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然而,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上,却犹豫再三,他的长子朱高炽差点因此失掉皇位。不过,即位后的朱高炽,开启了明朝的仁政,使得大明出现了“仁宣之治”的清明盛世景象。

那么,朱棣为什么不愿意立朱高炽为太子?即位后的朱高炽又是怎么施政的?朱高炽仅仅做了10个月皇帝便暴毙,死因究竟为何?

一、朱高炽因肥胖,险失太子之位

据史书记载,朱高炽严重肥胖,而且患有足疾,行动不便,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走路。这是他的致命缺陷。个人形象差,再加上没有显著的军功,让朱棣对这个长子很是不满意。

朱高炽当了几年皇帝怎么死的(朱高炽因肥胖险失皇位)(1)

(《大明风华》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因身体肥胖,不善征战,于是留守北平,因此跟随在朱棣身边的,是次子朱高煦。

朱高煦不仅相貌颇像其父,而且善骑射,臂力过人,勇武异常,能征惯战,颇有朱棣之风。在靖难之役的战斗中,朱高煦曾多次救助朱棣于危难之际,屡立战功。

在白沟河之战中,燕军作战失利,朱棣差点被明将瞿能活捉,关键时刻,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骑,奋勇向前,决一死战,最后斩杀瞿能父子于阵前,战局转败为胜。

《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

在东昌之战中,燕军惨败,朱棣只身逃走,又是朱高煦率军救下了父亲。

《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正如焦竑评价朱高煦:“其凶横、淫荒、狡黠、险狼、跋扈,不可御久矣。靖难兵起,仁宗居守,庶人有膂力,善骑射,从行颇有功。”

朱高炽当了几年皇帝怎么死的(朱高炽因肥胖险失皇位)(2)

(《大明风华》俞灏明饰演的朱高煦)

也就是说,跟随在父亲身边的朱高煦,起到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作用,颇有功劳。如果在“靖难之役”中没有朱高煦,朱棣很难成功夺位。按照史书的说法,就是:“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后来朱棣率燕军南下,抵达浦子口,被徐达长子徐辉祖击败。朱棣见无法渡江,准备议和北返,恰逢朱高煦率兵赶到。朱棣大喜:“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

朱高炽当了几年皇帝怎么死的(朱高炽因肥胖险失皇位)(3)

(《大明风华》王学圻饰演的朱棣)

或许是出于感动,或许是为了激励朱高煦的斗志,又或许是暗有所指,朱棣对儿子朱高煦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努力吧,世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这被很多人视为是朱棣有意放出的,想让朱高煦接班的信号。

《明通鉴·卷十三》记载:

“六月,癸丑朔,燕师将渡江,盛庸扼之于浦子口,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

朱棣所说的这句“勉之!世子多疾”,世子指的就是朱高煦的大哥朱高炽。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总之听到父亲这句话,朱高煦率众死战,将徐辉祖打退,燕军得以顺利渡过长江,之后成功进入南京。

朱棣如愿以偿登上了皇位,在选择未来储君的问题上,朱棣犯了难,陷入了难以抉择的挣扎之中。

朱高炽当了几年皇帝怎么死的(朱高炽因肥胖险失皇位)(4)

(《大明风华》王学圻饰演的朱棣)

朱高炽因天性仁孝、端重沉静,再加上他是长子,文官们支持立他为太子;朱高煦勇猛善战、军功显赫,武将们纷纷支持他做太子。

朱棣的内心十分纠结,出于宗法礼制,自然要选择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但出于私心偏爱,朱棣更倾向于立朱高煦为储君,毕竟这个儿子和自己很像,而且军功有目共睹。

永乐三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朱棣暗示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解缙一听,直言道:“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解缙的意思是,应该立长子,这是古来的礼法规矩,而且长子仁孝,天下认可,废之无名,如果弃长立次,必惹祸端,这个先例一旦打开,以后难有宁日,历史上的事可为前车之鉴,不要重蹈覆辙。

朱棣听后不悦,依然犹豫不决。解缙突然想起一人,对朱棣说:“好圣孙!”朱棣恍然大悟,顿时喜笑颜开。原来朱高炽有个好儿子,他的长子朱瞻基聪慧机敏,深受朱棣喜欢。

  朱瞻基年少聪颖,英姿飒爽,体格健壮,朝气蓬勃,英气果敢,所以深得朱棣的喜爱。

朱高炽当了几年皇帝怎么死的(朱高炽因肥胖险失皇位)(5)

