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金秋之际,恰逢我的母亲腰间盘突出卧床养病六个月之久,我欣赏到电视剧《老有所依》难忘江开国父子生病后的内心纠结、以房养老被骗的窘况、携父挤在江木兰女儿小屋的尴尬境地以及女友亚芝被逼无奈的心酸和革命一生的方琼孤独怕死的种种情绪的爆发当人走到老年之后将面临社会地位的落差、成就感的丧失、儿女的离开、病痛的折磨和身体功能的衰退导致生活失控进而带来的恐惧……老年社会的种种画面不断震慑着我的内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014年金秋之际,恰逢我的母亲腰间盘突出卧床养病六个月之久,我欣赏到电视剧《老有所依》。难忘江开国父子生病后的内心纠结、以房养老被骗的窘况、携父挤在江木兰女儿小屋的尴尬境地以及女友亚芝被逼无奈的心酸和革命一生的方琼孤独怕死的种种情绪的爆发。当人走到老年之后将面临社会地位的落差、成就感的丧失、儿女的离开、病痛的折磨和身体功能的衰退导致生活失控进而带来的恐惧……老年社会的种种画面不断震慑着我的内心。

作为济宁市妇联12338热线心理咨询服务的志愿者,我接待了不少的求助者。老年问题也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问题,诸如:老人的赡养问题、婆媳关系问题、离退休工资问题、暴力事件问题和抑郁情绪问题等等,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老人生活的幸福指数。

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提出毕生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中老年的心理也在发展。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唯一要素。

曾经德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50多个国家做过现场试验:试画老人形象。结果拄拐棍、坐轮椅、墓地代表是最常见的老人形象,大家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全是体弱多病、昏聩无用的看法。实际上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5%住在医院里,至于心理能力的衰老,康福特医生的看法是“人脑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收缩、枯萎、死亡或退化。在正常情况下,人脑可以很好地工作90年。”根据老年学家的估计,老年人的能力丧失只有25%处于医学方面的原因,其余75%的原因来自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无论在技术、知识及能量方面,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人力资源。

现实生活中,纵观老年人的生活,有着不同的境遇。

随着年龄的变老,社会责任转移,老人逐渐退出社会的舞台,随即成就感丧失;离开了社会团体,老人产生了社会抛弃感和群体的失落感;同时老人蜗居在家,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变得孤陋寡闻,老人生活孤独乏味。

其次是老年人身体急剧退化,特别是80岁以后老化问题更加严重,不得不承受疾病的苦痛折磨,动作缓慢,甚至难以自理,生活邋遢。老人对今后身体健康、生活护理保障存在担忧,死亡是不可控制和无法选择的,由此老人自卑无望,产生不安全感,情绪出现烦躁和抑郁状态。

在亲子关系方面,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阅历和不同的行动能力,老人形成了独有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思想观念,对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子女发生冲突。老年人趋于保守,注重经验,希望年轻人接纳自己的成功经验,对于年轻人的不接受不能理解,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常常喋喋不休,爱发牢骚。而年轻人则会感觉老人思想陈旧,受到压抑和束缚。

同时,老人年龄越大越喜欢已有的生活习惯,比如:物品的摆放、饭菜的口味、做事的顺序等稍有变化就会感觉不踏实不舒服。他们较少主动地体验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新东西困难,对意外事件的应变性较差,因而不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新情景,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研究发现,人到53岁以后刻板性就逐渐增强。而年轻的子女,特别是儿媳和女婿,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社会时代,习惯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相互不适应、不理解成为突出的问题。

人老了总是喜欢回忆。老年是全方位失落的阶段,他们不愿展望未来,因为等待未来不是他们所期待的事情,老年人的心理世界逐渐表现出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部世界转为朝向内部世界。因此,老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倾向于回忆往事,遇事也容易联想到往事,越是高龄这种回忆往事的趋向越明显。曾经幸福的老人,在往事回忆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多数情绪平稳,享受满意的人生;曾经坎坷的老人,常常体验到失败,被郁闷和惆怅、追悔和叹息所环绕。老人更喜欢把经历的故事分享给孩子们,正像小品《粮票的故事》,失忆的爷爷每一次都把粮票的故事当成第一次很欣喜地讲给儿子和孙子听,周而复始地讲述同一个故事,不断重复着当年的真切感受。当发现子女有丝毫的厌倦情绪时立即倍感失落,自尊自豪感瞬间消失。

