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1)

沁水县对于我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区域,虽然我到过它的一些地方,但仅仅是盲人摸象,触摸了一下它的脚趾头。

从地图上看,沁水面积很大,2655余平方千米的版图,虽然无法与西北的一些县域比,但在晋东南是之最。其形状是东西狭长,最长处有150公里,按过去步行的速度,走一下沁水得三天。抗战时期,沁水实际上是两个县,东部是士敏县,西部是沁南县。其地势东南低、西北高,由东南——东北——西南呈扇形展开后逐步增高。山地是其基本特征。但山体陡峭无法与陵川、壶关相比,多为中、低山和丘陵区,河谷、平川区很少。你沿曲高路走一下,就会有此感受。

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2)

关于其版图,历史上有很大出入,但沁河将其凝固起来。比如在1971年,沁水县只有1800余平方千米,有4个乡划给了高平,2个乡划给了长子,面积达801平方千米,人口4.5万余,但这些乡喊着哭着要回归沁水,不愿当门外汉。他们说历史上这里就属于沁水,所在地山水都是往沁河流,在地理、生产生活方式、口音习俗方面与沁水均属一脉。平良德当县长后,经过实地暗访,发现确实如此,就向省里呼吁,省里终于在1978年4月又把这几年来乡划归了沁水。

沁水县如何来的呢?看到沁河从其中部由南向北流过,心里就明白几分。与沁河有关的还有沁源沁县沁阳等等。听说沁水县还曾经流动过,地名学者马向东先生披露,早在汉代至北齐,沁水县在河南济源市境内,隋代以后,沁水县才出现在山西,旧沁水县改为轵县。呵呵,真是名相如,实不相如!沁水这种狭长的版图是如何形成的?不得而知!

沁水最早并不叫沁水,而有个演变过程。开始有些名字,都不正经,第一个象样的名字“端氏”,出现在春秋末期。其旧址在今沁水县西城村,地处县河入沁河处。端氏这个名字很有历史内涵,让人想到晋国的晋君,这个典故不能不提。

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3)

提起来又总是伤心。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隔后,一段时期虽实亡但名存。公元前359年,这三个新君主还给晋君点面子,把他安置到魏韩交界处的端氏(属韩)居住。如何选择这里,不得而知。只知道公元前349年,赵公子绁夺占端氏后,又把晋君迁移到了北边盆地的屯留。晋君被人摆弄几年后,经过一番漂泊后竟然第二次回到端氏,直到“国灭绝祀”。可见这里是晋君伤心之地,又是其庇护之所。这段历史《水经注》有记载。考古也有实物支撑。1983年,在河头村断崖上,发现了200多米长的汉墓群,至今陶片和瓦砾仍随处可见。马向东先生有句评价,很精彩,“端氏”已成为一个时代终结的象征。假如有晋君后人存在,请一定到端氏来凭掉。

此地挨近晋南的偏僻位置,使它成为一个衔接和转换的角色。其“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从行政区划的历史看,也能看出其流动性。汉代在此设立的端氏县,不属于上党郡,而属于河东郡。三国魏正始八年,端氏又属于平阳郡。而在山西解放初期又属于翼城专区,1950年1月才加盟晋东南这个大家庭。但沁水人总是有河东情结,县立蒲剧团的存在就是一个说明。

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4)

沁水跨在太岳山与中条山脊,80%以上是高山深沟,10条狭长的河道穿行于群山之中,河谷、山壑、丘陵、峰岭,是其常貌,最要害的关口有东坞岭、老马岭、界牌岭,这正是我所探索的典型的山地之国。这种生态所形成的文化特征主要是封闭、保守、原始、神秘。它在晋东南的历史记忆里若隐若现,与晋东南主流区域若即若离,分分合合。

在过去说法里,沁水是呕气,言外之意,除了爱告状,就什么也不会。还知晓这里是省级贫困县,过去地区派谁来任职,都不愿去,感觉与流放差不多,究其因,除了穷,就是交通不便。那么,其本相是何样子呢?