(《大明风华》 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

朱棣为培养他钟意的皇孙朱瞻基,不仅亲自帮他挑选大儒教授知识,而且在远征漠北时也经常把他带在身边,锤炼他的勇气,教给他领兵作战的技能。

因为喜欢皇孙,朱棣对长子朱高炽也只能另眼相看。为了能让这位“好圣孙”将来继承皇位,朱棣就坚定了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正式立为皇太孙。

《明史》记载:

“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从成祖巡北京,力请并其子归南京。成祖不得已,听之。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

朱高煦没有被立为太子,自然心有不甘,始终怀恨在心。他被封为汉王,封地在云南,然而朱高煦暴跳如雷:“我何罪之有!为什么把我远斥万里?”他不肯就藩,依然跟着朱棣巡守北京。朱棣也没法,只好听之任之。

朱高煦自诩李世民,认为自己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江山至少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因此日益骄纵恣肆。

二、朱高煦诽谤嘲讽太子朱高炽,后造反被诛杀

为了能扳倒朱高炽,朱高煦多次进谗言,诬告太子失德。在朱高炽监国期间,朱高煦又诽谤他未能完成皇命。

而且,在公开场合,借太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朱高煦多次嘲讽他。

《明史》记载:

“太子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前人失跌,后人知警。’皇太孙应声曰:‘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色变。”

有一次朱高炽不慎失足跌倒,朱高煦在后面嘲讽,恰好被皇太孙朱瞻基在后面发现,怒怼叔叔,朱高煦才悻悻而去。

朱高炽当了几年皇帝怎么死的(朱高炽因肥胖险失皇位)(6)

(《大明风华》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干了不少违法乱纪的事,勃然大怒,剥夺其冠服,将他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不计前嫌,站出来为朱高煦极力求情,朱高煦才逃过一劫。朱棣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杀。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高煦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今山东惠民),但仍不悔改,图谋造反夺嫡。在封地内,朱高煦招兵买马,“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只待父皇朱棣归天,就去夺回属于他的天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同年八月,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继位,是为明仁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兵,截杀朱瞻基,但由于事出仓促,没有成功。同年六月,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在明仁宗朱高炽的治理下,平反冤案、废除苛政、选贤任能、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此时政治清明、人心所向,而朱高煦骄横狂妄,大失人心,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号召力。明宣宗亲征乐安,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斗,朱高煦就被迫投降了。

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明宣宗心怀仁念,只是把朱高煦囚禁在西安门内。而朱高煦死不悔改,在明宣宗前去探视他时,故意将明宣宗绊倒。

明宣宗朱瞻基勃然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铜缸顶起。明宣宗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最终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中。朱高煦的儿子也全部被杀。朱高煦自恃功高、自命不凡,最终落得全家被诛的悲惨下场。

三、朱高炽施行仁政,开启“仁宣之治”

朱高炽从1424年8月登基称帝,到1425年5月暴毙而亡,只做了短短10个月皇帝。然而,就在这不到一年的皇帝生涯里,却广施仁政,一改明朝暴政形象,使得一时政治清明,社会富足安宁,深受百姓爱戴和后世赞誉。

朱高炽当了几年皇帝怎么死的(朱高炽因肥胖险失皇位)(7)

(《大明风华》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

朱高炽登基后,大胆承认父亲靖难的过失,赦免了靖难遗孤,对建文帝的旧臣,进行了赦免,并平反了大量冤案,使得无辜之人免受牵连。

朱高炽不仅没有报复几个心怀不轨的兄弟,而且还以德报怨,主动给他们进爵封王。在手足相残屡见不鲜的古代皇室,朱高炽的做法,可谓仁至义尽了。

朱高炽任人唯贤,削汰冗官,任用杨荣、杨士奇、杨溥(史称“三杨”)三位贤臣辅政。

对待百姓上,朱高炽勤政爱民,停止了之前大规模用兵的做法,鼓励发展生产,下令减免赋税,与民休养生息。遇到灾荒,朝廷免费开仓放粮。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予赈济,并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而是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使得洪熙朝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对待官员上,朱高炽一改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的高压、严苛政策,不仅褒奖忠孝之人,而且广开言路,鼓励官员进谏,这让官员积极辅政言事,缓和了统治者和士人之间的矛盾,使得当时的朝堂开放清明。