还有一种现象。随着科技发展,大量子女为了个人发展外出务工,农村街头巷尾看不到青壮年的身影,老人和孩子留守家中,一些老年人还在种田。无人照顾的老人不仅经济困难,还要为子孙操持家务,老人缺乏关心和支持,无法享受应有的照顾和救护。很多成为空巢老人,无人问候冷暖,深深地品尝着孤独和苦楚,死后无人知晓的事例时有报道。更有甚者年轻时对子女教养不当,老年后倍尝冷落、讥讽、暴力虐待,何谈尊重?

埃里克森认为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获得完善感。也就是说老年人要意识到自己的衰老,回顾一生,要接受自己这一辈子过的是一种与众不同、有价值的生活。否则,消极地评价自己的一生,就会陷入绝望之中。但也有人提出,老年期最主要的任务是要解决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综合以上种种,老年人首先要掌握调整自身心理适应的方法:1、对老年期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了解生命规律,积极应对生命的发展。2、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现在城市广场上、农村街头小巷里广场舞劲爆,羡煞了众多的年轻人。老年群体庞大,走出家门,结交老年朋友,相互聊天关怀,融入新的社会群体,开阔眼界,与时俱进,获得新的归属感。3、体现老年人的价值。夕阳正红,御酒醇香,彰显生命魅力、享受美丽人生,维护自我尊严。4、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古来稀,感激自己跨过历史走到今天,感谢儿女长大成人、感恩社会进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超脱超然,宽容海涵,心胸宽广,见怪不怪。智慧老人是爱的化身,让社会因老人而温暖。5、建立人与人的链接,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6、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正确面对生活中问题,挖掘积极因素,彰显正向力量。

其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二十四孝故事”、“百善孝为先”是我们的街头美谈,无孝不能在世间立足。孝善、宽容、理解、尊重、积极关注是让老人幸福生活的重要环节。

面对今天多元化养老,整个社会在大力提倡尊老爱老的行为,为老人也更为我们自己。和谐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感受、是一个良好的氛围,与人为善,和谐大家,和谐内在的自己。我们尊重历史,尊重先人,更应该尊重身边为我们传递生命的老人。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文明,都是代代相传在前人的劳动和智慧基础上创造发展的。尽管有些不尽人意,甚至有些大相径庭,都为我们提供了丰裕的创造资源。我们应该营造尊老的氛围,树立爱老的口碑,积极为老人服务,开拓养老领域,体现老人的生存价值;让老人生命绽放光彩,彰显代代文明,宣扬龙马的精神,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为老年事业做出贡献。

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很多人后悔不已。

古来家有老人不远游,今天世界成为地球村,通讯、交通日益发达,关心老人方式种种,让我们停下脚步,疏解压力,调整情绪,全心陪伴身边的亲人,力所能及地为老人提供服务,让老人过得舒心和安心。

事业已离老人远去,家是老人生活的全部,孩子是老人唯一的寄托。在与老人的交往中,我们认可老人,他就会觉得过去的一切苦难都很值得;我们欣赏老人,他觉得自己高大自信;我们向老人学习,他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很重要;我们顺从老人,他就能够获得无比尊重;我们鼓励老人,他会在最脆弱的时候坚强,疼痛会因此而减轻。甜蜜的话语、温情的抚慰、细致的照顾和积极关注都成为老人的最佳营养品。

“孝顺”还体现在包容理解上。从老人的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背景,换位思考,老人所表现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让人心动的故事。积极向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的老人也不例外,否则,我们今天的表现又是怎样呢?

《老有所依》中江开国父亲形容死就是“回去”太绝妙了。人的一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一切回归自然;由咿呀学语用手抓饭到眼花耳背手脚失灵也是自然规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护佑父母,天经地义。不嫌弃、不抛弃,维护老人的生命尊严,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关爱老人,慰藉那颗曾经充满期待的心,我们责无旁贷。

爱是一种表达,爱是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爱更是事业成功的基石。血浓于水,让爱在我们身体密码里留下记忆,让暖流涌遍我们身体的每一根血管里。让子孙在老有所依的熏陶中学会爱人,传递爱的正能量,体验人生的幸福!中华民族会因爱而更加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