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老子》第五十四章很容易理解,而我却不以为然我认识该章很难,并且从头到尾,解读的难度是递进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详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详解(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解读)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详解

有人认为《老子》第五十四章很容易理解,而我却不以为然。我认识该章很难,并且从头到尾,解读的难度是递进的。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这句话的难读之处在于:如何将“善建者”要建的“道”和“善抱者”抱持的“德”展开来理解。一个社会不是遵循任何“道”或“德”都可以连续发展并不断进步的,不然老子也不会要求创建“道”“德”的人是“善建者”了。当然绝大多数读《老》的圣贤都没去探究“善建者”要建的以及“善抱者”要抱的是什么,所以解读第五十四章的第一句话时也就感到容易了。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得出的各种解读仍与没有解读一样。我是读《老》者中最愚鲁的一个,所以按步就班地求索过“善建者”要构建的是什么以及“善抱者”要抱的是什么。我认为“善建者”要创建的是越来越接近真理的基础理论、信仰信念、道德伦理、刑典规则、组织机构,等等。“善抱者”一要坚持“善建者”建立起来的东西,二要对“善建者”建立起来的东西进行补充、修正和发展。与解读《老子》相比,更艰苦卓绝的工作是“善建”过程,往往只有神一样的卓越的理论家、政治家才能是“善建者”,并且要经过一代又一代“善建者”的努力才能构建出接近真理的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来(甚至构建不出来,比如古代中国),“建”不是我有能力置喙的。

2,本章接下来的几句话是教导世人修德还是立德呢?

第五十四章接下来的几句(加注释)如下:

“修(修养;修习,修炼)之身,其德(言论和行为)乃真(真:1,本质,本性,原来的。真实,真诚)。

修之家(春秋时大夫领地叫家,此处应指普通的家庭),其德有余(多余,丰足)。

修之乡(春秋时一万二千一百户人家的地域为一乡,其面积可能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地级市的大小),其德乃长(1,长处,专长。2,年纪大的,位高的。3,首领,长官)。

修之国(诸侯领地为国,也称为邦),其德乃夆(夆:音“旁”,丰厚)。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宽广,广博。众多。广泛。)。”

单从理解上来说,这段话的难度较第一句更大。但古今圣贤们都认为这几句话很容易理解,所以解读时大都不会对之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解读结果也就肤浅且不合老子的本意和实际,更没有什么说服力和社会价值。

下面摘录两段对文中这几句话的解读,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善修其身,其品德才能真正优良;善修其家,其品德才会余荫子孙;善修其乡,其品德才会影响久长;善修其邦,其品德才能集众家之长;而善于修治天下,其品德才会超凡脱俗、博爱高尚。”

这种解读结果中,把“修其……”简单地理解为“善修什么”,过于笼统,让人不知道怎样善修,并且“善修……”与后面结果之间也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把【(道或德)编者加】修炼到一人身上,德表现出来的是纯真;修炼到一家,德表现出来的是富余;修炼到一乡,德表现出来的是邻里相处和睦久远;修炼到一国,德表现出来的是丰饶;修炼到整个天下,德表现出来的则是自由平等。”这种理解与我所读范本(大众文艺版《老子》)大致相同,都把“道”字或“德”字当成了灵丹妙药,认为只要修道或守德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同样这里的前句“把‘道’或‘德’修炼到……的地方”,与后句所说结果之间也无必然联系。比如,如果把奴隶制或资产阶级道德修习到自身,那么我们的品德不会变得纯真且优良起来,而会变得更加虚伪、贪婪、无耻、残忍。

网上还有其他一些解读,解读结果甚至差异很大,但有一些共同之处:1,只要一修习、遵守某种道德,就会得到一种好的结果;2,修习或遵守的道德都笼统而含糊。而我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与诸位圣贤之间的分歧很大。我认为老子所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修之天下,其德乃博。”这一段话不是在强调修习、遵守道德的重要性(当然这也非常非常重要),而是在教导世人如何建立道德准则,做一个“善建者”。我的这种理解也比较合乎古文的语法:前句“修之…”中由于有“之”的存在,是没有独立性的,它是后句话的主语。我们可以将这几句话理解为:适合……修习遵守的道德,是……。所以这段话是老子在教导“善建者”如何建立分别适合个人、家庭、地方、邦国和天下的道德准则。这一段话说得是立德的问题。

