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哥窑灰青系耳三足炉

通高11.1cm、 口径12.4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

元 哥窑青瓷高足碗

高10.4cm,口径13 cm,足径4.1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2)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3)

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间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

年代不详 仿哥釉菱瓣口碗

高7.3cm、 口径23 cm、底径8.5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4)

有的器物还附有带明代收藏家项子京(元汴)字样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宫秘藏西人画家郎世宁所绘的两幅弘历鉴赏古器图,画面中都有传世宋哥、官窑的瓶、炉、盘等,可见这些瓷器在乾隆时期已经十分珍贵。乾隆御制诗中亦有专门评论哥窑与仿哥器的诗句:铁足腰圆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而今景德翻新样,复古成不易云云。

清 乾隆仿哥釉貫耳扁瓶

高36cm、口径9.5 cm、 底径11.5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5)

早在两个世纪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认识到这些器物具有早年遗物的特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谓传世宋哥窑决非是元、明时期产物。清宫档案中,把真正的宋哥窑叫哥窑,把元代仿的叫哥窑型,把明清仿的叫仿哥釉或哥釉、仿哥窑等。

年代不详 哥窑贯耳瓶

高20.5cm、口径8.1 cm、 底径6.8 cm

据冯先铭先生考证,“传世哥窑”是修内司官窑,“哥窑”则是“龙泉哥窑”;从性质上看,前者属“官窑”,后者属“民窑”。据文献记载,修内司官窑的建立要早于郊坛下官窑。发掘资料表明,郊坛下官窑兴建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以后的绍兴年间。龙泉大窑、溪口等窑烧制的黑胎青瓷即“哥窑”,是受到郊坛官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或者就是为了满足朝廷及达官贵族们的用瓷而烧制的瓷器。

晚明清初 哥釉叶形洗

高2.6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6)

来源:

宋 哥窑灰青系耳三足炉

通高11.1cm、 口径12.4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7)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

元 哥窑青瓷高足碗

高10.4cm,口径13 cm,足径4.1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8)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存量极小,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

清 乾隆哥釉八楞瓶

左:高33.2cm、 口径9.7cm、底径13.2cm

右:高33.4cm、口径9.5cm、 底径13.5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9)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0)

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间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

年代不详 仿哥釉菱瓣口碗

高7.3cm、 口径23 cm、底径8.5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1)

有的器物还附有带明代收藏家项子京(元汴)字样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宫秘藏西人画家郎世宁所绘的两幅弘历鉴赏古器图,画面中都有传世宋哥、官窑的瓶、炉、盘等,可见这些瓷器在乾隆时期已经十分珍贵。乾隆御制诗中亦有专门评论哥窑与仿哥器的诗句:铁足腰圆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而今景德翻新样,复古成不易云云。

清 乾隆仿哥釉貫耳扁瓶

高36cm、口径9.5 cm、 底径11.5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2)

早在两个世纪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认识到这些器物具有早年遗物的特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谓传世宋哥窑决非是元、明时期产物。清宫档案中,把真正的宋哥窑叫哥窑,把元代仿的叫哥窑型,把明清仿的叫仿哥釉或哥釉、仿哥窑等。

年代不详 哥窑贯耳瓶

高20.5cm、口径8.1 cm、 底径6.8 cm

据冯先铭先生考证,“传世哥窑”是修内司官窑,“哥窑”则是“龙泉哥窑”;从性质上看,前者属“官窑”,后者属“民窑”。据文献记载,修内司官窑的建立要早于郊坛下官窑。发掘资料表明,郊坛下官窑兴建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以后的绍兴年间。龙泉大窑、溪口等窑烧制的黑胎青瓷即“哥窑”,是受到郊坛官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或者就是为了满足朝廷及达官贵族们的用瓷而烧制的瓷器。

晚明清初 哥釉叶形洗

高2.6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3)

来源:

宋 哥窑灰青系耳三足炉

通高11.1cm、 口径12.4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4)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

元 哥窑青瓷高足碗

高10.4cm,口径13 cm,足径4.1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5)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存量极小,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

清 乾隆哥釉八楞瓶

左:高33.2cm、 口径9.7cm、底径13.2cm

右:高33.4cm、口径9.5cm、 底径13.5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6)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7)

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间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

年代不详 仿哥釉菱瓣口碗

高7.3cm、 口径23 cm、底径8.5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8)

有的器物还附有带明代收藏家项子京(元汴)字样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宫秘藏西人画家郎世宁所绘的两幅弘历鉴赏古器图,画面中都有传世宋哥、官窑的瓶、炉、盘等,可见这些瓷器在乾隆时期已经十分珍贵。乾隆御制诗中亦有专门评论哥窑与仿哥器的诗句:铁足腰圆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而今景德翻新样,复古成不易云云。

清 乾隆仿哥釉貫耳扁瓶

高36cm、口径9.5 cm、 底径11.5 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19)

早在两个世纪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认识到这些器物具有早年遗物的特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谓传世宋哥窑决非是元、明时期产物。清宫档案中,把真正的宋哥窑叫哥窑,把元代仿的叫哥窑型,把明清仿的叫仿哥釉或哥釉、仿哥窑等。

年代不详 哥窑贯耳瓶

高20.5cm、口径8.1 cm、 底径6.8 cm

据冯先铭先生考证,“传世哥窑”是修内司官窑,“哥窑”则是“龙泉哥窑”;从性质上看,前者属“官窑”,后者属“民窑”。据文献记载,修内司官窑的建立要早于郊坛下官窑。发掘资料表明,郊坛下官窑兴建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以后的绍兴年间。龙泉大窑、溪口等窑烧制的黑胎青瓷即“哥窑”,是受到郊坛官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或者就是为了满足朝廷及达官贵族们的用瓷而烧制的瓷器。

晚明清初 哥釉叶形洗

高2.6cm

哥窑底部有没有不上釉的(艺溯档案传世哥窑)(20)

来源:艺溯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