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现今的世界上,唯一没有文化中断,且绵延历史五千年的国家,当属中国。

约公元前1978年,大禹王的儿子启,结束了原始社会帝王禅让的制度,开启了帝王家庭世袭制。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在中国的历史上,他是国家君主世袭制的开山鼻祖,但是启王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却有两种说法。看我一一道来。

夏朝历代皇帝顺序(帝位世袭制的开山鼻祖)(1)

启王身世

正史:启王的父亲是大禹王,母亲是涂山国的一位女子。屈原在《天问》中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

这是正史,下面还有神话传说。

神话:上古舜帝派禹王治水,一次天过正午,他的妻子涂山氏还不见禹王回来,于是就去山上送饭。

可是到了山上没有找到禹王,却见到一只巨熊在撕扯山石,吓得涂山氏大叫一声,转身往回跑,此时巨熊也听到了声音,转身就奔涂山氏,而涂山氏已经吓得晕倒,再看巨熊过来把涂山氏抱在怀里大声呼唤她的名字,却没有回音。原来巨熊是禹王变化的,在开挖河道。由于事发突然,禹王也忘了恢复原身。

禹王抱着妻子大哭了起来,哭着哭着怀里的涂山氏变成了一块人形大小的石头,而此时禹王也想到了妻子已经怀孕,心里更是难过,突然石头慢慢开裂,从里面走出个小男孩儿,这就是启,夏朝的第二位君主。

夏朝历代皇帝顺序(帝位世袭制的开山鼻祖)(2)

王位之谜

1、《竹书纪年》里的记载,曰:“益干启位,启杀之。”这里的益既是伯益,也是秦帝国,赢姓的始祖。启既是启王。

伯益在大禹王治水时,立下了很多功劳,于是禹王逝前就把王位的继承权传给了伯益。

而此时的启并不认可伯益来做王位的继承人,于是发动了叛乱,攻击伯益。但是也遭到了伯益的猛烈还击,使得启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还遭到伯益的囚禁。但是,毕竟大禹王经营那么多年,夏后氏的人脉根基深厚、实力更强,于是夏后氏的拥护者,发动了对伯益的战争,伯益终因寡不敌众被杀,启得到了王位的继承权,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夏成立了。

2、《史记》里的记载,曰:“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意思是说,禹王逝后,将王位继承权给了伯益,因为伯益辅佐禹王的时间短,天下人心都不顺服,故,伯益又把王位让给了启,而启是一位贤德之人,又是禹王的儿子,所以各路诸侯们都离开伯益,去朝拜启,于是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

那么以上这两种说法哪个是真正的史实呢?我文后会有交代,但是启王继位后,天下并不太平,还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平叛战争,史书上称为甘之战。

夏朝历代皇帝顺序(帝位世袭制的开山鼻祖)(3)

甘之战

启通过战争,夺得王位后,为了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于是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

但是这次盟会,也遭到了几个部落的不满,其中有个部落叫有扈氏,公然反对,使启十分震怒,于是率军在甘地与有扈氏大战,此战将有扈氏灭了国,天下诸侯自此都来臣服,朝贺,再无战争。

结语

《竹书纪年》说启是通过战争,杀死伯益夺得了王位。而《史记》是说伯益禅让王位于启。究竟哪一种说法是真的呢?

我想,《竹书纪年》里的说法更真实,更符合人性。因为人性都是自私的,不要说是在那个蛮荒的上古时代,就是现代人,不也是把权力的追求奉为最高理想吗?所以启是通过战争的形式,夺得王位是可信的。

那么关于《史记》的记载禅让,可信度似乎就不高了,有朋友会问,那《史记》是编造的了,这到不是,但毕竟在西汉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是要遍查史书资料的,也许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导致大量的典籍毁于大火,无法证明启是如何登临王位,而凭主观或惯例所写。

但是,无论如何,启都是一位重德修贤的圣明君主,他结束了王位禅让制,走向了世袭制,开创了华夏四千年的世袭先河,从夏朝的建立开始,中国历史上就有了“家天下”的说法。

关于启是如何登上王位的,你更信服哪种史实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竹书纪年》《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