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故宫里的文物、故宫里的人有了一些了解,估计是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它是2016年播出的,当时觉得看不过瘾,转眼已过去了几年。

现在央视推出了关于故宫的又一部力作,依然看得人赞叹连连,那就是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

纪录片紫禁城简介(600岁紫禁城初建时是怎样)(1)

2020年,紫禁城建成后第600年。

600年间,它在风雨中屹立不倒,见证了多少历史。

在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故宫举办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的第一集就记录了这次大展的筹备。

清晨,一群人先是把大门打开,然后将近十个人一起把门槛抬走——这是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第一集的开头一幕,像是邀请人们跟着镜头穿梭时光。

“午门,一直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入口,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它见证了这座宫殿的古老历史和几乎所有的过客。”

“丹宸永固”这个大展有453件展品,它们带着人们仿佛回到了1420年,亲历600年前紫禁城建成的时刻。而故宫本身,也是建筑展品。

中国古代宫殿的建造,有着一整套高标准的施工方法,被后来的匠人们总结为“八大作”。而排在首位的,是构筑地基的“土作”。建造紫禁城之初的“土作”工艺,已无人知晓。但是通过“明中都遗址”,可以看到明初宫殿“土作”工艺的最高标准。

仅挖掘出来的部分,就各有18层之多,这一“土作”工艺被紫禁城沿用并进一步优化。如此厚重坚实的地下结构,不仅确保了建筑之上的宫殿历经600年寒暑岿然不动,也寓意着王朝能够永远延续,是为“丹宸永固”。

丹,是宫墙的红色;宸,为深邃的宫殿。

纪录片紫禁城简介(600岁紫禁城初建时是怎样)(2)

故宫不愧是集结了诸多最高工艺的建筑群,不管是地基,还是砖瓦,一点一滴都大有讲究。

“0.1公分的厚度,如冰糖般半透,反光时具有珍珠般的光泽,切割起来质地坚硬却极易分层。”走遍故宫,这种特殊的瓦片,只出现在养心殿正殿后檐这一个地方。这次准备修缮它,拆下瓦片拿去研究,结论是:这并非云母,而是一种贝壳,名叫“海月”。

用贝壳做屋顶,这是多么精细的巧思,既满足采光要求,又符合审美要求。至今,研究人员找了很久,都没找到适合用来修缮养心殿的“海月贝壳”。

而这种曾经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窗贝,是如何走进皇宫内院,它是为谁而建,是否和乾隆六下江南有关。目前,专家仍在寻找确切答案。

纪录片紫禁城简介(600岁紫禁城初建时是怎样)(3)

《我在故宫六百年》既说的是文物,也说的是人。

以前很多故宫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留下姓名,纪录片里说到,也是很难得找到一张修缮工程的设计者与施工者的合影。

纪录片紫禁城简介(600岁紫禁城初建时是怎样)(4)

“丹宸永固”大展开幕那天,一些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被邀请回到故宫。有个细节是,两位老人家聊到年龄,两人相差4岁。其中一位就说:“这4岁啊,在人中年时候不显。到这个岁数,4岁就是有点差别了。”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人都会老。而凝聚了人类智慧的宫殿,仿佛不会老——这正是故宫的魅力吧。

纪录片紫禁城简介(600岁紫禁城初建时是怎样)(5)

纪录片紫禁城简介(600岁紫禁城初建时是怎样)(6)


2021年02月18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