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被文学界赞为“翻手为繁华,覆手为苍凉”。可见其艺术价值和写作手法的高超。这部以严歌苓做话剧演员出身的母亲为原型的小说,可以说是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其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诙谐,对人性的剖析深入浅出,尤其是其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可谓个个形象“立得起站得直”。

从 “一颗好心满脑糊涂”的女主角田苏菲,到英俊有才气命犯桃花、却心怀天下信仰坚定的男主角欧阳萸,再到冷血无情、为所谓的进步不断与父亲、母亲、丈夫断绝关系的伍善贞,甚至一闪而过的都汉夫人,都留下贤惠善打理家事且阶级立场和革命觉悟非常坚定的形象。

严歌苓不愧为写作大家,看似信手拈来的人物角色,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着墨不多,一个个却落了地生了根。

其中关于田苏菲的母亲,这位每次出场都背负着犀利与诙谐的言辞,将情节回落到真实市井生活的重任的角色,是严歌苓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母性雌性”主题的重要呈现者。母亲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层次和多样性,其语言、个性,都对推动情节、制造戏剧冲突、营造生活气息浓厚的氛围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母亲这个角色就像一面多棱镜,为人至刚至强,言语敏锐犀利,内心却怀着深沉的爱,在市井生活里游刃有余,周身却不沾染市侩之气。


一个懦弱悲情的母亲和乐观的母亲(一个女人的史诗中母亲的形象)(1)


第一:体面好强的母亲

田苏菲十三岁的时候,以为法庭写文书为生的父亲去世,留下孤女寡母,靠着不厚的家底过日子。其家境可想而知的艰难窘迫。“但她在外面扎的架势一点不变,该坐黄包车坐黄包车,该上戏院子上戏院子,该供小菲上学照供。”那么靠什么支撑这样的开销呢?“在那些樟木箱里变魔术,一件衣服当出去,可以变出一大堆黄豆芽”。原来母亲靠典当、靠一斤黄豆芽吃三天,来维持光景,似乎这样就不是孤儿寡母,就不是人们同情可怜的对象。

邻居伍老板的表弟,从南京来走亲戚,在巷口遇见“三十来岁,又好看”的田妈妈,托媒人上门却碰了钉子。受旧式传统思想熏陶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女儿年少的境遇下,用绝不改嫁的坚贞维护自己的人生信条,用精明与节俭洗去孤儿寡母的惨淡景象。

这样的母亲让人肃然起敬。孤儿寡母做为弱势群体,是人们同情的对象,也是世俗调侃的对象。母亲深知,要想摆脱这种烙印,就要在外体体面面,哪怕着体面是靠典当、缝补、与典当老板舌战、一斤黄豆芽吃三天,都值得。

当都汉首次上门拜访,母亲费劲心机打点出丰盛的晚饭,炖的、蒸的、冷盘小菜、砂锅烧肉、热酒暖炉,把破败的家竭力修补,红木柜子上蜡,挑花台布的茶渍补上,用被面拼凑出窗帘、缝布面垫遮住藤椅上的窟窿。不让这位有意求亲的大官看轻了去,让登门求亲的都旅长看到小菲体面热情的娘家。

包括后来在困难时期,人人都挨饿的情况下,只要女婿欧阳在,母亲都会置办出四菜一汤。母亲对于体面的追求,简直到了入骨的地步,因为这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维护自己的尊严。

小菲未婚有孕,母亲气得再次动摇家法,打得女儿尿裤子。母亲一生好强,想将女儿培养成一个细声细气的闺秀,对这样败坏名声的事难以忍受,以至于到外孙女出生的生死关头才和女儿和解。

在小菲的地主外婆因为阶级斗争,到田家避难这一场戏,我们了解到母亲被自己的母亲逼迫退学、裹小脚等,对此她一直耿耿于怀。我想出身富裕家庭的母亲,如果有幸接受系统的教育,将会有多么出色的成就。

书中写到,小菲的女儿欧阳雪追求完美,事事做成百分之一百二十。其实这一点与田妈妈的好强、要面子的行为,殊途同归。欧阳雪的“完美主义”病症,也有外婆的血脉传承。

而她内心的脆弱,在小菲离家出走的晚上,嗅到的雪花膏气味隐约流露,那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唯一向黑夜袒露的隐秘。


一个懦弱悲情的母亲和乐观的母亲(一个女人的史诗中母亲的形象)(2)