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5)

在地区老人里,沁水给人印象并不赖。一是地理环境、气候物种丰富多彩,花样特别多,晋东南有的这里全有。土壤种类很多,有适合于庄稼的淋溶褐土,有适合于果树的山地褐土,有适合于森林的山地棕壤,有适合于牧场的草甸土。如此丰富的土壤加上适宜的气候,700毫米的降水,沁水物产也异常丰富。物产中除了一般的,特殊的有棉花、花生、芝麻、黄梨、红果、核桃、莜麦、甜菜,喜热的、耐寒的作物都有,还有蚕茧、蜂蜜,本地80%农民有养蚕经验。这些东西在长治并不多见。

农业因而不差,18万农民拥有50万亩耕地,在大灾年没有讨吃的;耕地缺点是条田多,单块面积不大。与之相比,长治市的屯留、长子虽然是农业大县,但种类很单一,主要种玉米、小米。据原晋东南地区老报人吴向周回忆,1970年他发现沁河两岸种花生,东大村还有一“种花生”碑,是清咸丰年间,本地知县为一个叫赵家长的商人立的,原因是此人曾在河南做生意,后把花生带回了沁水,并试种成功,这大概就是花生的来由。城镇里端氏很有特色,与县城几乎可以并驾齐驱,县城有的这里也有。其剿丝加工很有名,丝绸产品长期涉外。

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6)

本县森林、牧坡草地广大,森林覆盖率38%以上,植物种类在山西范围内算很丰富,仅树就有阔叶、落叶、针叶林和常规乔木,亚热带植物也有,灌木就极普通;药类植物也很丰富,属于省级药材生产大县;有与新西兰合作的北方示范牧场,在王必乡杨家河村的丘陵上,一整片竟然有3万亩,羊群里安哥拉、考力代是两个著名品种。

然而,尽管这里的一切丰富多彩,但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属于经济欠发达县,农业可以让这里人吃饱,但无法让这块土地富足起来。而有数的一点工业是“老马拉大车”,难以承受沁水之重。当我无数次回望,看到的是一片被山地重重包裹的世界!呵,他们何时能走出困境呢?

种种迹象表明,进入21世纪后,这里的经济发展正在从缓慢进入快速。根据官方数据分析,从2000年到2005年,财政总收入由7225万元升到5.2亿,增幅在晋东南位居第一。也进入全国基本竞争力提升百快县。人均财政收入在晋城市排第1位、山西第39位。从记者目击的县城变化里,也能看到沁水经济的好转。于是过去晋城经济“晋高阳陵沁”的排法改成了“晋高阳沁陵”,沁水超越了陵川,靠前了一位。其发迹的奥秘何在呢?

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7)

很明显,沁水像山西人、晋东南人一样,靠挖煤发的家。这里的煤藏之丰富,令人吃惊,上面有多大版图,下面几乎就有多大煤层。煤藏量在全国县域居首。覆盖半个山西的沁水煤田因之而来,据说为中国第一大煤田。沁水人的一个自豪说法是,“中国的煤在山西,山西的煤在沁水”。沁水的煤多,煤质也好,“兰花炭”为煤中精品。这里的煤层气之多也让人惊叹,占全国17%呵!晋城矿务局正在着手开发。沁水早已形成了一系列煤炭工业。但由于外部市场条件不好,挖煤并不挣多少钱。这就需要有一个外部条件之改变。在21世纪初,随着大市场煤价的急剧上涨,机遇开始降临山西。沁水人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吗?

官方应对方法是把几大支柱企业永红煤矿、永安煤矿、侯村煤矿、沁水煤炭集运站(俗称“三矿一站”)捆绑在一起,与北京和平、润新等4家公司联合组建了沁水首家股份有限公司。据观察员说,这个动作影响很大,“对于封闭落后的沁水来说,不亚于一次大地震”。尽管争议很大,但效益明显。利税由2000年的5500万元,激增到6年后的5亿元,提供税收占到沁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可以说,一个企业就改变了一个县的现状,对于官方领导,算是一个大手笔。

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8)

接着,沁水又改革了地面企业。又吸收外来投资和理念。典型案例有,阳城人赵轩龙投资近千万兴办了群英铸造有限公司,生产汽车缸套;西安台属姚长虹投资建起沁丰草业公司,加工生产苜蓿草;泽州商人崔裕丰来沁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煤炭集运站,解决了沁水城西煤炭的铁路外运问题,等等。5年间,落户沁水、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就有30余户。这些现象说明,沁水正在受到外来商人的亲莱。

改制给人以启示:本土东西与外来的结合,里勾外连,阴阳碰撞,就会出彩。而前提首先是思想更新;而后敞开山门,打破山地文化束缚,事情就好办。离开这两点,一个山区穷县仅靠自力更生,不可能创造奇迹。该县第一法人、县委书记申会也有同感,他说:“沁水必须始终以全新的开放姿态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从本地与外地、本地与全局的联系中寻求发展的机遇,从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合作的支点,既要拿出发展的勇气,更要拿出发展的胸襟”语言说得相当漂亮,下面就看如何贯彻了。

