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几年再看《三十而已》,针对王漫妮的老家相亲经历,颇有感触。

这段堪称小镇青年的相亲踩雷经典案例,讽刺感十足!

先来客观对比一下相亲男女的身份差异。

王漫妮:30岁,资深沪漂,奢侈品销售员,容貌中等偏上,无车、无房、无存款,历经渣男和事业的双重打击,回老家从零开始。

张志:35岁,小镇有为青年代表,硕士学历,规划办主任,颜值尚可,有车、有房、铁饭碗,资产、人脉,均有一定积累。

如果没有王漫妮的外在形象加持,单看条件,女方明显处于弱势。

可在这两人的相亲及相处过程中,男方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王漫妮和张志的首次见面,是非常直白的相亲场面,没有介绍人的暖场撮合,仅一男一女,开门见山。

游船上,张志解释着为什么把见面地点安排在游船上,只因自己身份特殊,十里八街的都认识他这个主任,所以不适合太过张扬。

初见,王漫妮就对张志不感兴趣,甚至略微反感,因为她心底里看不上这个人。

张志对王漫妮的称呼是,“小王”,再加上讲话、做派,总带着领导样。

让王漫妮觉得,这人太自以为是。

王漫妮没怎么说话,只是那全副松弛的状态和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冷笑,都透露着傲慢。

张志明显低估了王漫妮的野心,反而一如往常地发挥着,以惯有的官系作派对王漫妮说,

“以后我多跟你讲一讲,你这个思想境界很快就能提高起来了。”

紧接着,张志带王漫妮下了船,开始在街上开启说逛模式。

好巧不巧,才三两步,便有一个求张志办事的熟人出来。

王漫妮冷眼旁观着,张志例行公事地打官腔。

从张志请王漫妮下船就能看出,他对王漫妮是比较认可的,形象好、气质佳、穿着打扮有品位,符合他对另一半“形象即门面”的要求。

否则,张志会继续开启无声无息地相亲模式,不会让王漫妮下船暴露在大众视野里,甚至在船上谈不了几句话便借口还有事,匆匆走开,就像根本没有这次相亲一样。

张志在街上的谈话以及与求他办事的人的交流,都在向王漫妮展示着自己的能力,颇有一种“这就是我这些年打下来的江山”的自豪感。

三十而已王漫妮相亲(再看三十而已王漫妮)(1)

作为小镇优秀青年的代表,张志根本想不到自己那么优秀的条件会在相亲市场上败北,也察觉不到王漫妮的真实情绪。

他们另一次约会,是看电影,也是这次暴露了二人的三观差异。

张志开车带王漫妮到了影院门口,没有直接买票进场,而是打了一通电话,紧接着有人送票给他。

看电影的过程,张志和在场观众都在哈哈大笑,唯独王漫妮,既看不进去电影,也不理解张志的做法,更get不到这个男人的笑点。

欢快的电影院里,王漫妮的失落如此格格不入。

回去的路上,王漫妮忍不住吐槽式发问,只是几十块钱的电影票而已,为什么不直接买,而是要大费周章地用人情去换,不麻烦吗?

张志的角度回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来看电影,给他捧场。明天他就可以去我妈妈的饭馆搓一顿。双方不仅在金钱上互相没有损失,而且加深了感情。不仅不麻烦,而且挺好的。”

这就是大城市和小地方的行事差异。

在大城市习惯了独来独往独立自主的王漫妮,因为用不到人情,所以在她的世界里,人情是麻烦的,是隐藏式的高代价,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就不用人情。

在家乡生长生活的张志,方方面面都在与人打交道,也就在你来我往中不自觉养成了人情文化能力,且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可以看出,张志是个挺坦荡的人,没有因为是在相亲而掩饰真实的自我。

换个爱面子的人,可能电影票还是通过人情的渠道获得,只是会隐晦些,比如提前换到手,不让王漫妮知道。

王漫妮周围的人,都对张志特别满意,一致认为,以小张主任的条件,这绝对是王漫妮的良配。

张志对王漫妮也比较上心,知道王漫妮没有工作,没等王漫妮及其家人开口,便妥善地为她安排了一份体制内的清闲文职。

张志这个行为在小镇视角看来,真的好感拉满!