任何制度和道德,都可以通过国家机器用有为的方法强行推行开来,但强力推行的有些制度及道德不会被绝大多数人由衷地拥护,甚至一些人暗暗地想着要推翻它们。而《老子》中这段话指出的适合个人、家庭、地方和天下遵行的道德,不需要国家机器用暴力方式推行(但需要用国家机器去宣扬和维护),就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自觉遵行。这样的道德准则就需要由“善建者”提出,并由国家机器用平和的方式(宣传、辩论、协商)推行开来。

3,修之身,其德乃真。

适合一个人修习的道德(修之身),即让个人由衷地遵守的道德原则(修之身),是有利于个的身体和心理本真(其德乃真)的思维和言行习惯,是有利于个人身体安全、健康成长及个体知识能力增长的行为。我原来认为:道德准则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建立的,在略懂了“修之身,其德乃真”之后,我才知道即使一个人不与他人合作(独处时),也要遵守有利于自己安全、身心健康以及有利个人成长的道德准则。个人独处的道德原则是为协调一个人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设立的。虽然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对有利于自身健康和成长的思想、言行准则不会抵制,但在没有被约束或提醒的情况下,我们很可能并不知道一些言行的利害关系,而早早地使身心受到伤害,或早早地就形成了不利于身体和知识健康成长的坏习惯。所以,即使是有利于个人修习的道德也要由“善建者”提出来,以帮助每个人的成长。

4,修之家,其德有余。

从这句话开始的接下来的几句,可能都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明什么样的道德准则适合在家里、乡里、国内或天下推广;另一层意思是说明什么样的人(们)才能将道德准则在家、国、天下推行开来。

春秋时的“家”也指一大夫的统治范围,我认识此处的“家”仅指普通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提出过适合家庭内部成员遵守的道德准则的特点。老子在此处将之揭示出来:

(1)适合家庭内部成员修习、遵行的(修之家)道德准则的特点(其德)是(乃)能使整个家庭越来越富裕(余)。但古今圣贤们仍对老子所说的话竟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2)大多数家庭都有让整个家庭越来越富裕的作法,但很少有家庭将适合家庭成员修习的准则以文字形式推出的,甚至连口头形式的约定都没有。这样就让家内道德因家庭而异,并可能经常调整变化。这是因为:“在家庭中,往往是行有余力的成员(其德有余)影响或决定着家庭其他成员的行动方向(修之家)。”比如,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提供者决定其他成员是否接受教育或是否从事某种工作,甚至决定家庭成员每天的具体工作。

5,修之乡,其德乃长。

乡在春秋时指拥有一万二千五百户人家的地域。考虑到当时人烟稀少,每户人口也较多,当时一乡可能相当今天的一个地级市的大小。

什么样的言行会被如此大范围的人遵行、模仿和学习?什么样的人才能将某种行为规范推行到如此大的地域呢?“修之乡,其德乃长。”就是为解答这两个问题而说的。

一个较大地方的人都争相学习和遵行的言行(修之乡),首先是,这种言行一定能“修之身”及“家”,既能让人类个体的身体、知识和能力健康成长,又能让家庭越来越富裕;其次,这种行为一定是在本地最好的、最有特长的(其德乃长)。这也是今天的人们喜欢择校和追星的原因。

在一个比较大的地方,有特长、专长的人(其德乃长),很容易将他们具有特长的知识技艺或言行准则推行开来(修之乡)。在过去、今天和将来,有特长的人主要指:优秀的地方官员、知识渊博的学者、知名的医巫、出色的艺术家、较为成功的商人、技艺精湛的工匠,等等。

但在古今中国,人与人之间总是缺乏高效的协作,“其德乃长”的人杰们,并不想将自己的长处推行给他人。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官务不愿公开;医家有秘方;工者有密技。社会精英们往往不能起到对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致使这里逐渐停滞甚至大幅倒退而落后了。