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9)

如今的沁水经济呈现活跃之势,这些年,县GDP增长10%以上,2007年财政收入也增长41.14%。农民收入增幅几乎与城镇居民拉平,人均达到2333元。坊间炒作的“晋城经济东移”就是往这里移。据说全县民营企业就有5032家。这些企业除了资源型产业外,更多的投向农业和旅游业,这是本地经济的新气象。农业主要在畜牧、蔬菜、蚕桑、林果上,正好也反映出沁水自然条件的优越和齐全——如果没有广大的牧场、耕地、山岭,你发展个什么?!那1355户养羊大户、86户种草大户饲养的25万只羊,它们吃什么?!最精彩的还是沁河两岸,这里1500栋蔬菜大棚蔓延百里,颇成气候;还有8个乡镇蚕桑基地,年产达100万公斤蚕茧,这种规模在山西大概仅次于阳城。因为有农牧业支撑,这里农民不乏享受稳定的物质生活,加上工业、旅游业的兴起,沁水人的未来比较乐观,用一个经济名词表达,“颇具可持续发展潜力”。

总的讲,这几年,沁水经济发展迅速,其着力点还是在煤炭,全县财政收入的70%来自这个产业,而煤层气的开发正在成为气候。以此为带动,沁水方方面面得到拉伸。没有这点,其他很难发展。你了解一下长治沁县的尴尬,你就会有这种感觉。

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10)

沁水这个山地笼罩的地方,虽然土气闭塞,但仍然算得上灵秀。究竟何因?其中密码值得探索。首先是文化遗存突出。例如,八里遗址、东峪北齐石刻造像,最出名的是下川遗址,代表了旧石器晚期文化的最高成就,文化遗存证实,早在近2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并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这是已知最早的晋东南人之一;这里古今人物出了不少,有窦勋、李翰、陈策、常伦、韩范、刘东星、张五典、张铨、孙居湘等先贤,沁水首推的人物是五代十国时著名画家荆浩;我所见过的,由革命者变成著名史家的江地先生,最著名的当属山药蛋始祖、人民作家赵树理,他代表晋东南本土文化与解放区文化的最高峰,受到北方农民与中共的联合支持,其影响在现代北方民间无人比及,且在山西、晋东南受到第二次推崇。我虽无缘见到这位祖父辈文曲星,但与其外甥赵小阳交往过厚。沁水的民歌小调,很丰富,典型的山地文化特征。晋城戏剧家苟有富先生提起来赞不绝口,只是我无缘领教。

还有些民居很经典,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近些年才露出端倪。并与晋商城宅形成两大民居群落。如柳氏民居,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处土沃乡西文兴村,省保单位。一进十三院,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其主要为明清建筑,也有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壁画、金匾石雕等等,因是唐代文豪柳宗元后裔所建而多了几分文气。

我不明白柳氏居住西侧之河东永济解州镇,为何在明末要搬迁至这深山之中,其原因何在?

莫非也是像晋君那样被流放或者主动要求避难?很值得探索一番。有当地人分析认为,还是与这位柳氏名人柳宗元有关。说他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其亲属为逃避“诛九族”之害,便分散躲避,柳氏民居为其中一大支系。唐末,其始祖自河东迁徙于此地,经历代经营,迄于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其声名显赫。若从柳氏家谱记载看,“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居官累累。以阶级斗争理论分析,这柳氏是超级大地主、超级大商人,兼世代官僚家庭,属于专政对象。当然,地方对其现在的认识已经发生改变,由臭不可闻到光辉灿烂,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还有明末建筑湘峪古堡,为明代重臣孙居相故里。我在2007年秋去看了,整座建筑依山而建,笼罩于历史的古朴之中,下面是护城河和峪口,很有规模和气势,基本保持完整。我的感觉,无论是建筑风格、人文底蕴和规模,都可与时下走红的皇城相府相媲美。从目测看,村里正在投资修复,旅游开发的迹象很明显。还有“坪上古城”、“郭壁古城”,寺庙群、文化遗址群,用本地人的介绍,“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辉,构成颇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走廊”。还有赵树理的故居,在嘉丰镇尉迟村。从豪华和品位上,此居与上述故居无法比拟,但因为赵之名气而多了几分魅力,内存有赵树理藏书、皮箱和生活用品等遗物。由此可以看到沁水人的几分骄傲——我们这里仍然在出大文化人。

