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克己复礼”,必然会想到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 551 年生于鲁国,位于中国东部的现在的山东省。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宋国贵族是商朝王室的后代。在孔子出生以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贵族地位,迁到鲁国。孔子自幼在鲁国受到周礼的熏陶,使他对周礼融会贯通。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周礼名存实亡。春秋以来,大国称霸取代周天子的宗主地位,像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说礼乐征伐已不自天子出。孟子形容那时的状况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仅《春秋》记载,国君被弑者就有三十六人。西周是孔子的理想国,之所以是理想之国就是因为有周礼。孔子认为,礼仪乱了就是秩序乱了,秩序乱了当然天下就乱了。这就是孔子大声疾呼恢复周礼的原因。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实质(孔子为何要主张)(1)

“克己复礼”就是约束自己而返归于西周之礼,语出《论语·颜渊》。

原文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意思是: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而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我会遵照您的教导去做。”

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