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一首《说唱脸谱》以轻快的节奏,借鉴京剧唱腔和旋律,融合京剧与流行音乐,通过亦说亦唱的方式,红遍大江南北。歌词中有那么几句至今令我印象深刻:“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黄脸的典韦……”那时我尚且年幼,手舞足蹈地也能跟着哼唱几句,脑海里想象着各种脸谱形象。也许是在这懵懂之间让我对京剧有了初步的轮廓,到后来亲眼所见各式各样的舞台京剧人物,为栩栩如生、形象鲜明的人物深深吸引。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从现场观看、收音机收听到如今网络线上点播。面对形形色色的京剧脸谱,非专业人士难免有些区别不清,而如果识别不了京剧脸谱、理不清人物关系,这势必会给观赏京剧大打折扣。看京剧首先得从“识人”开始,那么,如何看“脸”识人呢?本文将和你一起从京剧脸谱中了解看“脸”识人的秘密。
1.京剧从何处来
京剧在我国享有崇高的美誉,它与中国医学、中国书法等一道称为我国的“国粹”,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会发现,春晚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盛宴,每年总有一道节目是属于京剧的,而京剧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海外的一道靓丽名片。那么,京剧是起源哪里?京剧,顾名思义是“京”这个地方的戏剧,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与此相关,中国有很多与地名相关的事物,比如淮剧、越剧、河北梆子、秦腔,再如苏绣、粤绣等,都是看名字便能知晓一二,这也反映了我国地方文化风情特色。据史料记载,京剧这一名称始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二黄、皮黄、黄腔、京调、京戏等称谓。更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后与京剧坛的昆曲、汉剧、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交融,正式形成约在1840年前后,最终演变成为京剧,它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京剧实际上并不是北京原汁原味的剧种,而是源自安徽,它是徽州商人在商业发展、贸易繁荣的基础上萌生了对文化方面的需求进而发展起来的。
京剧说到底是一种戏剧,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戏剧则是通过用歌舞的形式来表演故事,且往往内容丰富深刻,给人以启发。由于吸纳了昆腔、京腔、秦腔三者精华,使得集众家所长的京剧更加艺术精湛。京剧在唱词上注重音韵格律,讲究合辙押韵,整齐对称,它不仅融合了唱(曲调)、念(道白)、做(表演)、舞(动作节奏)、打(武艺)为一体,还将文学、舞蹈、美术、武术等元素贯穿其中,形成了气势宏丽、表现成熟、艺术综合性特点。因而,“综合性”是其第一个重要特征。“虚拟性”是京剧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看似简单的“手、眼、身、步”这四种基本动作,实则是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情感表达,这种高度虚拟化表演可以引发观众的各种想象和意境,展现出时间与空间上的灵活自如。“程式性”可以作为京剧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一招一式”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因而,许多专业的演员自幼年起就要接受各种程式动作的严格训练,勤学苦练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保证以后正式演出的质量和水平。
2.京剧脸谱知多少
京剧给人最直观的视觉符号就是它丰富多彩的脸部扮相,戏曲演员一上台,观众便能通过其脸谱特征大致知晓所扮演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地位,舞台脸谱在人们的脑海中已形成理性观念与感性认识的统一。所谓京剧脸谱,即脸谱的构图章法,它要展现人物的共性与个性,自然需要活生生的人物特征作为依据。“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我们常说通过一个人的脸部表情可以得出很多信息,如: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还有眉目传情之说。在史书中对人物亦有这样的描述:如宋江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还有张飞的豹头环眼,诸葛亮的面如冠玉等。由于脸部特征是最能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与生理特征的,因此,它是我们勾画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生活构成了脸谱来源的基础,但脸谱又不是全搬照抄的,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放大、夸张。在舞台上,我们可以透过京剧脸谱,对人物角色“察颜知心知身”。
