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1)

《古都》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古都》是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与《雪国》《千只鹤》一同在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对《古都》的授奖辞是:

“《古都》以毫不夸张的感伤,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道、庭院、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古都》是一部美与哀结合的小说。它以一对孪生姐妹的出生与相遇为线索,充分展现了人物的美、景色的美,以及生命的哀和情感的哀。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2)

川端康成把这些内容糅合在了一起,讲述了一个如同幻影一样的人生故事与爱情故事。

这种对美的纪念,对哀的感知,也是川端康成对于生命真实的体会。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3)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新感觉派发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们主张不再单纯地描写客观世界,而是把主观印象投注到客体,在幻想的世界中展现虚幻的美。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4)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主观的情感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伤,都与物与景紧紧地融在了一起。

《古都》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品。

《古都》是一部充满日本传统色彩和文化艺术气息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京都四季的风貌,将其四季风景的变化,融入进了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境遇中;

它还囊括了京都的名胜和传统的风俗,为我们展现了京都人民文化生活的画卷。

在这篇小说里,川端康成用视觉的画面表现人物的心境,并阐释了他对命运的解读。

《古都》以日本京都为创作背景,这是因为京都一度被认为是日本最美,文化最盛的地方。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5)

当时正值二战时期,日本战败,美国正在将自己的文化植入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这使日本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逐步陷入衰微的境地。

川端康成看着自己和同胞即将失去精神的家园,非常痛心,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余生来记忆和恢复日本的传统之美。

“我的余生不是局于我自己,而是日本传统美的表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才写出了极具日本魅力的作品《古都》。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6)

《古都》中的京都令人向往: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

一年一度盛大的只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

小说仿佛一部京都的风俗画卷,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日本的美丽与情趣。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7)

《古都》讲述了一对孪生姐妹之间的命运纠葛。

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一户纺织品批发商收养了一个女儿,取名为千重子。

千重子渐渐长大,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养父母很爱她,但她却一直对自己的身世存疑,怀疑自己是个弃子。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8)

《古都》同名电影改编剧照

她的这个怀疑,在后来终于得到了证实。她在偶然间遇见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那个人叫苗子,是深山里务农的姑娘。

一个娇美如樱花正开,一个坚韧如杉树长青。两人因为不同的际遇,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命运。

原本应该各自无关,此刻却又突然地交织在了一起。

在此期间,一直暗恋千重子的秀男偶遇苗子,并将自己的追求目标转到了苗子身上。

而与千重子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的真一,始终没有勇气袒露自己的心声;

偏偏在这个时候,真一的哥哥水木龙助却因为爱上了千重子,不惜放弃继承家产的权利,要到千重子家里入为赘婿。

两姐妹的情感同时走上了岔路口,不知何去何从。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9)

《古都》是一部基调清淡的悲剧,它对于命运的诠释如此沉重,所用的语言却是清冷的,犹如描述了一个幻境。

这幻境中,也透漏着川端康成内心悲观厌世的色彩。

就像他在古都中写到的这句话:“幻影是不能践踏的,践踏了只能自食其果。”

也许生命对他来说,本就是一场幻影,不能践踏,因此他也始终无法绘制完成自己的底色。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10)

孤独如同生命的影子,与生命同息同在。所以也许只有孤独着的人,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生命。

彼时的川端康成,正是因为深深体会了这样的孤独,才深深洞察了生命的底色。

他似乎把自己对命运的悲观,和他眼中生命的虚无与孤独感,都投射在了千重子身上。以这个弃儿的视角,展开对于生命的解读。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11)

千重子生活优越,被养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她本可以像同龄的女孩子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弃儿”的身份经常让她感到伤感,她的心底总是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忧愁”。

哪怕是面对满园春色,也会勾起她的伤感。后来与同胞妹妹苗子团圆,她的孤独感也没有得到减轻。

千重子身上这种林黛玉式的如影随形的忧伤其实是川端康成的情感投注。他向读者展现了自己的孤儿情结和遭受的创伤。

川端康成曾经度过了一个凄凉的童年。他似乎从出生开始,就被要求着不断面对死亡和孤独。他甚至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1899年6月,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那时候,他只是一个7个月大的早产儿。

但这早来人世的几个月,并没有让他多享受几分世间的风景,反而让他多体会了一段孤独的人生。他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向亲人告别的过程。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12)

川端康成早年照片

在他2岁那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第二年,母亲被同样的疾病夺走了生命。

接着,在他人生开始的第10年和第15年,他相继迎来了姐姐和祖父的病故。在世上孤苦伶仃的他,犹如一个命运的弃儿。

也许是孤独的童年,造就了他内心孤独的底色,人生漫漫路上的后几个十年,他都不再能找到家的感觉。

心灵无所依处,只能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栽种花草。

如果说15岁前亲人的相继离世,让他第一次失去了家的概念,尝试到了孤独的滋味,那么因战乱而变得面目全非的日本,就是他生命中又一次流离失所的重现。

当时的日本因受着美国的文化侵略,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灵魂。

而此时的川端康成,就像一个游子,以一种游子的情怀,强烈地感受和追寻着自己的故乡。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13)

他说,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什么东西了……于是,我们有了这部《古都》。

在这部小说里,川端康成用自己的笔触引领着读者走过了京都的四季,他也在自己的文字中,回味着故乡的四季。

从春花到冬雪,从庙宇到山林。美得犹如虚幻的一场黄粱之梦。

1962年,《古都》发表的那一年,川端康成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无言的死,才是无限的活。也许,是梦就该结束吧。

所以10年后,1972年4月16日,他突然以口含煤气管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留下只字片语。

也许他想说的,早在他所有的文字中说尽了。

他把他所有的无限,都变成了文字,在他逝世51周年的今天,依然有人在慨叹和诵读。

他像一个孤独的游者,想找个温暖的地方,种出自己的一片春色。

只是可惜,现实却像他在《古都》中说的:也许幸运是暂时的,而孤独却是长久的。

诺奖大咖巨著(古都①这部诺奖作品)(14)

川端康成

那种孤独的情感,始终盘踞在他心底,成为了把他推向悲观厌世的元凶。

所以古都,是对故都的怀念,又是否是对家的怀念?古都,是一座城池,一个故事,又是否是孤独的谐音。

这一切,就让我们去这篇小说里,慢慢地寻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