第二:精明能干的母亲

一辈子围着灶台打转的母亲,精明能干首先体现在对柴米油盐的完美演绎上。

从小说出场就丧夫的母亲,一生都在与经济困难、物质短缺打交道。可是她能精打细算地把这样日子过下去,还过得有滋有味,让生病的女婿、年幼的外孙女有足够的营养,让小菲一个人的工资可以撑起一大家子的花销。

书里写道,母亲是个“过穷日子的天才”,“穷日子使她练就一身绝技”,摊煎饼的时候,油要放得少,但是必须少得恰到好处,抛向空中的时候不会溅起油珠子。咸鸭蛋生了蛆虫,她一锅煮开和蛆虫抢夺营养,并且大获全胜。

母亲变废为宝的奇异技能非常。拾西瓜皮,刀剖、晾干、盐腌,变成一道西瓜皮炒毛豆。冬瓜皮、红薯秧,剖皮、洗涮、沥干,凉拌或爆炒,都是一道可口小菜。没有白糖,用糖精做甜酸大蒜和白菜,照样让人赞不绝口。饭锅巴也是宝,用最少的油炸脆,再用一锅卤子浇上去,红红绿绿色香味俱全,用的却只是盐和味精。就连喂猫的小鱼儿秧子,经过母亲晾干、小火炒,也能华丽转身为美味的下酒菜。

母亲的待人处事更显精明能干。母亲洞察世事,人情练达,是与人交际方面的行家。小菲去求团长演主角的时候,就回忆起小时候母亲带着她去求人,母亲“把求人的事做得一点不寒碜,一字不提她送礼的目的。

在欧阳从农场被押解回来探望病危的父亲的时候,母亲对押解人员的一番照料,从吃饭上热情招待,从娱乐上送钱买票逛省城,从休息上热水洗脚热水袋暖被窝,这些都让押解员得到了如沐春风般的关怀,才让欧阳得到延长的假期,得以为老父亲送终。

在文革中,外孙女欧阳雪因为父亲被打成右派,从而遭受同学欺凌的时候,小菲教训女儿不应该打架,这时候身为外婆的母亲大嗓门地发表了一番力挺孙女的言论。

“巷子里的人也想欺我伢子,我堵到他们门上去骂!我一辈子不会骂街,恨毒了骂街泼妇,现在泼妇吃香啊,我七十岁学做泼妇也不晚啊!骂得他狗头都不敢伸!”大冷天母亲门窗大开,表面是对着小菲母女说话,其实是对着外面的街坊四邻发出警告:不许欺负我伢子,不然我跟伢子们一块打去!

做外婆的母亲七十岁高龄,已然没有多少能量保护外孙女,可是她用大声斥责宣誓了主权,警告了这些落井下石的霸凌者。这已经是她能做到的唯一的保护,也是最好的保护。


一个懦弱悲情的母亲和乐观的母亲(一个女人的史诗中母亲的形象)(3)


第三:睿智通透的母亲

书中写到 “母亲是直觉特灵的人” 。母亲的睿智通透体现对人对事的判断之准确。

对女儿小菲,母亲非常了解“一颗好心满脑糊涂”,了解女儿容易轻信别人,容易受到他人的哄骗。因此她家规颇为严厉,就是为了防止女儿被人“拍花子”骗去。

在都汉上门拜访,母亲盛情款待后,母女两年来首次对话的大戏里面,我们看到母亲对女儿心理活动的了如指掌。”母亲对小菲的了解,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人搀着不走,鬼搀着直转”。后来女儿婚前偷食禁果,依然是敏锐的母亲发现小菲怀孕。在小菲与欧阳结婚的时候,母亲非常沉痛地预言了女儿的一生:以后有你苦头吃!

当小菲与男演员陈益群暧昧,也是母亲明察秋毫,发现端倪并进行斥责规劝,并扬言不会有好结果。竟一一言中,小菲与陈益群“恋情”被发现,因此受到严厉处分。

除了对女儿小菲,对女儿的追求者都汉,对女婿欧阳,对孙女欧阳雪,甚至对刚进城的解放军等等,母亲都有着极为准确的判断。

对进城的的解放军,母亲看到他们扫大马路、通下水道,“她一看就觉得这些兵一身正气”;对都汉,从都汉相邀看戏到登门拜访,母亲就看出来都汉是个“大靠山”,这个“靠山”不仅指当时身居旅长的高位,更是指都汉的人品可靠,对小菲的欢喜程度。“都旅长喜欢你,连你前挺胸后撅腚,帽子戴成个猴顶灯,他都欢喜”,而后在三十年的艰难岁月里,都汉从物质到生活,对小菲进行的帮助、就难,都说明了母亲眼光的准确,“看个人就能看到他肠根子上!”

