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非常历史

66年前的今天,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岛战役爆发。解放军在这次战役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

国共最后一战叫什么(国共双方最后一场血战)(1)

 1955年1月18日早上八点整,位于浙东沿海的一江山岛附近的海面突然地动山摇,炮声隆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航部队的强大机群,70多艘登陆艇满载5000多名指战员,在40余艘作战艇的掩护下,向这个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猛扑过去。

 这是人民解放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三军联合登陆作战。当时解放军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那么,陆海空三军应该怎么配合?究竟是怎样才能打赢这一仗?

国共最后一战叫什么(国共双方最后一场血战)(2)

一江山岛

 用宰牛的刀去杀鸡!

 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逃离大陆,退守台湾及东南沿海岛屿。蒋介石叫嚣“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蒋军频繁侵扰大陆的海上交通运输,破坏渔业生产,派遣特务,暗中作乱。

 从1950年起,国民党派出重兵把守浙东的大陈等沿海诸岛,并组成了沿海指挥防御体系。同年,美国第七舰队以“协防”台湾为借口进驻台湾海峡游弋。

 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毛泽东指示,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为统一指挥三军作战,1954年8月27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浙东前线指挥部,下设陆军、海军、空军三军指挥所、联合后勤部和政治工作组。

 解放军的第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指挥三军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张爱萍!

 张爱萍,四川达县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张爱萍将军不仅是一名卓越的指挥官,还擅长吟诗作赋,有很高的书法造诣,曾经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员,是一个善于思考,心思缜密又很有儒将风范的将军。

国共最后一战叫什么(国共双方最后一场血战)(3)

一江山岛战役时的张爱萍将军

 国民党在浙东沿海的大陈列岛派驻守军约21000人,舰艇8-12艘,并在大陈列岛建立了大陈防卫区,其中上下大陈岛驻守有兵力一万余人,而在距大陈岛仅7.5海里的一江山岛驻守着国民党守军一个大队的全部,一个中队和一个炮兵中队共有1100余人,其余兵力分别驻守周围各岛。

 一江山岛,包括南、北两个岛,北一江山岛较大,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国民党守军主力所在地,南一江山岛稍小。二者中间间隔一条200多米宽的水道。

 张爱萍为什么偏偏选择一江山岛,不直接攻击大陈岛呢?

 张爱萍考虑的是整体战略,选择一江山岛作为突破口,最大的优势是:敌兵力不多, 守军一千余人,容易取胜;一江山岛地处大陈岛的门户,拿下了一江山岛,等于是拔掉了大陈防卫区的门栓,大陈岛就完全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面前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一举突袭成功,即使美国第七舰队想要干涉,我军也来得及往回撤。

 对于张爱萍的看法,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给予了大力支持。1954年8月2日,彭德怀在作战会议上强调说:“人们常说杀鸡焉用牛刀,这次我们就是要用宰牛的刀去杀鸡!”

 我军最终决定的兵力部署如下,陆军:步兵4个营,炮兵2个团另2个营,及喷火兵、工兵各一部。海军:各类船艇180余艘和部分海岸炮兵。空军:航空兵15个大队及一个夜航中队,海军航空兵7个大队,共计作战飞机200架。

 在这个方案里,三军参战达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与敌军相比,占绝对优势。步兵人数3700余人,3倍于敌军;火炮及高炮近200门,5倍于敌军。再加上200架飞机,这把牛刀,可是够锋利的。

两栖装甲部队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

 一江山岛的敌军人数虽不多,但是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国民党军驻大陈岛防卫总司令刘廉一,国民党第六十七军军长,中将军衔。此人出身陆军,对海军不是很了解,却是心高气傲。刚一上任总司令的时候,就对大陈岛进行一番折腾,撤的撤,换的换,进行了一番整顿。

 一江山岛守备司令王生明,上校军衔,蒋介石在1955年元旦亲手授予的所谓“克难英雄”。他14岁当兵,17岁参加北伐,而后,在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杀害过大量的红军战士。1937年王生明率部参加淞沪战役,死守蕴藻浜,最后只剩9人生还。先后参加中条山战役、朱仙镇战役,屡战日军。抗战结束后随即参加内战。因其擅长打防守战,1949年以198师副师长身份驻防台湾。