王漫妮在得知有这份工作的时候,有些意外,认为张志越界了,怎么不问问自己的意见提前商量一下,转而没多久却也欣然接受了。

张志为王漫妮忙前忙后打点安排,他是把王漫妮作为结婚对象对待的。

在王漫妮的爷爷出事的时候,也是张志出面帮忙。

面对王漫妮的家人,张志礼貌地说,不用叫自己“小张主任”,叫“小志”就可以,更亲切。

在所有人看来,张志都是无可挑剔的。

这个阶段的王漫妮,一直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里。

体制内的工作,清闲加人情世故,让她不适应。

面对同事羡慕的议论,她无法坦然接受。

家人亲戚的催婚,她心底抗拒。

小张主任张罗的双方家长见面,她认为操之过急。

大城市切换到小镇模式的水土不服,都被王漫妮隐隐地归结于张志。

她不承认和小张主任是男女朋友关系,但对方的好,她却照单全收了。

在王漫妮回到家乡的这段时间,她面对张志是逃避加抗拒的,整个小镇只有剪头大爷是她的知己。

她会在夜里走进理发店,放下疲惫并敞开心扉说着内心的矛盾和对前路的彷徨。

剪头大爷于伯伯对她说,“人回来了,心也要跟着回来!”

小镇上,只有这个旁观者看清了王漫妮。

王漫妮回到家乡,并不是解甲归田想要开始安稳生活,只是暂时受伤挫败,逃避现实而已。

在和顾佳、钟晓芹去了茶山以后,面对大城市两姐妹勇敢追梦的状态,那个不甘心的王漫妮死而复生,她不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但可以肯定哪些是不想要的。

王漫妮递交了辞职信,面对面和张志说再见,二人的生活追求再次南辕北撤。

张志说,“一个人,他有权利选择平凡又幸福地活着”。

王漫妮回,“那我也有权不选吧!”

王漫妮回了上海,这段相亲经历对她来说无足轻重,但对于张志来说收场就不那么容易了。

王漫妮是张志对外公开的结婚对象,家长、同事、邻里,众所周知。

一段戛然而止的故事,多的是议论和吐槽。

张志是不完美,直截了当、结婚目的性强,也有些自以为是,但面对王漫妮,他拿出了极大的诚意和包容。

相亲市场上比起自由恋爱最大的特点是,条件坦诚布公。

如张志所说,车子、房子、工作,都是现成的。

然而,这段失败的相亲经历,只印证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试图感动一个没玩够的人!

三十而已王漫妮相亲(再看三十而已王漫妮)(2)

王漫妮30 ,但其本质并不成熟。

她月入一万五,却住着每月七千房租的房子。

她自己赚钱怎么花都有理是没错,但作为要与之匹配的人来说,要客观考量她的收入与支出。

王漫妮漂泊多年,却没形成任何资本积累。

如果说她喜欢上海的独立,有闯劲儿,那她应该清醒自己的目标,无论工作大小,打工赚钱要落实在攒钱上,一步步靠近在上海扎根的目标。

可现实里的她并非如此。

实际上的王漫妮,收入多少消费就多少,她的钱用于享受和包装自我,潜意识的目的也很简单——通过自我的精致,以爱情为手段、以婚姻为跳板,实现阶层跨越。

咖啡店老板暖男姜辰她看不上,小镇有为青年小张主任她看不上,独独渣男梁正贤她着了道。

背后,不就是对金钱的渴望吗?

《三十而已》的结尾,强化了王漫妮的独立女性人设,给她安排了出国留学的噱头。

客观来说,挺可笑的。

王漫妮30 却还没正视自我能力边界。

出国留学首先是件烧钱的事,其次王漫妮的年龄以及她的修学方向,都是门槛儿。

出国留学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镀金,而并非能力的实质蜕变。

对于追逐梦想来说,是一句“三十而已”。

对于生活而言,却是“已而三十”。

现实不会对谁的赤子之心网开一面,衣食住行所需的真金白银都是俗世生活价值创造换来的。

普通人能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认识自己的普通,接受自己的普通,踏踏实实地生活。

再过几年的王漫妮,当她的年轻貌美优势不再,她还能有其它核心能力作为竞争资本吗?

极大可能,她确实再遇不到像小张主任那样的人了。

三十而已王漫妮相亲(再看三十而已王漫妮)(3)

小镇青年,切忌不要轻信大城市的“三无”小资女。

如果她漂泊多年还无房、无车、无存款,说明这样的人眼高于顶、欲望大,能力和野心是明显不匹配的。

“小资”的属性要求,是格调、品质、浪漫、情怀、仪式感,并不是普通小镇青年维系得了的。

当一个人把自身所得全部用于包装自己,往往不是享受当下,而是想以诱人猎物的身份去捕猎。

一个收不住心的人,你在后花园为其提供一片草坪也是远远不够的,对方要的,是可以供其自由驰骋的草原!

——枕藏*本文由枕藏原创。更多影视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