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90后对“知青”一词,可能没多大的感触,但听过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作为西双版纳的子女,内心仍旧会有所动容。上世纪70年代初,对于西双版纳以及7万多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湖南和昆明等地的知识青年,是不平凡的年代。

知青在西双版纳的真实故事(特殊年代里的知青们)(1)

1974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改编为国营农场, 建设兵团(国营农场)的主要任务是开辟、培育西双版纳地区的橡胶林地。据说,那个年代,我国的天然橡胶资源十分紧缺,要用4吨大米才能从国外换回1吨干胶,不仅如此,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常常受到敌对国家的阻挠。

知青在西双版纳的真实故事(特殊年代里的知青们)(2)

由于橡胶树只能生长在热带地区,海南是我国最早的天然橡胶基地,但那里环境恶劣,常年台风袭击频繁,橡胶树往往被刮断,导致损失惨重。于是计划在同样处于热带的西双版纳引进栽培橡胶树,从而西双版纳逐步成为了我国第二个橡胶基地。

知青在西双版纳的真实故事(特殊年代里的知青们)(3)

栽培橡胶树要经过育苗、定植、管理三个阶段,从橡胶子成长到可以割胶产胶的青年树,需要8年左右。而这一项知识、技术工程,单靠当时的西双版纳当地民族是无法完成的,于是...这一伟大的“上山下乡”开辟任务担在了各方的知识青年肩上。

知青在西双版纳的真实故事(特殊年代里的知青们)(4)

她们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开荒,将自己的青春献给西双版纳;

她们忍受着水土不服的艰苦环境,承受着与大城市截然不同的日复一日劳作生活;

她们远离故土,通讯不发达,仅能望月寄思;

她们靠着心中的那份执念坚持着,每日期待着通知重回城市....

知青在西双版纳的真实故事(特殊年代里的知青们)(5)

后来...真的如愿的走了

却与西双版纳结下了知青情

每当泼水节之际,内心都会不由自主的激起驿动

追随同傣家象脚鼓的节奏欢呼跳跃的往事

那些触动灵魂的美好与痛苦,成了永恒的记忆

知青在西双版纳的真实故事(特殊年代里的知青们)(6)

眼看着今天的西双版纳四处高楼林立,人民安居乐业,西双版纳的人民不会忘,在高楼和城市崛起之前,这曾是苍莽的热带雨林,在特殊的年代,还有一段传奇的知青故事。

编辑:玉菇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