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是民用航运历史上最惨重的事故,那么二十年前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可以算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泰坦尼克号”事件了。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被一次又一次地搬上银幕,最著名的版本莫过于上映于1997年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而同样震惊世界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却出于种种原因,很少有相关的影视作品来重现这段不该被人遗忘的历史。2018年一部由法国和比利时合拍的电影《库尔斯克》上映,使得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得以重见天日。
潜艇作为一种进攻型武器早在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投入实战,特别是由纳粹德国潜艇舰队总司令邓尼兹所开创的“狼群战术”给盟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二战之后东西方陷入冷战状态,随着核潜艇的出现使得潜艇由一种战术级别的武器上升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国之重器。
在战后的美苏对抗之中,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集团在军事实力上全面占据上风,而对于苏联来说核武器是唯一能与对手抗衡的终极武器。核武器投送能力自然成为上世纪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战略核潜艇所具有的天然的隐蔽性和强大的攻击性使得它成为了重要的核威慑力量,而库尔斯克号战略核潜艇则是苏联及后来的继承者俄罗斯军事工业的巅峰之作。
库尔斯克号究竟是怎样的一艘潜艇?
2018年的电影《库尔斯克》尽管请来了英国著名演员科林·费尔斯助阵,并且由法国传奇导演吕克·贝松担任制片人,但是电影上映之后反响平平并且很快就被人遗忘。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本片并没有得到俄罗斯军方的支持,没有得到拍摄俄罗斯海军核潜艇以及相关设施的机会。因此电影中并没有展现太多关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战斗场面和武器装备,使得这部潜艇电影在真实程度上大打折扣,让人感到失望。
库尔斯克号在俄罗斯海军装备序列中的型号属于94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而北约将其命名为“奥斯卡II型”。该型号潜艇的设计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目的是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美国核动力航母舰队。首艘949型潜艇于1980年下水,此后的949A型潜艇一共生产了12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后来不幸沉没的库尔斯克号。这艘潜艇的潜航排水量接近2万吨并且可以携带24枚俄制“花岗岩”型核导弹,并且能够同时攻击多个海上目标,被誉为“航母杀手”。库尔斯克号在建成之后便加入了俄罗斯北方舰队,在90年代成功地执行了一系列军事任务,使得这艘潜艇成为当时俄罗斯海军最为强大的武器装备之一。
库尔斯克号潜艇拥有两个救生区,这个细节在电影中得以展现,在潜艇爆炸事故中幸存的士兵最后集中在救生区内等待救援。可惜的是最后这些幸存者最终没能成功获救,也反映出这个型号的潜艇在安全性和自救能力上的缺陷。
库尔斯克号事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2000年8月,俄罗斯海军在靠近挪威的巴伦支海开展了自前苏联解体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演习,北方舰队出动了包括旗舰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在内的数十艘舰艇,而隶属于北方舰队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也奉命加入这场演习。虽然对于当年鼎盛时期的苏联海军来说这样规模的演习不值一谈,但是经历了十年“休克疗法”的俄罗斯却已经是不复当年之勇了,电影也通过舰队司令的叹息让人感受到俄罗斯军人对于昔日荣光的怀念。
可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次大型的军事演习最后演变成为一次大型的救援行动,救援的对象正是北方舰队的头号杀器,库尔斯克号。对于这艘核潜艇的沉没原因外界一度众说纷纭,从北约潜艇攻击到误触水雷,这些说法最后都不攻自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俄罗斯海军历史上最大的一起事故?
