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升

现代人享受礼拜、元旦、春节等节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家人踏青赏花,享受岁月静好,那么,古代休什么?他们是怎么休假的?

古代人休假怎么规定(现代人休礼拜古代人休什么)(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关于2020年休假安排如下:

一、元旦:2020年1月1日放假,共1天。

二、春节:1月24日至30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19日(星期日)、2月1日(星期六)上班。

三、清明节:4月4日至6日放假调休,共3天。

四、劳动节: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6日(星期日)、5月9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25日至27日放假调休,共3天。6月28日(星期日)上班。

六、国庆节、中秋节:10月1日至8日放假调休,共8天。9月27日(星期日)、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上班的,以及他们的休假制度如何?传说中古代“五日一休沐,十旬一休假”,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汉代——五日得一休沐,即每五日休息一天

在汉朝之前,放假制度还不太完善,实际上工作制度也不是那么完善,所以官员基本是有事可以告假,具体怎么操作就看情况了。直到汉朝,才把放假的规定整体落实,并写进了法律中。

西汉时《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也就是干五天休息一天。休沐这个词也是符合古代国庆的,因为古代洗澡或者洗头发不像现代那么方便,所以天天都洗澡也不容易,因此会把放假叫做休沐,意思就是休息,沐浴。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因为汉朝的规定是官员在工作日都不能回家,要住在官府, 因而如果一直不放假就一直见不到家人,长久显然是容易出心理问题,因此五天一休息也是给官员回家团聚的机会。

除了五天休息一天以外,汉代还有一些固定的节假日,比如夏至、冬至都会休息一天。其实,这种制度设计也是有很深刻的意涵的。因为古人极重视孝道,尤其是汉代以孝治天下。其中的一种选官方式就是举孝廉,另外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之所以会每五天放一天的假,不仅是为了让官员们休息,也是为了能让他们有时间照顾父母、陪伴家人。正如司马迁在《史记·百万君传》中所言;“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隋唐——每旬休假一天,每月休息三天

隋唐时期,由原来的五日一休变成了十日一休。一个月有上中下三旬,会在每荀的最后一天休息。

唐高宗时期正式确定下来。唐代永徽三年(652),朝廷鉴于国事频繁,所以决定将“五日休沐”改为“十日休沐”,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荀休”制度。

王聘三在《古今事物考》记载:“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荀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这就明确规定了官员每十天休息一天,一月可休息三天。而这三天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浣”,自此以后,假日又有了“浣”这一称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也就是三十六旬,意味着唐朝官员可以休息三十六天。

另外,还有元正、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冬至及各种诞辰、忌日等,均有休假。

宋朝:旬假:每旬一天;节假:增多

宋元时期总体上沿袭了唐代的“荀休”制度。

除了“荀休”制度外,在一些法定节日也可以休假。如:岁节、寒食、冬至各放假7日;春社、秋社等18个节日各放假1天;夏至、腊日各放假3天。

元代:旬休改成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

旬假每月三天改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休息,因为每六十日有一个乙亥日,所以每月平均休息4天半,接近了汉代五日一休沐的频次。

明朝的休假制度

明代逐渐地减少或取消了“荀假”制度,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日。

休沐假期仅有初一、十五;节假元旦五天,冬至三天。永乐开始,元宵节一般赐假10天,但有事立刻停止休假。

清朝时期的休假制度

到了清朝则主要沿袭了明朝的这一休假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大多数中下层官员苦不堪言,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鉴于这一“民意”,朝廷只好做出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加了寒假,并将寒假与春节的假期延长到一个月。但这种规定依然具有很大的弹性,比如涉及到司法部门的官员,在休假期间仍要到衙署办公,因为司法事件是没有假期的。

1840年后,传统中国走向了其末路。随着中国被纳入世界秩序当中,西方的政治文化也传入中国,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大批洋人来到中国,他们以星期为周期计算日期,每七天中以星期日为休息日。到了1910年,清政府在其上层也开始实行星期日为公休日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