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艺术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陈霈然正在努力使黄梅戏艺术的各要素都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走出一条戏曲艺术的创新之路。

黄梅调金曲20首首首动人(陈霈然悠扬黄梅调)(1)

摄影:云林书童

山野风起斯韵悠扬,宜城再闻黄梅飘香。

4月30日,安庆市黄梅戏会馆内座无虚席,一场名为“春江花月夜/斯韵悠扬”的黄梅作品电影演唱会正在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黄梅文化爱好者与支持者欢聚一堂,大家回味着《山伯访友》、《西楼会》等行云流水的斯派经典,聆听黄梅大鼓的委婉与震撼;更感受着《春江花月夜》、《长发绾君心》的清新与芬芳。

这场演唱会的总策划兼主唱,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著名黄梅戏“斯派”嫡孙传人、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青年歌唱家陈霈然。

出身世家的黄梅少年

陈霈然1981年出生在安徽安庆,这座别名“宜城”的园林城市又被称为“黄梅之乡”,黄梅戏文化的因子深深浸入城市骨髓,道地的黄梅戏小曲随处可闻。

被公认为黄梅戏一代宗师的严凤英就出生在安庆,她的唱腔圆润明快,表演质朴细腻,吸收昆曲、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

“斯派”,是黄梅戏“严派”之后第二个可以被称为流派的唱腔体系,“斯派”极具魅力,唱腔铿锵有力,行云流水。“斯派”的创始人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斯淑娴。

斯淑娴1940年9月出生于安庆,早年求艺进入戏班,师从黄梅戏老艺人胡根杰,1958年江苏省戏剧学校进修。在陈怀恺导演(陈凯歌父亲)的电影《朱门玉碎》饰演老夫人,获安徽省首届戏剧节演出一等奖;在《公主与皇帝》中主演太后,获安徽省艺术节演员一等奖;论文《人体与演唱的关系》被推荐参加了全国中西医结合眩晕及嗓音专题学术研讨会。

黄梅调金曲20首首首动人(陈霈然悠扬黄梅调)(2)

摄影:云林书童

过去学艺都是靠师傅口传心授,选择一个好师傅很重要。斯淑娴的入门师傅叫胡根杰,虽是师傅口传心授,但要练真本事还得靠自己。一些老戏、传统戏根本没有剧本,只能从老艺人口中知道故事梗概,所以要学会非常不容易,必须自己认真听,仔细琢磨。斯淑娴悟性很高,也很勤奋,没过几个月,就学会了人生的第一部戏——《西楼会》。

通过偶然机会,斯淑娴接触到严凤英,这对她的艺术人生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53年,剧团请严凤英怀孕期间重回安庆演戏,斯淑娴跟严凤英配戏,当时年轻演员能和严凤英配戏,对发展有很大帮助。“演戏时我发现严凤英的唱腔很特别,后来我就仔细听她的唱法,仔细琢磨,其实我没有跟她学习过一天,她对我很好,所以我现在有些成就也好,都是得益于她。”说起严凤英,斯淑娴眼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身为斯淑娴先生的长孙,母亲又曾是马鞍山黄梅戏剧团的演员,陈霈然从小便接受黄梅戏耳濡目染,对于黄梅戏风格、曲调的把握十分精准。

黄梅调金曲20首首首动人(陈霈然悠扬黄梅调)(3)

摄影:云林书童

走南闯北的求学之路

虽然有得天独厚的戏曲氛围,但小霈然并没有一开始就选择唱戏这条路,而是学习了美术。高中时代,因为嗓音好听屡屡被语文老师表扬,再加上自己对音乐兴趣渐浓,陈霈然开始尝试往音乐这条路上转型。

黄梅调金曲20首首首动人(陈霈然悠扬黄梅调)(4)

摄影:云林书童

2000年他考入铜陵学院,主修声乐演唱。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陈霈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课余时间去距离铜陵200公里的南京深造。他把第一目标锁定在了中国六大艺术学院之首的南京艺术学院,并亲自登门拜访声乐系系主任潘丽君教授。潘老师在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方面成绩斐然,在试听了他的演唱之后,被陈霈然这种求学精神所打动,爽快地答应收他为徒。

陈霈然在南京的另一位恩师叫庄如珍。熟悉上世纪七十年代民族声乐作品的人对庄如珍的名字不会陌生。她演唱的《海上南泥湾》、《加快步伐朝前走》以及《丰收歌》是那个时代很有个性的民族女高音作品。在朋友的介绍下,陈霈然在南京部队前线歌舞团结识了庄如珍老师。

黄梅调金曲20首首首动人(陈霈然悠扬黄梅调)(5)

就这样,怀着对演唱技术进一步的追求,对深层次音乐知识的求知若渴,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积极乐观,陈霈然每个节假日都会坐火车到南京,追随两位恩师学习基本乐理知识和乐器的演奏技法,“学音乐基础最重要。若基础不打牢,楼砌得再高,那么到头来一切都是浮云。”他深谙此理,在南京即便住在10元一晚的筒子楼,吃泡面充饥,仍然心中有梦,坚定前行。

俗话说,视野决定格局。这个音乐梦就是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陈霈然通过笔试复试的层层选拔,终于梦圆这所中国最高音乐学府。来到水大鱼大的北京,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终日沉浸在学习的忙碌之中——韩丽艳教授教会他如何更好地吐字发声,章红艳教授带给他琵琶雅韵,周望教授则教会了他古筝这门技艺。成天奔波于琴房与舞台之间,让这段求学历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黄梅调金曲20首首首动人(陈霈然悠扬黄梅调)(6)

摄影:云林书童

黄梅戏名家韩再芬的一场音乐鉴赏会,让陈霈然要把黄梅戏作为日后奋斗的方向。“音乐学院为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平时举办的校园音乐鉴赏会多以交响音乐、西洋管弦乐、歌剧音乐等为主,而在那场鉴赏会上,黄梅戏这种源自乡野民间小调的艺术,经韩再芬老师精彩演绎,博得现场很多知名教授的肯定和赞许,这让我坚定了黄梅戏创作的信心。”陈霈然回忆到。

他开始重新审视黄梅戏的美:变幻万千的人生舞台,唯美醇厚的黄梅唱腔,写意大气的服装舞美,经典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些元素的叠加和运用,同样可以引爆戏迷们的热情,关键在于演绎者如何去创作。

(未完待续)

黄梅调金曲20首首首动人(陈霈然悠扬黄梅调)(7)

摄影:云林书童

( 本篇由陈霈然先生授权发布 文字:吕晓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