6,修之国,其德乃夆。

(1)能让一国范围的人心悦诚服遵守的道德规范(修之国),它的条文准则(其德)是丰富厚重的(乃夆),它能限制和打击有害于他人的思想言行,能提倡、鼓励、保护有利个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富裕和地方繁荣的言论和行为,能够协调家里、乡里及国内所有成员的有序合作,能顾及国内大部分人的利益。

(2)能够把科学道德观推行到全国的官府(修之国),是看重自身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的并能够组织国内人民有序合作的机构【其德乃夆。夆(fēnɡ):牵挽,引为合作(这种引申可能牵强了)】,其中的君主或邦国主官一定是能力卓越、品德宽厚的人(其德乃夆。夆音pánɡ:丰厚)。

7,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1)能让全天下人遵守、修习的道德(修之天下),它的准则(其德)涉及的内容应该更加具体、广泛(乃博)。它不但能够有利于每一个人身心和能力的健康成长(修之身)、能够有利于人们在家、乡、邦国内进行充分合作(修之家、乡、国),能对每一个人、组织和机构的不利他人、危害他人的行为给予了更多的限制以充分保证人们的平等自由活动的秩序,并且还能协调各国、各地之间人员和官府组织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修之天下)

(2)第一,要有人把能够“修之天下”之德提出来。这种道德得通过启蒙者提出(其德),要由公知们通过宣传机器向天下宣传到广泛的领域范围(乃博),并且要经过天下人的批判、修正和补充,从而得到天下人广泛地了解和接受后才能完成(乃博)。第二,若想将以上道德推行到天下(修之天下),就要求统治者们品德(其德)高尚、知识渊博、目光开阔、心胸开阔(乃博)。以上两点缺一不可,没有先知、启蒙者和公知的指引和宣传,包括统治者在内的天下人就根本不知道有能“修之天下”的公平道德;没有虚怀若谷的统治者,一来“修之天下”之德就不可能启蒙、宣传到多大的范围,二来,启蒙者和公知们很可能被加上各种罪名,并在我们的喝彩声中被绑在十字架或断头台上。直到现在,还有人(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为孔子诛杀少正卯的理由喝彩呢!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根据一个人的言行表现(以身)可以观察他的品质、能力,甚至可以预判他今后的发展前途(观身);

根据家庭成员的言行表现(以家)可以观察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能力和品质特点,可以判断这个家庭的经济状态和今后的发展情况(观家)。

根据乡域内一些人的言行体现(以乡),也可以推断出该乡的文化、技艺、经济和治安的现状和前景(观乡);

依据(以)一个邦国所立的治国策略、道德规则、律法条文以及人们对道德法典的遵守情况(邦),可以推测该国人民的生活和合作状况,可以预测该国的前途和命运(观邦);

根据天下邦国间的合作原则、各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情况(以天下),可以预测天下的走势和前景(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此,这里)?以此。

我是根据什么(吾何以)知道(知)天下今后仍然会象今天这样(天下之然兹),我为什么会知道今后的天下仍然会失道、失德、失仁、薄情寡义、礼崩乐坏以至于战乱频仍呢?我依据的是对家、国、天下各种典章律法和人们思想言行的考察,推测而得(以此)。

10,【附】原文与注释

善建(建立;竖立。建造)者不拔(拔起;攻取;动摇),

善抱(怀抱,环绕,)者不脱(遗漏;脱离;逃脱,逃出),

子孙以(依靠;因此)祭祀不绝。

修(修养;修习,修炼)之身,其德(言论和行为)乃真(真:1,本质,本性,原来的。真实,真诚)。

修之家(春秋时大夫领地叫家,此处应指普通的家庭),其德有余(多余,丰足)。

修之乡(春秋时一万二千一百户人家的地域为一乡,其面积可能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地级市的大小),其德乃长(1,长处,专长。2,年纪大的,位高的。3,首领,长官)。

修之国(诸侯领地为国,也称为邦),其德乃夆(夆:音“旁”,丰厚)。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宽广,广博。众多。广泛。)。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此,这里)?以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