 王生明对于防守自然很是精明。王生明命令以几个高地为核心,设置层层火力网,构筑密密麻麻的明碉、暗堡,平均每百米的正面配2门火炮和2挺机枪。他是这样修工事的:先半藏在地下挖, 然后在上面横竖交叉四层枕木,再覆盖沙袋,最后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这样的工事目标很小,除非直接命中否则极难摧毁。这样的工事在这个弹丸小岛就有150多个,工事外还要布满地雷铁丝网。难怪国民党守军声称该岛为“生物通不过的钢铁堡垒”。王生明说: “要叫解放军的脚一落地,就踩在地堡的机枪射口上。”

国共最后一战叫什么(国共双方最后一场血战)(4)

蒋介石在大陈防卫司令部司令刘廉一的陪同下巡视大陈岛的防务情况

 解放军的侦察兵们早就得到了一江山岛的防卫图,针对敌军的防御特点,战士们想了各种办法,甚至还搞出了不少发明创造。

 当时,人民海军的作战舰艇并不先进,数量也不多。海军战士们就想到一个土办法:战防炮。这东西本来是陆军用来打坦克的,穿甲威力巨大,对付钢筋水泥的地堡正合适。战士们把它们搬上木船,固定好,一试验,效果还挺好。可是,海面上晃来晃去的,怎么训练准确度呢?战士们又想到了一招:支个三脚架,绑根特别粗的竹竿,一头把炮系好,一头压下去,这炮就悬空了,能上下还能左右摇晃,不就是模拟海面了吗?

 炮是晃了,更要打得准。战士们又想了一招。绑在炮身上,后面用铅丝捆击发器,竹筒里放根铅笔,两三米外放个缩小靶,一拉,铅笔就射出去了,把弹着点记录下来。可别小看这个发明, 因为在登陆作战中,解放军的岸防大炮距离远,岛上各种暗堡需要抵近射击才能准确摧毁。后来在实际登陆作战中真正起作用打地堡的,就是这种炮。

 我们的登陆部队大多是由陆军转过来的,上船就晕,怎么办?苦练!在“土洋结合,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的指导思想下,战士们想尽各种办法来模拟海面训练,克服晕船,提高射击精确度,还根据战役需要对各种船只进行动力和火力改造。

 创造世界海战史上的奇迹

 1954年11月1日至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联合机群出动飞机260余架次,先后7次轰炸大陈、一江山、渔山、披山等岛屿,共投掷各种炸弹1600余枚,毁伤敌舰船5艘。连续地猛烈轰炸,迫使国民党军舰白天不敢在大陈锚地停泊,飞机不敢飞至大陈上空。

 与此同时,夺取制海权的战斗也在进行。人民解放军海军鱼雷快艇部队首次南下,由浙江定海起航,进至一江山岛北的高岛附近。为了寻找战机,在高岛足足隐蔽了13天。11月14日凌晨,发现国民党海军主力“太平号”护卫舰并将其一举击沉。这是人民海军鱼雷艇部队组建以来首次作战取得的胜利。

国共最后一战叫什么(国共双方最后一场血战)(5)

我战机空中支援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就在敌人惊慌失措时,张爱萍出人意料地决定“休战”。按张爱萍的话来说,这叫隐蔽战役意图。休战其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一件事。

 1954年12月2日,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得到美国的庇护和大量的军事及经济援助。

 这个“条约”的出笼,无疑是个挑衅。这个“条约”的签订,无疑更坚定了解放军拿下一江山岛的决心!

