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在乡间的宗祠传, 探访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江西石城县小松镇丹溪村)
丹溪村一角
上百间或气势恢宏、或质朴大方的宗祠在年深岁久的风雨侵蚀下,颤颤巍巍地屹立在丹溪村的古村落中;石磨、鱼缸、陶壶安静地躺在墙角,几片被风吹落的桃花瓣轻盈地飘落在它们身上,甚是娴静优雅;野草与山花肆意地长满了曾经人来人往的石子路,古井与青石板上早已布满浓绿的青苔……近日,笔者走进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石城县小松镇丹溪村,仿佛置身于穿越千年的唐宋盛世,厚重的宗祠文化让笔者敬而生畏,潺潺的溪流声诉说着这个小山村曾经的荣耀与辉煌。
李氏家庙后厅的龙门牌匾
精美群集的宗祠
从江西石城县城出发沿206国道往北16公里便是小松镇,再右拐行4公里5米宽的村道便进入丹溪村的地界内。此时,眼前豁然开朗,20亩的百香果园正抽新芽,果园旁一栋白墙黛瓦的房屋形单影只地依山而建。据同行的丹溪村委会主任李生文介绍,这是丹溪村的12套保障房,目前已经全部入住。
走进丹溪村,便走进客家祠堂建筑的博物馆,全村有大小宗祠上百座,多为两进或三进的客家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其中木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全为木榫接头、雕梁画栋。门、窗、天花板都配有镂空雕刻,玲珑精致。
祠堂内景
“我们的祠堂主要分为宗祠和房祠。宗祠无人居住,用来祭祖;房祠是祠堂与房屋建于一体,可供一房上百人群居。”丹溪宗祠委员会成员、84岁村民李家崇告诉笔者,过去没有法律,全靠宗祠森严的家规和家训来约束村民的不良行为。
祠堂内壁画
走进李氏家庙,门口两座大石狮威武庄严,门梁上有“太史第”“中书科”“光禄寺”等字,是先辈对后人飞黄腾达的期望。祠堂的前厅搭建了个戏台,摆满了条凳,村里的老人小孩早早坐在台下等候开场。祠堂的后厅挂着“龙门”的牌匾,里面摆了几张八仙桌。村里的老人告诉笔者,祠堂除了有祭祖的功能,还兼具了戏台、会议室、学校的作用。之后笔者又走访了几座房祠,系马石、功名石、牌坊和木雕门窗都无言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李氏家庙大门
和谐忠义的村民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丹溪村60℅以上为李姓,30℅为许姓。李家崇告诉笔者,相传丹溪起初只有许氏居住,1315年李德钦在此建祠居住。因许氏有二女,觉得李德钦为人忠厚,品行端正,便将一女许配给李德钦,此后李许两家世代联姻,李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逐渐超过了许氏。
祠堂窗户雕花
祠堂窗户雕花
据史料记载,丹溪曾出过两位进士,分别是宋朝被任命为翰林院秘书的许褒许抑之和清朝先后曾担任直隶高邑(隶)县、房山县知县的李冕李绍白。斑驳的墙上依稀可见“继续东线红军伟大胜利,彻底粉碎敌五次围剿,准备全部出动北上抗日(红前政宣)”等标语。原来,1934年的九十月间,为了确保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红三军团与少共国际师在石城连续布置了多重阵地,以纵深机动配置对付国军的堡垒大炮,司令部设置在杨村,距离丹溪不到2公里。“当时丹溪村是个不到1000人的村庄,男人不过500人,而74个烈士又是什么样的概念呢?那就是适龄的几乎都已经阵亡……”石城县图书馆馆长刘敏惋惜地说道。
村口的古桥
继往开来的村落
丹溪村的新旧村落非常有特点,一条小溪流将村子一分为二,左边是钢筋水泥的新农村,右边是土木结构的古村落。一水之隔,仿佛跨越了数百年。村口两棵古樟树的溪流之上有座藤条缠绕的古桥,桥边是一座庙宇。李家崇告诉笔者,此桥名为“崇先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是祖辈担心村里的财运和风水被流水带走,所以建此桥拦住财运,又在桥边建观音庙共同守护村里的财运。
祠堂内壁画
“我们村是国家‘十三五’贫困村,感谢国家为我们村拨付了1000万元的项目资金发展产业及维护古村落,我们开发了百香果、白莲、烟草、香芋、大棚蔬菜、黄牛六个种养基地,脱贫的目标已经完成。古村落的维修目前正处前期规划阶段。”李生文说道。“要充分利用好这1000万元,就应该以打造乡村旅游为目的,成立专门的机构和团队,以‘火里抢棉花’的紧迫感对古村落分批次修复。” 李家崇激动地说道。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着清新空气、小桥流水和厚重宗祠文化的丹溪村将重现昔日的繁华,游客接踵而至,成为乡愁记忆的旅游胜地。(李方圆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