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电子书,有一些书外的迷惑,关于作家如何写作?关于如何写就一本小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写作的具体要求?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写作的具体要求
最近刷电子书,有一些书外的迷惑,关于作家如何写作?关于如何写就一本小说?
来看写作的方式,
大作家纳博科夫痴迷于咬文嚼字以及细节描写,他认为优秀小说的每个细节都必须经得起推敲,做不到细节上的逻辑自洽,那么它就会崩塌。
除了写作的几近完美主义的反复推敲,纳博科夫在涉及语言文字的日常行事中都一以贯之,连回答记者问题时都要不断更正、修改、解释,因此,他从来不接受口头访问,只接受文字访问。他在文学讲堂上也拿着讲稿一字不差地念下去,他不是偷懒,而是害怕自己脱离了那些精心写就的语言,遗漏或弄错细节,这就不够完美了。他的讲稿手稿上有非常多的修改痕迹,每次讲课前他都要修改一遍。
他在当老师时,提醒学生们去注意包法利夫人眼睛颜色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提醒读者去搞清楚格里高尔变成的甲虫的样子,以此来理解他所面临的痛苦和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他在黑板上画出都柏林的地图,提醒读者去还原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在《尤利西斯》中的行走路线,还原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
他以此写就的《洛丽塔》,成为文学中的传世经典。
来看另一个方向上的极端,
凯鲁亚克,开创“自发性写作”,这种写作就像爵士乐演奏一样,写之前,脑海里有个大致的框架,写作时,即兴发挥,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既不修改,也不重写。街头、生猛、粗俗,强调直觉而非理性。
凯鲁亚克的成名经典《在路上》,四五百页的一本书,他用三个星期就写完了。当时,人们用打字机写作,打完一页纸,要手动换纸。凯鲁亚克为了追求写作的速度感,要保证写作不能中断,把绘图纸裁好,首尾相接粘起来,制成长达36米的“卷轴”,坐在桌前,准备了一堆咖啡,面包,就开始打字,几乎不眠不休,而整部书稿没有任何空行和分段,上下左右没有任何留白,还是单倍行距……我们现在看到的有段落和章节之分的版本,是编辑后的版本。
《在路上》影响和启发了几代美国人,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大卫·鲍伊,一代民谣和摇滚音乐家被它塑造,乔布斯也是它的信徒,《在路上》还掀起了时尚和生活方式的热潮,它出版后,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咖啡机,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
奇诡之书《万有引力之虹》的作者托马斯·品钦说,《在路上》是“伟大的美国小说”,让他发现,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而这位托马斯·品钦,正是纳博科夫的学生,他在提起自己伟大的老师时说,“他教会了我如何阅读。”
好,那么,再来看看托马斯·品钦和他的《万有引力之虹》是怎么写的,
先简单介绍一句品钦,好让你对这本奇书有点准备,
托马斯·品钦。1937年生,从小就是天才儿童,智商高达190。16岁就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工程物理,两年后入海军服兵役,退役后重回大学,转学文学,师从前面说到的纳博科夫。
有评论家称《万有引力之虹》是品钦借助神力完成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里面有对战争、历史、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和先知般的预言,知识门类包括现代物理、化学、火箭工程、高等数学、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电影、音乐、控制论、弹道学、军事学、占星术、《易经》等等,使用了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非洲土著语、方程式等各种人文与科学语言,以及谐音、双关等文字游戏。从文体上看,它戏仿《圣经》以及历史、间谍、侦探等类型小说,从科技说明文,到福音布道,从滑稽喜剧,低俗文艺,到好莱坞电影、动画片、摇滚民谣,无所不有。它使用非线性、去中心化的结构讲述,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光过场人物就有400多个,它充满了长句、精确的细节和陌生化的专有名词,却从不老老实实交代剧情,极大地挑战着读者的耐心和智力,也带来奇异的美感。
总之,这本书似乎无所不包,却唯独没有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全书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充满了对称的人物形象和象征隐喻,而这些隐喻又不是二元对立的,这让这本书成为一座复杂的隐喻迷宫。
品钦在小说里反复提到一个精神病理学概念:多疑症,他说所谓多疑症,就是相信“万物皆有联系,万物皆为镜中虚影”。战争让故事里所有人都变成了多疑症患者,他们相信自己的命运被不可知的死神掌控,自己的一切行动都在被一个巨大的阴谋操纵,所有人、物、事都相互关联。所有这些复杂的主观臆测和复杂的客观现实混淆在一起,让这部小说无比复杂。这一切成就了这本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文学作品之一的晦涩难懂的奇书。
好了,关于作家如何写作,关于如何写就一本小说,
你的想法有点眉目了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