 1955年1月10日,张爱萍下达重新开战的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连续出动飞机130架次,对大陈岛实施突击轰炸,并击伤敌舰4艘。

 这次打击,人民海军的鱼雷艇部队还打了个世界第一。当时编号为102的鱼雷艇因故障未能跟上编队,晚上11点多,在积谷山以东4海里处突然与敌人的炮舰“洞庭”号遭遇。艇长当机立断,下令以35节的高速向“洞庭”号直冲过去。“洞庭”号的排水量是1030吨,而鱼雷快艇却只有22吨。鱼雷艇上只剩一枚鱼雷,还是一枚左舷鱼雷,这个倾斜着身子的鱼雷艇高速逼近“洞庭”号, 在极短的距离里向“洞庭”号发射了这唯一的鱼雷。这一击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单艇独雷、超近距离击沉敌舰的奇迹。至此,大陈地区的天空和海面完全被我控制起来了。

国共最后一战叫什么(国共双方最后一场血战)(6)

 解放军将红旗插上大陈岛

登陆一江山岛

 一江山岛的四面全是礁石陡壁,几乎没一块像样的滩地。张爱萍经过反复观察研究,最后决定:把登陆点选择在礁石密布、敌人防御薄弱的乐清礁、海门礁和南一江山的田岙湾方向。

 选择这样的登陆点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乐清礁的陡崖倾斜度大约是40度,而海门礁则达到了70度左右! 这样的登陆条件,战士们怎么上去?张爱萍拿出一个眼镜盒比作登陆艇,竖起手掌比作陡崖,说:“你看,登陆艇就这样直接撞上岩石,但是不能停,还要开足马力,顶住,这样登陆兵不用涉水就可以直接冲上岸去。”仅仅就这个动作,登陆部队就反复演练了无数次。

 什么时间登陆,这里面的文章可大了。

 就世界的海战史来看,大部分登陆作战都是夜晚出航,拂晓登陆。张爱萍将军决定白天登陆。

 他考虑的是我海军的登陆船只性能各异,白天登陆易于编队和准确抵达,制空、制海权已经夺取,不用担心暴露问题。还有,按照潮汐来看,12时30分起航,15时即可到达,正好是满潮时刻,这样就能利用海水把舰艇抬至礁顶,登陆部队可以轻松登陆作战。

 徐杰时任浙东前指气象科副科长。根据他的气象报告,浙东沿海在冬季只有1月的17、18、19日这三天的天气是最好的。张爱萍决定将战役发起日期定为1月18日拂晓,并报中央军委批准。

 1月17日清晨,在最后一次向徐杰确认气象条件之后,张爱萍来到位于头门山岛的前线指挥部。一切准备就绪,可是从17日傍晚开始,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足足有6.7级。张爱萍紧急打电话找到徐杰。徐杰的回答斩钉截铁: 这只是阵风,拂晓前一定会停止。

 事后看来,这三天的天气中,17日和19日并不是太好,只有18日这一天是最好的,而且只有一天,偏偏被张爱萍抓住了。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整,张爱萍将军下达了第一道作战命令。

 首先,空军3个轰炸机大队和2个强击机大队对一江山岛纵深工事和主要火力点进行猛烈轰炸,同时,也轰炸了大陈岛的国民党指挥部和炮兵阵地。9点,海岸炮兵群对一江山岛守敌进行火力急袭,足有一万二千发炮弹倾泻到了一江山岛上。12点15分至13点22分,70多艘登陆艇从头门山岛等地起航,满载数千名指战员,在40多艘作战艇的掩护下,驶向一江山岛。

 此次火力准备阶段摧毁了一江山岛的炮兵阵地和指挥系统以及与大陈岛之间的通讯联系,但对防御工事的破坏不是十分理想,登陆部队一上岸,就遇到了强烈的抵抗。战斗十分激烈。

 14点整,解放军登陆部队分三个编队分别对一江山岛203、190和南一江岛的160高地三个地段开始登陆作战。其中乐清礁和海门礁的战斗最为激烈。乐清礁距离一江山岛国民党军队核心工事所在的主峰——203高地不足200米,拿下了乐清礁,203高地就唾手可得。14时20分,步兵178团突击营第5连,第一个突破敌人防线,登上北一江山岛的乐清礁。在我海军舰艇集中炮火对203高地的敌工事进行猛烈轰击之后,5连迅速发起强势进攻,摧毁敌人4个地堡,于15时05分将红旗插上203高地。

