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译忆年轻时不油腻大叔(张嘉译39岁靠蜗居走红)(1)

张嘉译是1970年出生的,2009年《蜗居》播出,39岁的张嘉译一夜爆红,从那之后几乎承包了“暖男大叔”的角色,直到如今,仍然是观众最喜爱的中年男演员之一。其实在《蜗居》之前,张嘉译已经演了快20年戏,他在成名之前那段经历也挺有意思的。

张嘉译是西安人,原名张小童,他有四个哥哥、一个妹妹,小时候出去买馒头都是20个起步。六个兄妹人缘都很好,同学都爱来他们家玩,经常小小的房子里同时挤着好几拨同学。

张嘉译小时候也淘气,喜欢运动。他家旁边就是市体委,离体育场也近,反正也不爱读书,上了高中张嘉译就跟家里说,我去体校吧。当时少年意气,他想练拳击,但他妈妈担心把鼻子打歪了,极力反对。报拳击班需要户口本,他妈妈就是不给。于是张嘉译换了个项目,改报摔跤,这个不用户口本。在他的想象中,拳击和摔跤都跟打架有关,够威风。

张嘉译练得还不错,差点儿就进了专业队,不过这个专业前景一般,家人并不是很看好。有天他舅舅喝点酒在家里坐着,拿着西安晚报,看到上面有两个指头宽那么一条广告,说是北京电影学院在西安电影制片厂设点招生。他舅舅就说,考这个去。张嘉译说这哪儿考得上?他舅舅正好是西影厂制片部门的,跟他说,这个好玩,每次考试什么稀奇古怪的都有,特别热闹,要不你也去玩玩?

张嘉译啥也不会,于是找人辅导,到声乐老师那儿,一张嘴老师就傻了,调子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教了一首《打靶归来》,老师特别强调,考试你只能唱一段,第二段千万别唱,指定跑调。

就这么稍微辅导一下,张嘉译就去考试了,面试有一关是形体展示,一般考生就是通过舞蹈、武术、戏曲等展示一下身段。这些张嘉译都不会,他跟老师说,我能表演摔跤吗?但这个一个人没法练,他现场走了下基本功,摆了几个动作。老师说,得了,你来个广播体操吧。

接下来是即兴小品,刚好有个同学练过武术,于是张嘉译找他搭档演了个“动作戏”。演的时候没轻没重,拉扯中,张嘉译就把他摔地上了。老师一看赶紧说行了行了,别真摔了。

就这么一路蒙过去,张嘉译居然考上了电影学院。刚入学那会,张嘉译特别害羞,集体排戏,面对女同学,脸红说不出话。第一学期小品课,他没跟女同学合作过,都是找男同学。老师马精武为了让他解放天性,特意给张嘉译安排了一个“激情戏”,让他抱着女同学走上台,放在床上,老师不喊停就不能停。全班同学注视下,张嘉译鼓足勇气把女生抱了起来,但往那一放,就再也演不下去了。

声乐课更惨,第一次上课是要分组,19个同学轮流唱,5个声乐老师挑人。最后剩下张嘉译没人要。有个老师不忍心,跟他说,得了,跟我吧。接下来一整个学期,老师只教了他一首歌《杨白劳》,一字一句掰开来教,好在功夫没白费,声乐课期末考试,张嘉译靠这个拿了90分。


张嘉译忆年轻时不油腻大叔(张嘉译39岁靠蜗居走红)(2)

张嘉译大学照片


张嘉译忆年轻时不油腻大叔(张嘉译39岁靠蜗居走红)(3)

张嘉译大学时期

虽然第一年磕磕绊绊,但张嘉译本身是个聪明又活泼的小伙子,上了解放天性的课,加上跟大家混熟了,他变成了一个活跃分子,经常在学校张罗一些事。有段时间跟舍友搞了个洗衣店,弄了两台二手洗衣机摆在水房,然后鼓动同学来洗衣服,10块钱包月。但那个洗衣机是单筒的,只能洗不能甩干,每次洗完得费老大劲拧干了,尤其是被单这种大件,那可太辛苦了。没到一个月,受不了了,于是在水房贴了张告示:“洗衣店宣告破产。”剩下的钱也不退了,因为已经花光了。

张嘉译挺会来事,有段时间流行《上海滩》,大伙儿都觉得许文强那身行头太帅了,张嘉译跟大家商量,就按这个做一身宿舍服。北影厂门口有个裁缝,专门给出国人员做西服的,张嘉译一帮舍友出去帮人拍广告攒了几百块钱,然后去西单扯了布料,找那裁缝一人做了一身西装。有天六个舍友穿上这身宿舍服,围着围巾出去招摇,刚出来被一个院领导撞上了,一看这一副黑社会集体出动的架势,领导一阵训斥:都给我回去,以后不许同时两人以上穿这身衣服出门。


张嘉译忆年轻时不油腻大叔(张嘉译39岁靠蜗居走红)(4)

右一张嘉译

1991年大学毕业,张嘉译想留北京,但没门路,父亲好不容易跑了关系,找了某单位的领导,带张嘉译过去拜访。求人办事,他父亲姿态就放得特别低,而那个领导架子很大,很傲慢,说话不是很中听。看到父亲为了自己在别人面前低头的样子,张嘉译不干了:得了,也别再跑了,我回西安。

