人如凤毛麟角,不难看出:艺人年龄结构断档断代。更痛心的是,目前几乎没有年轻人学唱,后继无人。我曾观看毫州清音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录制的节目,由于没有青年演员,只能采用音配像形式,画面由阜阳曲剧团的演员表演,声音用的是安徽人民广播电台50年代末为清音作专题时专程来阜阳录制的唱腔。提到这些,谢树英老人深有感触:那真是太遗憾了,如果有青年演员来,我们把唱腔认真地教给他们也不止如此。

(二)剧目乏新

毫州清音历经过岁月的积淀,剧目丰富。但长期受经费紧张影响,真正被艺人搬上舞台的剧目不多。平时活动,演唱内容主要有“赏雪”等传统文戏小段,一有演出只能表演传统剧“追舟”,根本谈不上创编新戏,近几十年来,现代创编曲仅有1954年张俊明创作的5支淮颂6,1980年县文化馆创作的“怀念周总理”以及近些年创作的“八荣八耻记心上”。除了“追舟”等几出有名望的传统剧目,大多数剧目与现实环境渐行渐远,引不起观众兴趣。单调的剧目演出,又极易引起观众的疲劳,进一步加剧了与观众的疏离。

(三)市场黯淡

毫州清音的市场现状黯淡,仅有城里少数人欣赏,乡下人基本不听。张洪奎认为,一个剧种良好的发展,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研究清音的人才。他举例说: 1959年,安徽省黄梅剧团著名作曲家方少墀,被派来研究毫州清音唱腔。方少墀呆了三个多月,经常跟他们在一起,他们到哪唱,他就跟到哪,并在旁边仔细听记。经过三个多月研究,他把清音的幽雅、清丽、动听的唱腔带进了黄梅戏,为黄梅戏的振兴作出了不小贡献。音乐创作人员对戏曲贡献最大,毫州清音的创作人才却散了。二是乐队,黄梅戏家喻户晓,也在于有乐队,目前,清音连基本的伴奏乐器都难以凑齐。三是培养观众,毫州清音是单曲体,接近戏曲,但因为剧团关闭,又丢失了观众,以致走到如此的尴尬境地。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失去观众,就意味着失去市场,遭到市场遗弃的剧种,也就失去了生存下来的依据。毫州清音黯淡的市场前景,的确让关心她的人们无法释怀。

四、清音发展断想

如何让岌岌可危的清音再次焕发生机,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回归俗文化

毫州清音是一种民间戏曲,虽然起初是由僧人开创,但到后来逐渐深入民间,已由雅文化转为了俗文化。不论任何戏曲剧种,都是一种群众艺术。这些年虽然戏曲大的趋势在走下坡路,但是一些民间小调却在农村发展,站住脚跟。不论是发行唱片还是现场演出,都受到了人民的喜爱。甚者,唱片有时候都出现脱销的场面。很多时候,大伙都是围在一起看这些唱片,并津津乐道。这些小调很俗,但是他有市场,阿宝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过,不论是民间文化还是高雅文化,都首先要有市场,要有观众,要养活自己后再寻求发展。清音不是国画、书法、旧诗词,他们属于个体欣赏,他们没有生存危机,但是清音一旦脱离了观众,无疑就要走向消灭。

(二)抓紧培育新生代演员

演员在戏剧艺术的各个环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是作品与观众的桥梁,没有了演员清音将无从发展,我认为可以从现在广大的农村唢呐班中发展一些演员。首先,他们有自己的利益所在,他们愿意去学习。每个唢呐班也都希望自己出一些新的东西给观众,博得观众的喝彩。以达到提高自己团体声誉的效果。其次,唢呐班有广大的观众,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这对于清音的宣传与推广是有益的。一般唢呐班每年都会有上百场的演出活动,观众的年龄各个阶段的都有,非常有益于清音的宣传。现在的唢呐班一般都有比较齐备的乐器,大多数唢呐班都已经加入电声乐器,这对于清音在伴奏上遇到的困境,以及在乐器上的创新是有好处的。同时唢呐班是最基层的艺术团体,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欣赏对象。对于清音更好地融入群众,无疑是具有巨大作用的。

(三)让清音走向农村

现在农村依然是戏曲十分广阔的市场,有不少的戏曲团体在农村尝到了甜头。比如,前些年天长扬剧团,在农村每年演出十个月上百场,收入十几万,这样既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欣赏需要又使自己得到实惠,何乐而不为呢?戏曲本身就生长在民间,应该让他回到原来的位置,在那里找到自己最佳的生存方式。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增加。我在做农民对于文化需求的一份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对于戏曲的需求是强烈的,他们希望政府每年的送戏下乡活动再多一些,特别是中年以上人群对于戏曲的需求达到60%以上。

(四)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与创新

一个戏剧的生命力,常常表现为他的吸收、融合与革新的程度。两百年前四大徽班入京揭开了京剧产生的序幕,京剧实际上是在北京的土地上,以徽班为基础,糅合了京腔、昆腔、秦腔、戈腔等而形成的。以伶界大王谭鑫培、美的使者梅兰芳为代表,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家的出现,使戏曲由文学时代转入了表演时代,梅兰芳从剧目、唱腔、表演到服装上大胆的革新使京剧终于风靡全国。由此可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毫州清音无论在视觉和听觉上,其外观系列也有不少陈旧之处。如剧情拖沓,节奏缓慢,某些程式表演无美可言,伴奏乐器单调等。这些都是我们新生代观众所无法接受的,固然,清音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我们在有些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面貌,但是面临市场黯淡,清音岌岌可危的现状,改革与创新是必要的,融入新的元素也是必行的。

毫州这块古老的土地,承载过祖先的刀耕火种,承载过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命运,更承载过清音的荣辱兴衰。从这块土地上流过的淮河,如今依然滔滔东去,而经它的美丽和灾难孕育而生的毫州清音艺术,却身陷危境,举步维艰。

五、结语

由于历史积淀与民族审美效应中惰性因素的作用,毫州清音危机的克服必然是缓慢的、渐进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度大就放弃,正如艺术家所说,如果戏曲艺术在我们这一代手里灭亡,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想在充满改革精神的我们这一代手里,这种结果不会出现。宋代诗人梅尧臣诗云“老树着花无丑枝”,毫州清音必将能够绽放优雅的艺术之花,这也将是民间艺术灿烂的一页,我们努力并期待着!

新人上位,求点赞关注和转发,有任何论文(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等)方面的问题可以私信作者,竭诚为您解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