朱高炽在位期间,广施仁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掉了朱棣时期一些浪费人力财力的政策,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采办珠宝。在他的治理下,明朝迅速进入了一个稳定、繁盛的时期,开启了“仁宣之治”。

此外,朱高炽派儿子朱瞻基去南京,一是为迁都做准备,二是为安抚江南各藩王,笼络南方士子、地主。这为朱瞻基登基后平叛朱高煦造反奠定了基础,让明朝免除二次靖难战争之害。

朱高炽当了几年皇帝怎么死的(朱高炽因肥胖险失皇位)(8)

(《大明风华》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

就是这样当年不被父亲朱棣看好的朱高炽,却是明朝的一大福分。即便他在位的时间非常短,却大大改变了明朝的面貌,政绩斐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高炽没有大杀四方,而是广施仁政,开启了“仁宣之治”。这也就是他在位虽只有短短10个月,却被尊为“仁宗”的原因。

四、明仁宗朱高炽死因争议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便突然猝死于钦安殿。他的死因在正史中没有详细记录,只说“无疾骤崩”。至于朱高炽究竟因何而死,众说纷纭。

正因为正史上对朱高炽的死因没有明确记载,故而引发了后人的各种猜想。关于他的死因,在民间有四种说法:

说法一:纵欲过度而死

当时一位名叫李时勉的大臣,给皇帝上奏折,劝朱高炽“谨嗜欲”。朱高炽看了奏折后,怒不可遏,当即就下令对李时勉廷杖,李时勉险些因此丧命。直至垂危之际,他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李时勉的奏疏让他颜面尽失,所以才会恼羞成怒。

说法二:被儿子朱瞻基谋杀

有学者通过对蛛丝马迹的考察,猜测是朱瞻基想篡位称帝,于是和随侍朱高炽的宦官海涛密谋杀害了父亲。不过,朱瞻基和父亲的关系向来很好,而且朱瞻基已被立为皇太孙,成为皇帝是迟早的事,没有必要去谋杀自己的父亲。所以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

说法三:被郭贵妃阴差阳错毒死

在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说朱高炽的郭贵妃,给朱高炽生育了三个皇子,她想除掉张皇后,自己上位。于是,郭贵妃设宴邀请朱高炽和当时的皇后。席间,她亲自为皇后敬酒。皇后知道这位郭贵妃对自己的位子觊觎已久,所以没有接过那杯酒。宴席上的气氛顿时陷入尴尬境地,朱高炽见状,便抢过那杯酒一饮而尽。其实这是一杯毒酒。看着朱高炽喝下那杯毒酒,郭贵妃吓得大惊失色,随便找了个借口结束了这场宴会。而朱高炽在喝完那杯酒不久之后便身亡了。朱高炽死后,郭贵妃也被安排殉葬。这当然是小说野史之言,基本不靠谱。

说法四:服食丹药致死

朱高炽得了一种难言之隐的不治之症。在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记载:“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也就是说,明仁宗朱高炽突然驾崩,有人怀疑是遭雷击,有人怀疑是被郭贵妃失误毒死,而朱高炽身边一太监说他得了“阴症”。为治疗这个“阴症”,朱高炽遍求医方,有人献上金石丹药。《明史·罗汝敬传》中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朱高炽很可能是大量服用金石丹药而中毒身亡的。明朝皇帝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明仁宗朱高炽到底是遭雷击而死、被儿子谋杀、被嫔妃失误毒死、还是服食丹药致死,没有定论。

朱高炽本来身体肥胖,登基后又国事繁忙,再加上纵欲,滥用各种丹药,所以朱高炽大概率是心脏病发作猝死的。

朱高炽临死的时候说:“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他施行仁政,体恤民生,本想有一番大作为,没承想匆匆离世。他临死前惦记的也是不想过多劳烦百姓,所以朱高炽的献陵相当简朴。

朱高炽当了几年皇帝怎么死的(朱高炽因肥胖险失皇位)(9)

(明献陵外景)

明仁宗朱高炽“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息兵养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开明、繁盛的时代。明宣宗即位后,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就是有明一代的“仁宣之治”。

对于朱高炽,《明史》赞曰:

“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是啊,朱高炽在位仅不满一年,无论用人还是施政,皆有口皆碑,假使他能长寿,明朝得以涵濡休养,说不定又会出现一个与“文景之治”一样的盛世之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