张嘉译被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他的同学刘奕君在北京混了一年,也被分回了西影厂。两个人学的是表演,但一开始厂里并不打算让他们演戏。张嘉译在团委,刘奕君在人劳处,还得坐班。张嘉译平时就是打打杂,刘奕君的唯一工作就是抄全厂的工资单,包括张艺谋、杨亚洲、吴天明、黄建新,这些人的工资表都经过他的手。

那个年代影视剧不多,像张嘉译的这样的新人没什么机会,而且他的长相比较吃亏,虽然端正,但没什么特色。厂里如果有个戏,他得死命去争取,比如《残酷的夏日》,导演的儿子跟张嘉译关系不错,他就求着人家让他拍,这个电影有很多动作戏,张嘉译说,我可以不用替身,怎么来都行。到拍的时候,张嘉译各种摔,就是水泥地他也摔,甚至连跳车的动作他都敢做。

刚毕业那两三年,即使这样的戏,也很少轮到他,多数时间都闲着。张嘉译住的那条街上,有三家租录像带的店,那段时间他把这三家能看的带子全看了,每天固定两三个片子,看到最后,三家都不要他的钱了。

张嘉译人缘好,花钱比较大方,他的存折里不存钱,发了工资或者拿了片酬,钱都揣在裤兜里,平时呼朋唤友,吃饭抢着买单。人缘好,机会也慢慢多了,而且他的演技过硬,大学就拍过《魔表》,平时拍戏准备也特别充分,自己的台词抠得很细,有不太对的地方顺手就改了。这方面他非常自信,多数时候,改动的地方都会得到赞许,当然偶尔也有意见不合的,张嘉译因为这个跟人打过架。

张嘉译早年演过的一些作品其实也不错,比如《头发乱了》《背靠背脸对脸》,但因为是配角,并没人注意到他。到了《道北人》这个剧,算是主演了,他在西安当地小有名气,但离走红还差的远。那段时间他也接过一些烂戏,有的剧本差到根本演不下去。为此一度也想过放弃,但朋友把他劝住了:你要坚持住,你要不演戏可惜了。


张嘉译忆年轻时不油腻大叔(张嘉译39岁靠蜗居走红)(5)

张嘉译早年剧照



张嘉译忆年轻时不油腻大叔(张嘉译39岁靠蜗居走红)(6)

张嘉译早年剧照


25岁的时候,张嘉译得了强直性脊柱炎,一开始不当一回事,觉得恢复恢复就好了,后来知道,这毛病会跟一辈子。这个病发作起来特别疼,有时候出去拍戏,他要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用热水往从头往下冲,把整个背冲开。所有人都知道张嘉译走路的姿态很特别,其实跟这个病也是有关系的。痛得严重的时候,张嘉译也会怀疑人生,不知道演员这条路还能走多远。也是在那个时候,他把名字从张小童改成了张嘉译。小童本来是他的小名,但用着用着就习惯了,上学也没改。他一直不是很喜欢这个名字,尤其年纪大了点,觉得这个名字给人的印象太小了,甚至还影响到他接戏,加上那时候不是很顺,他就下定决心改了。

在西安不温不火混着,这期间,张嘉译也回过北京。但北京也没有那么多戏可拍,就得为生计忙碌,拍广告、当剧务,他都干过,也住过地下室。呆了没多久,觉得与其在这耗着,还不如回西安呢,还能赖在家里,吃穿不愁。而且西安吃得也好,也呆惯了,发小朋友都在。

西安的圈子不大,张嘉译混得很开了,能找他拍的片子也都找到他了,但依旧没什么起色。随着年龄增长,张嘉译觉得这么耗着也不是事儿,30岁那年,他又再次来到北京,他的很多留在北京的同学混得不错,至少这回去北京不会饿死了。

刚开始张嘉译还是租房住,后来有个同学买了房,跟他说,有个楼盘特别合适,广告上说是零首付,交两万手续费就能拿钥匙。张嘉译过去一问,不是那么回事,交两万拿钥匙是真的,但不是零首付,是半年后交首付。张嘉译兜里有三万,那时候年轻,啥也不管了,先交两万拿钥匙再说。

剩下一万连装修也不够,半年后还要交17万,怎么办,只能找活干,忙活几个月,钱也只够付一半首付,剩下一半只能找是当初怂恿他的那个同学借了。

因为要还贷款,张嘉译只能拼命找戏拍,刘惠宁导演跟他是好朋友,知道他这个情况,在拍电视剧《前世今生》的时候跟投资方说,必须要让张嘉译来演,这个戏另外两个主演丁志城、姜武那时候名气比张嘉译都要大得多,但刘惠宁就是要帮张嘉译一把。之后,张嘉译开始不停地拍戏,《半路夫妻》《使命》《左右》,虽然没有走红,但也算混了个脸熟。

2004年,张嘉译与王海燕在合作电视剧《国家使命》时相识,之前他们俩各自都有过一段婚姻,2007年张嘉译与王海燕结婚。第二年,张嘉译接拍《蜗居》,这个剧的导演是滕华涛,他的父亲滕文骥跟张嘉译一样,都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出来的,滕华涛是在西影厂长大的。

2009年《蜗居》播出,凭借宋思明这个角色,张嘉译大红,跟他同时走红的还有饰演郭海藻的李念,饰演郭海萍的海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