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至善的理解(至善与本心的关系是什么)(1)

王阳明认为,至善只存在于人的本心,无需向外去寻找。

何为本心?

《传习录》第79条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这里的心,就是本心;只要时常存养本心,就是学习;过去和未来的事,仅仅只是思考它们又有什么用呢?那是把本心丢失、舍弃了啊!

第80条也说:“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一个人讲话条理不清晰、言语混乱、没有章法,足以看出他本心缺乏存养。

关于本心与至善,王阳明众多弟子都有过提问。

对于至善的理解(至善与本心的关系是什么)(2)

广东揭阳弟子薛侃,是粤闽王门中的典范代表,他问王阳明孟子的“不动心”与告子的“不动心”有何区别?

这里的“不动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原文是:“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他觉得老师孟子做了齐国的卿相,得以行王道,心中应该会很喜悦;但是孟子却说“我四十不动心”;孟贲是一位勇士,遇到事情很快勇猛,但可能过于鲁莽、定不下心,所以公孙丑借以称赞孟子的不动心,因为这很难做到。但孟子很谦虚,说告子(名不害)也能做到不动心,这其实不难。

所以针对薛侃的提问,王阳明回答说:“告子的境界其实还差了孟子一大截,为什么?告子的‘不动心’,是死死地抓住这颗心,强迫它不动;而孟子却是集义(积善而合义)到自然不动,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心之本体(本心)原本是不动的。心之本体就是天性,天性就是天理,天性、天理原是不动的,集义(积善而合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本心)。”

孟子讲的集义,也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原文是:“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朱熹注解说:“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意思是做一个人平时喜欢发自本心地做善事,合乎道义,就叫集义,也叫积善,而不是偶尔做一件善事来博取积善的美名(即义袭而取)。

王阳明后来说“集义就是致良知”,就是时时积善、处处积善、事事积善,并倡导人人积善,上升到了“至善”的境界;孟子的“集义而不动心”,也就是王阳明后来讲的“此心不动”,我把它扩展为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颗不动的心,就是天性、天理,就是本心;为什么要随机而动?因为要“集义”,即时时要积善,要跟随自然的变化懂得权变之理,要善于在事物变化之中抓住发展规律,进而求得开拓进取、生生不息之道。

--所有文章节选自《江波讲传习录》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