十年“休克疗法”导致了俄罗斯海军军备荒废,多数舰艇停泊在基地之内而无法得到正常的保养和训练。对于海军这样极度依赖装备的军兵种来说,资金匮乏所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直接导致了后来发生在库尔斯克号上的悲剧。此次演习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安排的训练科目是发射数枚训练用的鱼雷,这些作为训练弹的鱼雷在装入潜艇之前已经被拆除了弹头。然而由于当时俄罗斯军工产业低劣的质量保障,装载在库尔斯克号上的鱼雷弹体焊接质量不过关而导致燃料泄漏,并且在插入鱼雷管的过程中发生了低烈度的爆炸。
按照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设计要求,潜艇上的鱼雷管可以承受这样级别的低烈度爆炸,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对艇身造成损伤。可是阴差阳错的是,当时艇员正在对线路老化的鱼雷管进行维修,使得鱼雷管舱门并没锁死。于是一次低烈度的爆炸导致鱼雷舱失火,从而引发了其他鱼雷的连环爆炸。
2018年的电影《库尔斯克》并没有详细描写潜艇失事的经过,只是轻描淡写地将事故归罪于鱼雷弹体过热而发生的爆炸。
2000年8月12日上午11点28分,北欧各国地震监测机构测量到一起里氏2.2级的地壳震动,这次震动就是来自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的爆炸。一度被认为“永不沉没”的库尔斯克号在爆炸中沉入海底,随之葬身海底的还有118名俄罗斯海军潜艇部队官兵。
库尔斯克号事故救援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相比于那部揭露前苏联核电站事故内幕的热门美剧《切尔诺贝利》来说,电影《库尔斯克》对于这次失败的救援行动情节设计显得有点小儿科了。俄罗斯海军在事故发生之后第二天便锁定了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地点,然而在随后兴师动众的救援行动中竟然没有一名艇员获救,那么在事故救援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 救援装备
对于俄罗斯海军救援行动功亏一篑的原因,电影中给出了一个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的解释。军方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出售了仅有的几艘深海救援潜艇,而唯一剩下的那艘潜艇连备用电池都没有配备。每次下潜返航之后,救援潜艇必须花上十几个小时来充电,因此即使俄罗斯海军成功地找到了库尔斯克号失事地点,救援潜艇由于电池电力的限制而根本无法展开有效的救援。
电影中最大牌的演员科林·费尔斯出人意料地扮演了一个参与救援的英国海军军官,这位代表北约军事力量的角色加入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俄罗斯军方在救援中的表现不力。很重要的原因是源于俄罗斯海军认为库尔斯克号上的艇员在爆炸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全部阵亡,然而事实上仍有23名潜艇官兵幸存并且躲藏在救生区中等待救援。直到事发5天之后,俄罗斯军方才允许携带深海潜水装置的挪威和英国救援人员进入事发海域,然而一切为时已晚。
电影中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来自于结尾的葬礼,当一名代表俄罗斯军方的高级将领向参加葬礼的艇员遗孤伸手致意之时,等来的却是孩子们拒绝握手。在事故发生后的一次又一次新闻发布会之上,军方一再慷慨激昂地强调救援行动的卓有成效,然而家属们最后等来的却是无人生还的噩耗。于是家属们在葬礼上通过这个特别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愤怒,让人看了感到无比的悲哀。
结语
90年代初的俄罗斯正经历着苏联解体之后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军方将二战中一次伟大战役的发生地来命名这艘核潜艇,可以看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下水和入役对于当时疲弱的俄罗斯有着重大的意义。进入新世纪之后,百废待兴的俄罗斯重整旗鼓,开始了自己的复兴之路。虽然距离前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解体不过短短十年,但是整个90年代的痛苦经历给俄罗斯国防军事工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库尔斯克号事故便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随着库尔斯克号沉没的不仅是一艘核潜艇,还有一个大国曾经辉煌的历史。
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中国国防军事工业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俄罗斯的路线图。同样在90年代末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国际事件,包括银河号事件和使馆被炸事件。中国军方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在接下来的二十一世纪开始了奋起直追。二十年之后,一个拥有两个航母战斗群和独立GPS定位系统的大国崛起,而中国所拥有的完整工业体系和自主研发能力更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回首中国军事工业的崛起,可以发现同样与一艘俄罗斯海军的舰艇有着紧密关系,中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前身正是前苏联海军的瓦良格号航母。
电影《库尔斯克》并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然而电影所反映出来的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的衰败让人看了触目惊心,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一个和平的国家从来都是打出来的,绝对不可能受人恩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