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审计》编辑部 作者:高芳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我的战疫简史?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战疫简史(战疫绽放最美我的战)

我的战疫简史

来源:《中国审计》编辑部 作者:高芳婧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题记

归乡

春节前夕,武汉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考虑爷爷年迈,我还是决定冒险回家——安徽淮南。

1月23号,武汉关闭离汉通道。不少人退票,思量合肥机场人流量大,我退了机票,捡漏了当天回淮南的高铁票。幸运的是,国家很快出台了火车票机票退改签新政,疫情期间的退票费全免了。

除夕去奶奶家,电视播报疫情新闻,奶奶嘱我赶紧回家,跟二老告别。虽心有不舍,但危机关头,不想给国家添乱。

回家前,我劝告妈妈出门戴口罩,可那时妈妈却漫不经心,说不需要。让她帮我备些,这才勉强囤上几包。几天后疫情严重,市里口罩断货。妈妈反思:“我平时也算明事理,都不听劝,不以为然。因为我们轻慢,病毒越发猖狂。”

宅居在家,妈妈怕我嘴挑,整日变换花样,备好三餐。来京求学后,我常独自背包旅行,每年在家不足半月。工作以后,更是有假便走。疫情把我困住,妈妈说总算可以踏实在家几天。重温了几部经典影片,回顾了精彩赛事的视频。每晚和她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母女俩像姐妹一样聊天,伺弄飘窗的多肉,日子慌乱却笃定。

2月3日,全国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2万,形势日益严峻。次日,我居住的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每户每两天可一人出门买菜。我常搬小凳子坐阳台,看云卷云舒,雪落雪化,飞鸟徘徊,想念自然气息。

一日前楼传来狂野架子鼓声,我忍不住随节奏摇头晃脑,全然忘却腰痛未愈。生活就像一出即兴戏剧,对于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接受,然后见招拆招,顺其自然。乐观的心态或许能助我们抵抗病毒。

作为所在学校的部门负责人,妈妈需了解教研室成员的防疫情况。听到她给同事打电话,叮嘱口罩戴好勤洗手,尽量不出门,知道她已能严肃对待防疫,没了起初的轻慢,我渐渐放下心来。

03年非典,妈妈做了眼部手术,我戴着纱布缝制的四层口罩去医院看她,心惊胆战。如今她所在单位要求党员下沉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她又去小区门口站岗。她每次回家,我都躲得远远,监督做好消毒,问她:“不怕吗?”她说:“想想你徐叔,勇敢点,别太矫情。”

徐叔是妈妈同学,首批上防疫一线的医生。春节前,在家乡未现疑似患者时,他已守候在医院,准备应对新冠病毒这个不速之客。一天12小时捂防护服里,穿尿不湿。我每天在妈妈的微信群聊里关注徐叔情况,盼他平安归来。

疫情如一张无形的,与死亡有关的网,笼盖在冬春交替的华夏大地。确诊病例数每日激增,医疗队员们像利剑投射到前线,我无法漠视,却充满无力感。妈妈安慰我,每天老实在家,已是在做贡献。

平日很少回来的家,在疫情中像个安逸牢房,何时重返自由?心头一串问号。

回京

拐点迟迟未现。退票,买票,再退票,再买票,12306直接短信我列车因故停运,哭笑不得。问妈:“我像不像压在五指山下的猴哥?” 妈妈瞥我一眼“你当自己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出炉就是火眼金睛”。我歪脖吐舌,露出一副死样。

整日刷12306,看见新车次,立马买票。公交车1月底开始全线运送医护人员,私家车无工作证明不得出小区。想上网约车去高铁站,无人接单。妈妈辗转几个来回,托熟人预定了一辆出租车。

2月10日,清晨去高铁站,道路安静空旷,一路畅通。稀疏几个行人,拎着菜兜兜。依旧路过大片水田,水雾从地面升起,漫天粉霞,恍若仙境。进站时,太阳恰好升起,晨光穿透薄雾投在脸上,心像被一根细棉线牵过,恐惧瞬间消散。自然之美好,予人无穷力量。

进站、乘车、抵京、出站、登记返程信息进小区,量一路体温。回家立即开窗通风,洗澡洗衣,房间喷84消毒液,酒精擦拭行李箱,小心翼翼。人肉背回满箱食物,香肠酱鸡烧鸭卤肉,木瓜石榴火龙果,各种扛饿小零食。

