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

元氏县韩台村北有古墓,俗称韩台墓,三疙瘩。相传是韩信虚设粮冢之地,是说韩信借助这里的高台制造假象,迷惑敌人。韩台夕照为元氏八景之一。原来有9个土冢,已被毁掉6个,现在仅存3个。东丘高10米,中丘高8米,西丘高6米,底长50米,宽12米,为砖砌墓室,曾出土砚台、陶俑、陶缸、陶鸡等。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2)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3)

韩台墓,三台垒垒相连,形制如一。《县志》云:有穿发墓甓者,盖赵公族大臣之遗冢。韩信之前已有坟台,谁的墓地呢,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代赵国的大臣赵同、赵括、赵婴齐的墓地。有什么依据呢?试做猜想和推断。东韩台、西韩台:据清乾隆《元氏县志》载:在县南三里泜水之阳,有土阜连亘不绝,(所筑假粮台。八景之一,韩台夕照,现在的三疙瘩。)相传韩信攻赵时屯兵于此,今有韩台村……。后称二村。

今年以来,元氏县城形象整体提升工程,波澜壮阔,风声水起,日新月异。来到县城南部,目睹了韩信公园和韩台夕照景点。这是元氏县推进槐阳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槐南片区景观带的一个节点。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4)

韩信,淮阴人(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汉的开国功臣。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韩信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也评价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他还有一点很厉害,就是,“王、侯、将、相”一人全当过了。“功高无二,略不世出”,这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5)

公元前205年,大将韩信率汉军两面夹击,在泜(zhī)水(今槐河)大破赵军,为刘邦最终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局面。当年,韩信曾在泜水附近虚设假粮台点将,相传,现存于元氏县东韩台村的古墓遗址为点将台的一部分。

东、西韩台的村名由来于韩信点将台,以方位东、西命名。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6)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7)

赞韩信 西汉开国大功臣,泜水之战灭赵军。王侯将相全当过,点将谋略励后人。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8)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9)

点将台前“.楚河汉界”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0)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1)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2)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3)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4)

韩台夕照 县城南三里槐水之阳,昔有土阜连亘,逶迤不绝,传为汉将韩信所筑之点将台(或假粮台),因名“韩台”。近有两村以东、西韩台名之。韩台古丘,适当太行群峰之壑,每当夏末秋初红日沉山之际,驻足台巅,仍可见夕阳吐艳,天际云蒸霞蔚,瞬息万变,颇为壮观,。县志记载“韩台夕照”为元氏古八景之一。 “韩台”实为汉墓,现仅存三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5)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6)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7)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8)

随着这两个景点及连线的南城门等一系列景观的陆续竣工,环城南将凸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必将对推进槐阳乡村示范区建设,对进一步提高元氏美誉度、知名度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19)

元氏县境内,山区、丘陵、平原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境内有三条河流经过:槐河、潴龙河、北沙河。过去人们靠天吃饭,戏称这里是“穷山半壁、恶水三条”。其实,山和水,都是文明的孕育地。县域西北的封龙山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山。而槐河两岸,则产生了古元氏“八景”中的两景。

过去每个县都有文人总结出十景八景的,有的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槐水流春”为温泉之景,所言应该不虚。槐河即古代的泜水,是韩信擒赵王、斩陈馀的地方。在县城西南八里,槐河、苏阳河汇流处,有一个村庄,村边有温泉,常年不涸,越冬不冻,古时村民赖以造纸,故村名“纸屯”。温泉东流二里,每当冬日,蒸气聚而不散,经久飘浮,远望若白练。两岸绿草茵茵,游鱼历历,邑人有“南临槐水观鱼跃,西望华山听鹿鸣”的佳句。传说康熙皇帝南巡回来时,曾饮马于此。1963年发洪水,河床、温泉都被湮没,被列为八景之首的“槐水流春”,已不复存。

邯郸隋末年间的藏兵洞(石家庄元氏韩台村)(20)

在特别感谢网友“晨曦171297010”为此文章提供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