 与此同时,在海门礁登陆的解放军虽然抢滩成功,却无法冲出艇体。这里的敌人暗堡机枪射孔开得极低,距离又近,打起来几乎没有死角。就在这时,滩头的国民党守军惊讶地发现,从登陆艇上伸出了一根根二三十米长的竹竿,竹竿头上绑着炸药包。一个个炸药包冲着守军的暗堡就捅了过来。不用问,这又是战士们发明的一种特殊武器。

 而有的登陆艇一靠岸就顶在国民党守军的机枪巢上,地堡的上盖已经被炸弹炸掉,战士们居高临下,雨点般的手榴弹扔进地堡,再补上一根捆着炸药包的竹竿,轰的一声,一切就安静了。

 解放军战士顺利登陆,果然如王生明所说,落地就踩在了国民党军地堡的机枪射口上,只是这时候的机枪已经不再射击了。

国共最后一战叫什么(国共双方最后一场血战)(7)

1955年蒋介石于台北出席“一江山成仁烈士追掉大会”

 在联合作战中,海军舰艇如何得知登陆部队需要支援呢?又是如何尽量避免误伤的呢? 在当时通讯手段还不发达的时候,海军战士们有个绝妙的土办法。

 这个办法朴实而又令人感动。陆军战士举着红旗往上冲。海军战士一旦发现红旗一停,就开炮掩护。在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三军联合作战中,红旗,不但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更成为了三军紧密配合的重要纽带。

 登陆后的部队,迅速向敌纵深挺进。地堡连着洞穴,连环堡、子母堡紧紧相连,敌人依靠这些堡垒顽固抵抗。我登陆部队对其进行分割包围,使用火焰喷射器、炸药包等对其逐个摧毁。5连在向203主峰发动冲锋时,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拦截,红旗手中弹,后面的战士接过红旗继续猛冲。这面红旗,在从乐清礁到203高地之间始终没有被打倒,直到最终插上203高地。

 没有太多的悬念, 17时30分,登陆部队只用了三个多小时,就全部攻占一江山岛。到19日凌晨2时前,全部肃清国民党军残部。

 此战的战果如下:击沉国民党军舰3艘,击伤4艘。毙敌510余人,俘虏560余人。人民解放军也付出了一定代价,被炸沉登陆艇一艘,伤护卫舰一艘,登陆艇12艘,机帆船7艘,牺牲393人。国民党一江山岛守备司令王生明被击毙(也有用手榴弹自杀身亡一说),第4突击队大队长王辅弼被活捉。

国共最后一战叫什么(国共双方最后一场血战)(8)

1955年1月26日,海门举行万人大会,庆祝一江山岛解放

 张爱萍将军登上一江山岛,巡视战场。这位激情满怀的儒将禁不住思潮奔涌,当场做了一首词: 《沁园春 一江山登陆战即景 1955年1月18日》,其中写道:“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

 这里说的一纸空文,就是指美蒋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条约”刚签字一个月,解放军就解放了一江山岛,这就相当于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美蒋的脸上。

 大陈岛不战而胜

 1月19日上午11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轰炸大陈岛。同日,美国第七舰队派出数十艘军舰驶抵浙东沿海大陈岛一侧,并企图借手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1月24日,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中国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允许他人干涉。1月30日,浙东前线指挥部下达了准备进攻大陈的命令。

 2月8日至12日,大陈岛鸡飞狗叫,人喊马嘶,在美国海军和空军的掩护下,驻守在大陈的国民党军队撤逃台湾,并将岛上居民,连同牛羊等财物抢掠一空,所有设施、建筑、民房全部炸毁。

 我军随后进占该岛。大陈岛不战而得。至此,浙东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解放军登上该岛时,发现岛上满目疮痍。当时在岛上只发现两条生命,一个年过八十奄奄一息的老人,和他养的一只猴子。老人身边放着一口棺材,家人告诉他,觉得快不行了,就爬进去等死吧。这位老人此后又活了十年,岛上的新居民都叫他“九十公”。

 《孙子兵法》上写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江山岛的全胜, 使大陈岛不战而得,不但打碎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跳板,也使中国人民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战争灾难。

 这一仗,是解放军第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并且首战完胜。毛泽东同志专门批示:“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联合作战是成功的。”从此以后,解放军的海军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现代化水上威武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