每日按时测温。返京次日晚,体温37.3摄氏度,以为被感染,吓得手抖,碎了温度计。上网输入“体温超过37”,直接链接出“我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原来大家都惶恐。网店买体温计,关门或缺货。朋友帮忙在APP上找,最后从十几公里外的一家药店买了体温计,送到小区已是深夜。胳肢窝夹上,像吃了颗定心丸。恨不得一天量80回,体温时高时低,持续多日。紧张焦虑,暗示自己打起精神,即便一不小心死掉了,也要活好当下。按部就班工作吃饭小燕飞,几天后“大姨妈”驾到,体温下降,松了一口气,也多了点生理常识。

2月进入下旬,全国确诊和疑似病例增长数据开始显著放缓。“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话语铿锵有力,深深鼓舞人心。

居家办公同时,在妈妈的忧心和挂念中,为了提高免疫力,我开始精进厨艺,为自己补充营养。网站下单买蔬菜,小区门口取回来,半月没出门,疫情似乎对生活没造成什么影响。只是实打实地做着每一餐饭的时候,格外想念在菜市场里挑拣蔬果的时光。我喜欢菜市场里人头攒动讨价还价的热闹,那是人间烟火气,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住在单位附近,同事晚上下班特意绕一趟,到小区门口给我送纸质材料,省却我不少麻烦,内心感恩。社区工作人员隔三岔五打来电话,询问身体状况和行踪,如实汇报。生活和工作逐日回归正轨,心情渐渐轻松下来,不慌不忙。

我知道,疫情形势得以快速扭转,我能安居家里好吃好喝,是因为太多人为了我们的平安负重前行。

返工

隔离期满,小区居委发我一张通行证,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可以回归工作岗位,和大家并肩作战;紧张的是,出门在外,需要万般小心。

2月24日,早起习惯性刷一轮疫情新闻,洗漱完毕,戴上口罩、手套和帽子,把自己裹得像个粽子。走出小区,行人明显比我刚到北京那天多,大家都裹得挺严实。

从家走到单位,20分钟路程,路上看到行人,恨不得躲八丈远。身后有个大爷咳了几嗓子,我下意识回头瞅一眼,他把口罩往下一拉,刚好露出嘴巴,用力往地上唾一口痰,吓得我拔腿就跑。一小撮不自觉的人在拖长着这场防疫战争的时间,好在大多数人自觉遵守防疫规定。

进单位大门测体温,洗手液洗手。有序排队领早餐,一次性饭盒包装好,品种多营养丰,比平时一点不差。多日未见,感觉好似劫后余生,好想滔滔不绝跟同事聊聊近日的生活,克制着自己找了间空办公室享受了孤独的早餐,到指定回收处扔了餐盒。

工位上整齐摆放着单位前几天分发的口罩酒精消毒液护目镜。部门人多,分散办公,我在楼上大会议室门口找个位,另一个同事在十米开外的屏风后拉张桌。大家忙碌如常,戴着色彩各异的口罩。“这个衬得肤色亮”“这个颜色洋气”同事隔着安全距离相互打趣,口罩阻挡病毒,却不阻挡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办公室里只有安静敲击键盘的声音,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井然有序地追赶延期复工耽误的工作。

保洁大姐每天在单位公区消很多遍毒,为避免接触,饮水机、电梯旁放置了抽纸盒,单位陆续发放新的防疫物资,营造安心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我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我们也积极为疫区捐款,盼他们早日渡过难关。

2月27日,湖北以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数均降至个位数,全国疫情形势进一步好转。次日我所在单位食堂恢复现场供餐,一人一桌按部门分时用餐,统一配备不锈钢餐盒。每个人都是单人“雅座”,吃出了进京赶考的感觉。

3月1日,收到上月工资,比平时一分不少。感恩的同时很是惭愧。因为疫情,过年休假加居家隔离办公,一个月没去过单位,但是单位没少我一分钱,能让我不急不慌地在特殊时期好好生活,并且满怀希望地憧憬新生,没理由不加倍努力工作。每日按部就班干好工作做好防护,随时关注疫情动态。不少省份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捷报频传。

3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表示,要“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我们离向往的生活只有一步之遥。看看新闻里舍生忘死的人,超市里小区门口恪尽职守的人,邻里群里互助互爱的人,我突然想明白为何中华文明能生生不息。我们没有西方自由主义的传统,但是或许恰恰因此,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更懂得牺牲、更容易选择服从、更能万众一心、更坚韧,也就更可能迎难克艰,共同走出至暗时刻。

一日下班回家路上,妈妈发来照片,家里几盆多肉,打满黄色花苞。我走在凉水河畔,习习微风拂面,河水不疾不徐静自流淌,河边嫩芽抽枝,玩耍的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咯咯大笑,慢跑的姑娘散发着青春活力。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

(责任编辑:刘琦 刘文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