随着社会发展,京剧脸谱的谱式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把基本谱式作为一种程式,其他谱式在此基础上勾勒描绘,进而演变出无数个脸谱来,可以看下图。
下面介绍上述脸谱谱式,重点关注整脸、三块瓦脸和十字脸。
(1)整脸:脸上以一种颜色为主色,没有勾勒花纹,用来突出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理。从脸谱特征来看,这可以理解为舞台上上的主角或重要人物,给观众呈现的是整张脸,也便于识别,往往是开场出来或整场剧中戏份很大的重要人物。
(2)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重点勾勒出前额、左右面颊这三块主色,辅助用黑色将三者分隔开,再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来,给人以浓眉大眼、眼神粗犷的感觉。用途较广,正、反面人物和有缺点的人物都可以用,如晁盖、马谡、关胜。
(3)十字门脸:由“三块瓦”发展而来,要勾勒出一个“十”字形,需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这样主色条与眼窝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其特点是将主色缩小为一个色条,如张飞虽是黑脸,但脸谱上黑色部分比例远小于白色的,这样的脸谱区分度也是非常高的,由于“十”字形特征明显,忠奸善恶易识别。
(4)碎花脸:如果说三块瓦脸已经将脸谱复杂化,那么碎花脸则是在三块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勾勒,除保留正额主色外,在其他部位用其他颜色勾勒,整体上看线条多、图案多、颜色丰富。识别技巧是:抓住主色特征,然后再细分。关于脸谱颜色,后面会细说。
(5)歪脸:不正为歪,毋庸多说,这种脸谱的色彩、构图是不对称的,通常是来表示反面、邪恶人物,脸谱特征非常明显,识别度很高,可以说是京剧脸谱中最好识别人物形象的之一。
(6)象形脸:这类脸谱也好识别,画法也是根据实际模样特征而来,一般用于神话戏,无固定谱式。似像非像的表现手段,观众一看就清晰明了,知道是何种妖怪化身。典型人物如孙悟空,猴子脸跑不掉!
(7)神仙脸:基本构型是“整脸”“三块瓦”,神、佛的面貌较为完整,构图取法佛像。金色是主色,一般辅助勾勒的颜色种类少,以示神圣威严。
(8)丑角脸:是京剧脸谱中最好识别的人物形象之一,抓住其最主要特点:在鼻梁中心画一块白色“豆腐块”。整体看上去让人忍俊不禁。
(9)元宝脸:它的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这种脸谱识别度较高。再对比看看《千与千寻》中的巨婴宝宝,两者构型是不是很像?
(10)僧道脸:包括“和尚脸”和“道士脸”。“和尚脸”的眼窝是腰子状、花鼻窝、花嘴岔,脑门上再画一个舍利圆珠或点上九个点。“道士脸”最大特征是脑门中画有一个太极图或八封符号。识别时抓住头顶的圆点或太极图,便知是和尚还是道士。
(11)太监脸:基本也是整脸的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眉、眼、鼻、口等各个部位表现太监特点。太监一般都擅权害人,色彩只有红白两种,具有“整脸”与“三块瓦脸”的基本形貌,要注意区分,但夸张了太监的特点;还要注意脑门的圆光,这表示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这一点上要与前面的僧脸区别。脑门和两颊的胖纹,是刻画其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
(12)六分脸:又称“老脸”。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眉形带有夸大色彩,识别时抓住眉毛特征。典型人物有《群英会》中的黄盖、《将相和》中的廉颇、《沙陀国》的李克用、《御果园》的尉迟恭,元勋老臣一般都勾“六分脸”。
(13)小妖脸与英雄脸
“小妖脸”常见于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又叫“随意脸”,无存在感的角色,了解就好。
“英雄脸”记住这不是指类似关羽、张飞这样大英雄的脸,而是指舞枪弄棒的教头和武斗打手的脸。看看下面几幅图,将有助于进一步识别。
