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虽千万人吾往矣)(1)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高中时期,孟老夫子总是轻而易举让人心潮澎湃,那时正武侠情深,又青春年少,满脑子壮志报国,可想而知,激动了好多天。

后来印象较深的是看猫腻的小说《间客》,许乐说,“虽千万人同意,我不同意”,让人忍俊不禁又颇为感动,对许乐却更是喜爱了。

大学的时候知道了完整的句子应该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自我反省仍然觉得理直气壮,即使面对千万人,依旧勇往直前;前面还有一句,“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反躬自问而觉得理亏,即使面对的是平民百姓,我就不会不安吗?读到这里,更加感觉孟子的可钦可佩。不过,每次读到自反而缩的“缩”字,一般理解为收缩、甚至是龟缩的意思,用在这么让人心潮澎湃的一句话里面,总感觉不是滋味。

昨天跟人乱侃时聊到这句话,解释起来都替自己捏了一把汗,为了以后能更好的装13,硬是花了半天功夫考究“缩”的字义。普遍上,对“自反而缩”里“缩”字的解释直译为“理直”,放在句子里面很合适,但是对“缩”字能解释为理直,也是心里腻歪。遍考《说文》《仪礼》《礼记》《国语》《尔雅》《诗》,“缩”的本义大概取收缩之义,到了孟子这里画风突变,取理直、伸张之义,感觉太过牵强,自己想了半天,想到一种解释,道理上比较能说得通,但不一定经得起考究,然而也算是一番心血,不吐不快,容我道来。

易经里面有一句爻辞,履校灭趾,无咎。意为戴上刑具把脚趾头遮住,没有灾难。乍一看不可理解,戴上刑具还没有灾难?我们看孔子怎么说,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这就通了,小惩大诫,做了小的错事受到惩罚,知道不能再这样做下去,坏事反而变成好事,所以说无咎。之前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熊孩子在十五楼往楼下扔了几十个啤酒瓶,屁股被他老爸打开花,并把照片晒了出来向小区的居民道歉,在这里不禁要道一声好,就事论事,对这位父亲的行为点赞,对熊孩子也是好事,小惩大诫,免得日后做出更出格的事,后悔都来不及。

以上算是我的灵感来源,事物可以相互转化。“缩”之一字,先不着急“理直”,不妨取其收缩的本义,“自反而缩”,反躬自省收缩回来,到哪里呢,到心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知道,儒家是一套最讲人情的学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三字经开篇明义说“人之初、性本善”,都可以看出儒家很注重顺应心性,《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更是直截了当。读孟子的文章是最畅快的,孟子的一生是勇往直前的,其力量的根源在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合乎心中的道义,则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无所畏惧;所以,“自反而缩”,回到心里,合乎心中坚守的道义,然后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能“虽千万人吾往矣”;反观“自反而不缩”,反躬自省但是回不到心里,收不回来,与与心中的道义不合,“馁也”,萎了,所以后面“虽褐宽博,吾不惴乎?”

所以,“自反而缩”的“缩”字可引申为“回归”的意思,回到心里,就像搏击要先把拳头收回来,打出去才有力量,而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强大,我心安处,“虽千万人,吾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