最有魅力的山地是历山,完全可以作为沁水的风景窗口,本地的一种广告词是,“北五台、南历山”。这个地方一是生态好,风景区植被覆盖率有94%,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也在这里,有“华北动植物宝库”之说;二是地形多样,以喀斯特岩溶、峰林、峡谷地貌和飞瀑冰帘闻名,有上万亩高山草甸,还有一组庞大的岩溶洞群,30余个里白云洞为最大,原山西政治强人胡富国还题有洞名。对于旅客、摄影者很有吸引力;三是其高峰舜王坪海拔有2322米,山西南部为最高点。由于历山处在运城、临汾、晋城交界处,三市各占一部,并非谁家独有,某些地方就存有争议,似乎主峰在沁水。上世纪九十年代晋城市委书记田霍卿曾在上面立碑题词,后来被运城人砸坏了,对方还留了一句侮辱言:“何方狗官在此撒野!”呵呵,情况真是没法说!

因为山水与人文资源的丰厚,沁水利用其处在周边四个中等城市(晋城、长治、临汾、运城)旅游圈交汇中心的位置,正规划、营造几十处旅游风景区。

沁水古今人才除了上述外,高官、将军、革命者不在少数.这里我特意提及几位,如民国巨要贾景德(1987—1960),他为官三十年,以任山西督军署秘书长为最久,后又走出山西任国民政府高官,如行政院副院长;逃台后曾任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他在政、商、文界均有突出表现,1936年为晋东南做的一件事是修通曲高公路。还有一个张正书,提及他是因为他在1980年代后期曾任长治市委书记,属于晋东南元老。

而沁水人是一个有趣的群落,就我所接触的土著,他们留给我的印象是脾气温和,男人柔软朴实一些,女人则多情活泼,适合于演绎爱情故事,其中不乏田野美女——在晋城,阳城、沁水的女子有漂亮的口碑——也不乏才女。有人说把沁水女子与近处的长治男子、远处的大同男人配对,遗传上会出彩。我没有作过深入调研,权作笑谈。

沁水人也有暴烈野蛮的一面,特举一例,沁水1967年的县委书记叫王太歧,长治黎城人,文革来临,遭到军管控制的造反派严重迫害——这不仅是政治上的,还有肉体上的刑逼,譬如各种打骂,骑在脖子上侮辱,往身体上扎三刀,被逼无法忍受之后,这位42岁的革命者挺不住,在看守所选择了上吊自杀。王太歧案与长治文革时代的“三王”自杀案,在晋东南轰动一时。这里面有极左的酷烈,有没有沁水人的疯狂呢?

最后,我们回到沁水县城。从地图上研究,沁水县城处在梅河、杏河两条河流中间,张启才先生形容它是“夹在裤裆疙衩里”。据他回忆,在1970年代,城区为一弹丸之地,就四条街,街道用石砌,从十字口东西南北走一下,用不了几步——居然不如长治盆地的一个中等规模的镇?!

我还听平良德先生谈及沁水,他在1977—1983年为该县县长,他曾用激动的心情描述1982年的八二特大洪水,那几天,雨下得如倾盆,在连降暴雨之下,梅、杏两河突然暴涨,洪水越过脆弱的河堤,分两股涌向城内,顷刻全城进水,十字街水高1.8米。水大的300年不遇!洪水汹涌着冲毁县城,淹没了30人,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地委、省委及驻军派人急行军来寻找这个地方——这种感觉与汶川地震的情况差不多。水声雨声风声雷声交响混杂,两人面对面喊话听不清……

我多次踏上沁土,但只有一次坐车从县城穿过,想起来竟是那样惊讶——那是2008年春的一个黄昏,我发现县城虽然不大,但各种广告色彩、建筑把街市装点得很亮丽很温馨,街上行人繁多,很休闲,尤其滨河长街很长很长,不下10里,我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尽情地打量着这座漂亮小城,真的为之而陶醉,而神往,我现在告诉大家,沁水是我目击到的最心动的城市之一。

这也再次证实了一种说法:那里正在好起来。我略感欣慰,在此真诚祝愿沁水父老们,祈望愿你们的光景愈来愈好!愿上帝保佑这块土地和土地的主人平安!

沁水县城区风景(沁水县晋东南有的)(11)

来源:山西密码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