通过上面的系统介绍,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归纳:京剧脸谱是以整脸为基本雏形,然后辅助线条细分、色彩点缀、区域凸显,或夸大或美化、丑化,从而演化成其他脸谱,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简到繁脸谱绘画的过程,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唤起人们对脸谱角色的认知,近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变形、传神、寓意是京剧脸谱艺术特色的三个主要方面。
3.京剧脸谱色彩很丰富
知道了脸谱的谱式分类,对于了解京剧脸谱还不够,还不能完全做到看“脸”识人。我们会发现同样一种脸谱形式,对于不同的人物,其脸谱颜色有区别,甚至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戏剧中也会有略有不同。颜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之分,那么京剧脸谱也是以此为基色。下面再一起看看京剧脸谱的色彩,进一步学会辨别忠与奸、善与恶等。
(1)红脸:表示忠诚勇敢侠义,有血性的角色,属于典型的正面人物形象,看来要根正苗红,首先脸得红啊!典型代表人物有关羽,但如果红色稍微弱化一点,如褐色脸谱、粉红色脸谱,则一般指正义感的老人。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前面太监脸中刘瑾勾的是红脸,按理说这是反面人物,是不是搞错了呢?其实这里给他勾红脸是具有嘲讽之意,也有说是因为刘瑾在《法门寺》一案中,也做了点好事,故勾红脸,要特别注意这点。
(2)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给人以威严感,这点很好理解,黑着个脸,是会让人怕三分的。典型代表人物比如张飞、包拯。
(3)白脸:我们平时常说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与黑脸相对,白脸表示奸诈、凶恶或愚蠢,典型代表人物如曹操。需注意的是,年迈的老人、太监也使用白色脸谱,如赵高,前面讲到的《黄金台》剧中的太监伊立。
(4)黄脸:表示智勇兼备,但也可能是脾气暴躁那种,代表人物有典韦、宇文成都。
(5)蓝脸:表示刚强、桀骜不驯、有心计人物,代表人物清代盗御马的窦尔敦。虽然蓝脸也有表示勇猛的意思,但与黄脸最大的区别在于,蓝脸勾画的人物有桀骜不驯的显著特点,如窦尔敦,这是个盗御马的人物,勇猛自不必说,但也反映出他的反抗精神。
(6)绿脸:表示勇武莽撞之辈,如一些绿林好汉,这也好理解,绿林好汉藏居山林,这样的特征身份易识别,代表人物有程咬金。
(7)其他颜色脸:除上述六种主要颜色脸谱外,还有以下几种,在平时观看京剧过程中,可以细分观察。紫色脸谱往往庄重、正义的象征,典型人物如三国里的张郃;金色脸谱表示神秘、威武、庄严,一般都是神仙专用脸谱,典型人物有如来、二郎神;银色脸谱则表示妖精怪类之类的形象。
4.看“脸”识人实战演练,速来围观
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面举现实中京剧舞台上两个例子,来看“脸”识别他们。
已知:剧情属三国演义《空城计》,剧照1和2分别为剧中两位主要人物。
试求:初步判断两位人物各是谁。
剧照1
剧照2
解答过程如下:
根据剧照1可知,(1)该人物在脸谱谱式上没有过多的线条和色彩,基本以整脸为主,又已知为剧中主要人物,对照整脸特征分析,判断为整脸谱式。
(2)从脸谱颜色上看,主要为红色,略带淡红色。结合红脸特征,可知属于典型的正面人物,从脸谱的淡红色来判断,该人物年龄稍大些。
(3)综合已知条件和剧情发展,可以判断为诸葛亮。
根据剧照2可知,(1)该人物脸谱也是整脸谱式,对应上了已知条件,属于剧照主要人物。
(2)在脸谱颜色上主要为白色,白色脸谱表示奸诈、狡猾人物。另外太监也可能是白脸,但是从剧照上并没有看到表示太监脸的脑门“圆光”这一显著特征,故排除太监。
(3)综合已知条件和剧情发展,初步判断为司马懿。反过来验证看,这也与其性格、身份特征相符。
当然,以上是比较简单的两个人物脸谱,易于判断。同样,对于复杂的脸谱特征,在实际观剧过程也是通过抓住脸谱谱式、颜色这两个主要特征来判断。可能有读者朋友说,诸葛亮最好判断,看到羽扇就知道是他。确实如此,对于一些显著特征的人物,从他使用道具、武器、着装上也能判断出来,这又是另外的话题了。今天我们这里只讲看“脸”识人。
总结与感悟
基于上面的介绍,看“脸”识人已不是难事,总结起来就是一点,抓住人物主要脸谱特征,判断主要脸谱颜色,再给它定型与定性,这样一来也能识别个八九不离十了。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影视传媒强烈的冲击之下,京剧的发展受到了挑战,似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危”感。因此,这样独特富含魅力的京剧文化不应该只停留在家门口,要让它漂洋过海地传遍世界。对于这样富有艺术美感、浓厚人文底蕴的国粹,我们也不要有“相见恨晚”之叹,而应该重视它的传承与发展,看到它的机遇所在,自觉承担起宣传、学习了解的重任,树立起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
看“脸”识人,你也会的!
(注:为叙述方便,引用的图片均源于网络,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