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藏着小欢喜(大都好物不坚牢)(1)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写的一本散文集,以时间为主线讲述杨绛、钱钟书和女儿钱瑗这个三口之家的坎坷经历,用沉重而温馨的文笔,回忆三人几十年美好时光的温馨过往

岁月静好藏着小欢喜(大都好物不坚牢)(2)

《我们仨》共有三个部分,看似相互独立,各自成篇,却又互相关联,彼此依附。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可以看成是整个作品的序言,以世间老人经历相似却内容不同的梦境为开篇,拉开了整个作品的大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以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生活体验,采用倒叙的表达方式叙述最撕心裂肺的悲伤回忆,淡化了悲伤,升华了情感。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则完全采用回忆录的写作手法,将数十年来一家人日常生活经历、趣事娓娓道来,是整个作品的主题部分。

这三个部分组成了这本让人感觉温暖却不刻意,感伤而不悲伤的人生旅程回忆录,将家庭这座人生最好的庇护所表达得淋漓尽致。

让读者在相守相助中品味亲情,在相聚相失中感悟人生

岁月静好藏着小欢喜(大都好物不坚牢)(3)

01

古月堂下初相见

钱钟书出身名门世家,自小饱读诗书,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天赋,但理科成绩不佳,尤其数学一塌糊涂,但因为国文、英文分数极高,依然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杨绛出生在北京,同样出自书香门第。因为身处特殊时代,迫于无奈跟随家人多地迁居,这让她在读书之余,也多了很多阅历,成了名副其实的才女。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钱钟书和杨绛相遇了,钱钟书的幽默谈吐,杨绛的出尘气质,让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实在是这个世间最美妙动人的事情,两人就这样确定了恋爱关系。

没有普通情侣亲亲我我的花前月下,二人更多的是心灵上的相互交流,学业上的互帮互助。他们的爱,那么深沉,却又那么朴实。

真正美好的爱情,便是如此,初见一见钟情,余生久处不厌。

岁月静好藏着小欢喜(大都好物不坚牢)(4)

02

携手共赴求学路

1935年,二人完婚,后同到牛津求学,钱钟书进入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而杨绛主因为学科、名额问题,选择做了牛津大学的旁听生。

在牛津大学的日子里是二人彼此磨合的黄金期,这段时间二人忙时共同读书,闲时外出散步。

携手游遍了牛津的大街、小巷、店铺、一个个学院门前以及公园、郊区、教堂、闹市,所有他们想要走过的地方。

在食品杂货商店订鲜奶面包,在出租房中煮红烧肉,在电灶旁边“涮火锅”,钱钟书教杨绛作诗,杨绛带钱钟书旅行。

二人唯一次争吵就发生在旅行途中,原因令人啼笑皆非,竟然是因为一个法语单词的读音。此后二人讲和,并约定不再吵架,尊重男女思维差异,意见不同时求同存异。

在异乡求学时光里,二人没有因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而磨去激情,反而在相濡以沫并肩奋斗中升华了感情。

围城中的男女总是抱怨现实生活的琐碎会葬送原本美好的爱情,我建议大家不妨看看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

多多包容,学会欣赏,明白夫妻不只是夫妻,还应该是朋友、情人、甚至是知己。

激情相爱,缘起于刹那的心灵花火,随处可见。不离不弃,需抵挡岁月无尽的外在诱惑,才属难得。

岁月静好藏着小欢喜(大都好物不坚牢)(5)

03

1 1 1=我们仨

在牛津的第二年杨绛怀孕了,女儿钱瑗出生。

钱钟书为她取乳名阿圆,见到女儿的第一眼,这位饱读诗书的学者表现得格外激动和欢喜:“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他非常疼爱阿圆,还和杨绛商量以后不再要小孩了,要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女儿身上。

杨绛出院,回家坐月子,不善庖厨的钱钟书给她炖鸡汤,做月子餐,令杨绛感动不已。

结束求学回国后,一家三口首先留在了上海,在这个沦陷的孤岛待了整整八年。后二人到清华大学就职,多处辗转,居无定所。

三人一同走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年大饥荒,文化大革命,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依然小心翼翼守护着对女儿的爱。

阿圆就在这样充满爱的教育下,成了一个特别孝顺优秀的人。一边照顾父母,一边教书育人,有时还会像“妈妈”一样管着母亲,是父母的骄傲。

若生活都是如此波澜不惊该有多好,可是人世间不会有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平淡的日子背后,一场悲剧开始蔓延。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白居易的这首《简简吟》道出了人世界生离死别的真相,还原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

但从此天上人间,一别却并不两宽。

岁月静好藏着小欢喜(大都好物不坚牢)(6)

04

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1997年,钱钟书和阿圆相继病倒,杨绛两头奔波,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女儿阿圆首先患病去世,鉴于当时钱钟书一直重病卧床,杨绛一直瞒着他。

但阿圆最亲近钱钟书,女儿的逝世他早就有所察觉。

杨绛忍受着巨大的悲痛这样安慰他:“阿圆是在沉睡中去的,她走得很安详。”

但不管装得多么的轻描淡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

一年后,钱钟书去世。留杨绛一个人在人间收拾现场。

在《我们仨》中,她这样写道:

1997年春,阿圆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从此三里河的那个家,不复为家,不过是个客栈而已。

没有一声诉苦,却处处透着悲苦;没有一句怀念,却处处心怀思念。

岁月静好藏着小欢喜(大都好物不坚牢)(7)

05

从此余生“单相思”

晚年的杨绛深居简出,留着灰白的短发,有时会别个简约的黑色发箍,架着黑框眼镜,每天长时间伏案看书写作,桌上是堆积如山的书。

一直以来,她都表现得平静如水。可是谁都知道,她内心的悲苦和思念。

5年之后,杨绛去世,她终于不用再在尘世间独自怀念“我们仨”了。

人的一辈子很短,要和有趣的人过一生。庆幸钱钟书和阿瑗都是世间有趣之人,才让杨绛的一生过得并不空虚。

她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就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永生。

曲终人散,散的是人,不是彼此牵挂的心。

岁月静好藏着小欢喜(大都好物不坚牢)(8)

06

写在最后

杨绛以九十二岁高龄,将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六十余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以及三口人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用心记述了下来,就成了这本回忆录《我们仨》。

她以温润独特的慧心与文笔,将人间至痛和无情岁月留下的冷酷不幸化为一幕幕朴实无华却又温馨动人的生活场景,以平静柔和的行文展现给所有读者,将“我们仨”之间那似海深情无限绵延。

哲人无忧,智者常乐。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珍惜今世缘,不问来生事。

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不妨活成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自己未来的路。

在余生中品味生活,在思念中安享晚年,不泣不诉,不悲不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品一部电影。原创不易,如果你也喜欢,请给作者加个关注,点个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