母亲的通透在于对世事的看透而不悲观、不放弃,依然以强大的生命能量与热情去浇灌艰难的光景。虽然不同意女儿的婚事,却在女儿嫁给欧阳,后陷入各种批斗劳改、生活困难的窘境里,是母亲一力支撑着女儿一家。带大外孙女,想方设法为患病的女婿保证营养,当老妈子、伙夫,甚至不惜去低下一辈子都没有低过的头,去借贷以供养女儿一家。

母亲的聪慧,在于在艰难的世事里,在复杂多变的人性里,看得出所有的尔虞我诈与真情假意;而母亲的通透,更在于终其一生都在与这样的尔虞我诈斗争,并且斗得自得其乐。


一个懦弱悲情的母亲和乐观的母亲(一个女人的史诗中母亲的形象)(4)


第四:犀利深情的母亲

严歌苓写到,女人对她爱的人才有这样可怕的直觉。母亲对小菲就这样。

母亲对女儿小菲的爱是哪样呢?是生活上润物细无声的细致照顾,“妈的疼爱在每天早上滚烫的糯米团子和每天晚上的热水袋里”,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坚持让女儿上学,给女儿置办五件毛衣,让女儿在青春的年级里有青春的美丽体面;也是在成长中严苛暴力的管教,上学出门前母亲一道道的叮嘱呼喊,“不要给旁人搭讪,不要喝生水”,对犯错的女儿,母亲从不手软“那根条帚苗抽起来带劲,直吹哨。田苏菲想,自己这身皮子给熟得差不多了”。

是在人生大事上的强势指点与干涉,面对都汉旅长的求亲,母亲劝解小菲答应“一个女人聪明就聪明在趁年轻给自己找个大靠山”,劝不动的时候就武力威胁“你妈做得下当得下,捆旁人捆不动,捆你还行”,因为母亲明白这门亲事会给女儿一辈子的现世安稳;也是在女儿生产紧要关头的一力支撑与维护,因为女儿未婚先孕而生气失望的母亲,却在女儿生产关头赶来照料,为了女儿甚至与苏联妇产专家吵架“苏联人就是神祗啊?他们那么会生,怎么没见他们生出多少人来”;

是言语上的犀利批评与行动上的暴力沟通,小菲得意洋洋时候,母亲打压“就你那样算唱戏呀?人没上台胸脯子先 上台,人下台屁股还撅在台上”,小菲因为误会打了女儿小雪一巴掌,母亲“一个耳光已打到小菲脸上”;更是在女儿一家遭遇文革批斗的困境时,主动当伙夫、老妈子,好强了一辈子的人却唯一一次低头,为了女儿一家去抵押房子借贷,死也死在帮女儿女婿招待客人的灶台边。

母亲对小菲,是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对儿女巴心巴肝,然而又像所有传统的中国式父母一样,爱得方式是那么“刀子嘴豆腐心”,所有的深情都藏在犯错时候的暴力管教,是糊涂时的怒斥提醒。

母亲对自己的母亲也怀有深沉的爱,冒着风险把地主老母亲藏在家里艰难地养活,躲避那个时代的批斗侮辱,却在言语上嫌弃她不去找四个儿子养活,反而找这个被迫辍学、离家出走、早早守寡的女儿。

母亲对亲人的深情,都藏在那些厉言厉语里,她用这些利剑一样的话语,隐藏真正的关心与爱护,也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柔软。刚烈犀利其外,深情如斯的母亲,是艰难生活里面的勇士,是亲人可以永远倚靠的后盾。


一个懦弱悲情的母亲和乐观的母亲(一个女人的史诗中母亲的形象)(5)


严歌苓提倡“母性雌性”,而母亲虽是小说的配角,却是女主角小菲的力量源泉。小菲从一个心无城府、不会过日子的女儿,成长为一个在困难时期精打细算、养活一家人的精明主妇,靠的正是母亲的生存智慧。

母亲是市井生活的天才,在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里看透一切尔虞我诈、虚与委蛇,依然以智慧与其斗争,活出一份体面与尊严。这种生命能量是照亮世界的灯塔,是生命最本源的热爱与持久的坚持。母亲的形象,是烟火人间的真善美,踏实、安稳地抚慰了一代代人对生活的困惑与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