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被疯狂吐槽的电视剧《大秦赋》中,有一个这样的场景,秦始皇的妃子芈华怀孕之时,秦始皇就提前给自己的长子起好了名字,名为"扶苏"。在秦朝,长子的身份贵重,所以名字更是重要,那"扶苏"儿子有何典故吗?其中蕴含了什么含义呢?
扶苏名字的出处
这就得先从扶苏名字的出处开始说起了,"扶苏"二字出自《诗经·郑风》。原句很短,只有两章八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因为《诗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十分显赫的地位,所有贵族都需要学习,所谓"不学诗无以言"。这也是秦始皇为何张口就给自己的长子从《诗经》起名的原因。可是,"扶苏"儿子出处虽好,其含义却十分不佳,为何秦始皇还要用它呢?
如果翻开讲解《诗经》的著作《毛诗序》,可以发现其中评价《山有扶苏》的那一篇文章是为了"刺忽"而写的。那何为"刺忽"呢?意思讨论郑昭公郑忽的作品,这和他的一件往事有关。当时,齐国非常强大,在那个诸侯联姻的时代,很多人都想和他们结为姻亲之国,而提亲的对象就是当时齐僖公的女儿文姜。
但是,在众多的提亲人选中,齐僖公最中意的人选是郑国的公子忽。然而,就在两国即将敲定成亲之事时,齐文姜却和自己的亲哥哥传出了绯闻,亲兄妹乱伦,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桩惊天大八卦啊,很快这件事就传开了。于是,公子忽就反悔了,还说出了著名的"齐大非偶",说齐国门庭显贵,在下就不高攀了。公子忽退婚后,齐国王室女子的名声就不好了,其他的诸侯国谁也不想戴着个莫须有的"绿帽子"。
然而,毕竟齐国势大,齐文姜最后还是嫁给了鲁桓公。可是,齐文姜都结婚十几年了,后来她的哥哥齐襄公访问鲁国之时,二人竟然再次私通。后来事情败露,鲁桓公被杀,齐国和鲁国自此从姻亲之国成为世仇。也由此可见,当时公子忽的选择是多么的明智,可是这和扶苏之名又有什么关系呢?
扶苏名字的含义
这就需要来看一下《山有扶苏》的原文了。上文说到,原文是"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而文中的"子都"、"子充"都是美男子,用来指代齐文姜美丽的容颜;而文中的"狂且"和"狡童",则是用来指代齐文姜的性格,说她品行不咋地。还有人认为这不是专指公子忽的这件往事的,而是直接讽刺郑国整个国家都充斥着淫靡的思想,因为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首诗完全是情人间打情骂俏的事,与礼不合,却与《诗经·郑风》"淫"的特点相符,也不是什么好话。
可是,关于《诗经·郑风》的解释还有其他的不同看法。孔子就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意思是说《诗经》的思想十分健康纯正,没有不正当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无邪"。既然孔子都说了郑风"无邪",郑风又怎么会充斥着淫靡的思想呢?但是,文字已经存在,也的确有此所指,所以,才认为像《山有扶苏》这样的诗作是在"刺淫",也在提醒人们不要像诗歌中的主人公那样做有违礼法的事情。所以,不管如何解释,《山有扶苏》所体现的含义都不算是好,说是反面教材都不为过。那秦始皇又为何会给自己的孩子从此取名呢?
这和"扶苏"所包含的深意有关。因为《毛诗序》对《山有扶苏》的全部评价是:"《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也,"其中的"刺忽",我们刚才已经进行了了解,而"所美非美也",才是对整首诗歌思想的总结,意思是我们认为"美"的东西,也有可能不一定是"美"的。这是因为,整首诗翻译过来是:山上不仅有高大的扶苏,还有低矮的青松,池塘中不仅有美丽的荷花,还有丑陋的水草。其中的"扶苏""青松","荷花""水草",分别是美与丑的对照,但是如何选择就得看采摘之人心中如何选择了,意在鼓励人们要仔细甄别美与丑。
总结
而《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的是个总集,"风"这一部分更是采自于民歌。同时,古人采诗是要给君王观看的,用这样一首诗歌给君王看有何深意呢?意在告诫君主,要明辨是非美丑,通过事物的现象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如此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所以,秦始皇给自己的长子起名为"扶苏",是希望他能够明辨是非美丑,做匡扶秦国社稷的大树,也能看到扶苏出生之时一定是怀着父母的美好愿景的,更能看到秦始皇这个冷酷君王背后的难得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