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题诗、作文、写字或绘画,因为属于人情往来,多少都会有些酬劳,古人把这份酬劳称之为润笔润笔一词出自于《隋书·郑译传》,文中隋文帝赐宴郑译于醴泉宫,这样记载:“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自此后世便将文人的酬劳称之为润笔,即“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之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人作画用什么笔 古代文人的润笔?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人作画用什么笔 古代文人的润笔

古人作画用什么笔 古代文人的润笔

□唐晓军

为人题诗、作文、写字或绘画,因为属于人情往来,多少都会有些酬劳,古人把这份酬劳称之为润笔。润笔一词出自于《隋书·郑译传》,文中隋文帝赐宴郑译于醴泉宫,这样记载:“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自此后世便将文人的酬劳称之为润笔,即“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之意。

古代没有稿费制度,文人即使写出了字字珠玑的锦绣文章,也未必能够变现,所以赵壹曾说“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所以李白曾说“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但历史上有些作家的润笔之高却是令人咋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拿到高润笔的作家应该是汉代的司马相如,王楙在《野客丛书》中的陈述就是例证:“作文受谢,非起于晋宋。乞米受金,为人作传,不足道也。观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别在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相如因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幸。”当年司马相如应陈皇后所请而作的是《长门赋》一文。另外辛弃疾也在《摸鱼儿》一词中吟出了“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的词句,道出了陈皇后买赋之后辛酸无奈依然如故的事实。当年陈皇后不曾因为《长门赋》而扭转自己的颓势,但司马相如所得的黄金百斤可谓是一笔惊天巨款。所以后来颜师古在《汉书》中指出——司马相如所处的时代是“一金,万钱也”,按今天的货币价值折算,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当时卖到了约一百万的价钱。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善恶在我、毁誉由人,但不可否认文章具有铄金之力,“随你清如伯夷,少不得一篇极恶的文章送归林下;随你恶如盗跖,少不得一篇极好的文章送归地下。”这话的意思反映出唐代人对作为盖棺定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碑铭非常重视。据《新唐书》记载:李邕作文长于碑颂,“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洪迈也在《容斋随笔》中感叹“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杜甫曾在《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中写道:“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各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表明了李邕不但因为撰写碑颂获得了可观的润笔,其所撰写的碑文还成了文章的典范。

韩愈文起于八代之衰,却卓然成为一家之言,被后人视为泰山北斗,他在碑铭的写作上也是不遗余力的。因为声名显赫、地位高贵,韩愈当年所获润笔不菲。刘禹锡就曾在《祭韩吏部文》中写道:“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意思是说韩愈一个字可以换来一座金山,虽然不无夸张,但韩愈因此赚得盆盈钵满却是毋庸置疑的,以至于他的门客刘叉都看不下去了:“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裴度修缮福先寺时,皇甫湜撰写了《福先寺碑》一文,《新唐书》里这样记载:“度赠以车马缯彩甚厚,湜大怒曰:‘自吾为《顾况集序》,未常许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度笑曰:‘不羁之才也。’从而酬之。”皇甫湜身为韩门弟子,在当时负有文名,但每个字索要三匹缣,润笔堪称是天价了。尽管如此,裴度依然认为皇甫湜乃“不羁之才”,还是如数地满足了他的要求。

宋代诗人梅尧臣声名闻于宫禁之中,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余或至其家,饮酒甚醇,非常人家所有,问其所得,云:‘皇亲有好学者宛转致之。’余又闻皇亲有以钱数千购梅诗一篇者,其名重于时如此。”赵宋皇室以美酒为束脩问学于梅尧臣,以数千钱为润笔购买梅尧臣的一首诗,除了凸显其名重一时之外,也反映了宋代的润笔之高。

古人的润笔如此之高,可能是文章的确有价值,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要而虚高。不过要指出的是,文章乃不朽之事,作者寄身翰墨,当以器识为先,如果一旦堕落成为单纯追求高润笔的文人,便无足观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