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提醒:距离笔试只有18天并没有催你们去复习的意思(才怪),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教资笔试必背口诀?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资笔试必背口诀
日常提醒:距离笔试只有18天!
并没有催你们去复习的意思(才怪)
今天我们废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强哥给大家整理了中学32分辨析题必备题目及答案,一定要记住。
1、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3)而动物界所谓的“教育活动”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是自发表现出来的。
4)因此,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这句话是片面的。
2)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我们才称之为教育。
3)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3、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的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积极的活动,都是教育。
3)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4、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它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5、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2)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3)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4)因此,这句话是错的。
6、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手段构成。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构成。
3)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物质、意识形态和行为。
4)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7、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3)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所以说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4)因此,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8、教育的基本形态是学校教育。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形态是指事物存在形式和一般状态表现,教育形态即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外在形式和状态。
3)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先后产生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几种主要教育形态。这些教育形态既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构成了教育的总体,共同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其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形态。由此可见,教育的基本形态不单只是学校教育。
4)因此,这句话是错的。
9、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1)此观点错误。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4)因此,这句话是错的。
10、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1)说法错误。
2)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3)因此,这句话是错的。
11、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1)此观点是正确的。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上面四个方面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
1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3)这种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再次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
13、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
1)此观点正确。
2)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14、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来自上一代人的遗传素质,也包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还包括教育。
3)教育能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身体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4)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15、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坏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1)此观点是正确的。
2)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坏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某种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同时,在关键期中,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
16、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的影响,遗传只是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3)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17、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50名男子成为音乐家,这是遗传决定的。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遗传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不起决定作用。真正决定人发展水平的是人的主现能动性。
18、《伤仲永》 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此观点是正确的。
2)仲永在很小年龄就表现出超出他人的能力,这是其遗传素质所导致的。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人的主观努力,加之家教环境不佳等因素,最终泯然众人。说明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会在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即具有可塑性。
1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0、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环境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教育则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的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3)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根据社会的要求,有意识地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要求。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使学生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并且如果对学生加以指导或训练,有助于加速个体的发展。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即时的价值,也有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个体特殊才能的展露和发现。同时,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有助于他们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4)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2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不具有延时价值。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3)所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
23、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
23、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个体主观能动性。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情况就认为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是有失偏颇的。印染工的较强的辨色能力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而形成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