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2021年已成过去,回顾这一年也算是经历了很多事,欢乐,得失,牵挂,不舍等各种情绪,有些事也不足为外人道,好像可以正大光明拿出来盘点的,读书倒是为数不多的几项。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有时读书不是为了长知识,只是为了有趣,就是想看书,满足好奇心而已。读书是最方便也是最好的娱乐,大俗大雅,不要管别人的评价,随自己的心意来吧。很多时候,读过书的具体内容会随着岁月流逝慢慢淡忘,但那些忘了后留下来的东西会一直潜藏在一个人的心中,滋润着你的成长,并外化于言淡举止和气质上。

21年读书盘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说一说,看过的书中印象比较深刻,个人觉得值得一看,值得推荐的;第二部分就是简单罗列一下21年所看过的书,包括一些没有看完,但浏览过的书,从实体书到电子书,也算给自己老了以后,留下个人生记录吧。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1)

(伊犁书店中读书的维族姑娘)

第一部分:2021年看过的书中,感觉最值得看的10本

1、《百年孤独》,推荐这本公认的名著,倒不是为了显得阅读格调高大上。这本书上中学时就买过一本,那时的纸张都很薄脆,翻了几次都没看得下去,至今还放在老家的书橱里,也许是人生阅历和体验没到吧。21年春节期间因为疫情隔离,一片冰天雪地,窝在宿舍里面,室外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大雪过后放晴,窗外的雪山在阳光照耀下刺眼炫目,翻着这本从同学那里借过来的《百年孤独》,在这孤独的环境中,耐心看过了前10页以后,人的思绪就沉浸在瑰丽的文字和神奇的故事中,一口气看完。

这本书吸引我的有两点,一在情节上。虽然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开创了一个文学流派,但其实有点魔幻的场景大多是一些家庭生活的细节,情节基调却是现实的,里面反映了很多拉丁美洲的政治冲突,比如革命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冲突,资本家和工会的冲突等等,在大的情节背景上,曲折宏大而不乏现实性;再到小的个人情感等细节上,书里的情爱关系也够曲折离奇,或者说吸引眼球的。二是在文字上。即使经过翻译,这本书在文字上也表现得优美瑰丽,写景、写人、写心理活动的文笔都很细腻多彩。感谢这本书的翻译者范晔,据说老版本黄锦炎的翻译也不错,有机会也读一遍,对比一下。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2)

2、《尘埃落定》,在八月看完了这本书,确实是一部值得细细咀嚼的作品。情节上从一个“傻子”的视角,反映了民国时期川边藏族土司的兴亡,从家族的两兄弟争霸到各个土司之间的纷争,乃至整个民国抗战、国共两党解放战争的大时代背景。文字优美而且富有哲理和力度,同时也并不晦涩难懂。个人比较喜欢其中关于景色的描写,简单的词语就描绘出一个细节丰富的画面。书中基本还是男人的视角,对女性的塑造感觉有点薄弱,即使贵为女土司,也得依附男人而活,缺少一个像《白鹿原》中田小娥那样有分量和生命质感的女性人物。这本书曾经拍过电视连续剧,但基本上没什么影响,文字的魅力有时和镜头语言完全是两回事,互相并不能取代,这也是影视时代仍需要看书的一大原因吧。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3)

3、《心理学与生活》,年内终于把这本厚厚的心理学导论教材仔细看完了,英文原版肯定是深入浅出,内容得当,联系生活,而且特别具有科学准确性,在心理学方面的伪知识太多,只有教科书才是权威的。可惜的就是翻译,这本书每一章都有一个译者,除了第一章、第十四章等,很多章节只能说翻译的一般,翻译“信、达、雅”的要求顶多只达到了可信,不少句子翻译的很拗口。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4)

4、《另一半中国史》,很好的民族史入门书,作者高洪雷是一位富有才情的作家,当我后来注意到他是一位国企高官,只是业余写作时,差点惊掉下巴,确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多可能,不要限制住自己。本书全面收集整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少数民族的源流转替。对古籍中相关的史料,基本上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描述,文笔也很好,虽然有些民族看上去讲得还不完整,但并不能怪作者,因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史料也不全,现在也只能这样了。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5)

5、《大写西域》,也是高洪雷的著作,建议接着《另一半中国史》后面看。从汉到唐,神秘而多彩的西域四十八国,楼兰、车师、龟兹、于阗等等,每一座城邦有多少绚丽的传奇曾经发生过,有多少达官贵人和小民百姓在其间喜乐悲欢、爱恨情仇,又最终湮灭得无影无踪,我们现在只能从文字中去追寻。这本书对西域各国的历史描述丰富而准确,而且文字也富有激情,在新疆旅行时一直在看这本书。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6)

6、《孤独星球·新疆》,在新疆背包旅游全靠它了,翻着它,我一路在南疆飞奔,虽然内容不是十全十美,但全世界也找不到比这本更详细的了,而且有几个段落文字还不错,当作一部新疆游记看看也挺好。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7)

7、《工作禅二十四式》,柯云路多年前的著作,主要内容是关于工作中的心理调适,今年随身带着翻了好几遍,柯云路也算是个有话题性的作家,但其人生阅历的丰富却是无可置疑的,这本书对如何化解和应对工作压力有很实际的指导作用,富有洞见。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8)

8、《遥远的向日葵地》,作者笔下劳作辛苦又乐观坚韧的母亲,平淡叙述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不见刻意安排的文字,充满生活趣味的细节描述,又让人感觉平常生活的伟大。李娟的文字让我想到了汪曾祺,虽然内容风格相差很大,但表达习惯上,都多用短句,夹用口语体,仿佛感觉作者正在面对你侃侃而谈。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9)

9、《中国鸟类观察手册》,终于等到这本书了,以前中国观鸟都用的是老外马敬能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已经出版20多年了,急需更新,有不少图片也绘得一般,图片和文字说明分开排列的方式,更是使用十分不便。现在十几位绘者一起画出了这本中国最新最全的鸟类手册,书中的手绘鸟类画作都很精彩,有不少单拿出来放大也是一个精彩的艺术作品,即使不到野外观鸟,闲暇时翻翻,看看里面千姿百态,美丽非凡的中国鸟类,也能让人深刻领会到自然的魅力。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10)

10、《博物》杂志,万物皆可爱,我们博览群书,更要博览万物,可惜童年时还没有这本杂志。无论从选题还是文字、配图、科学性来讲,这本杂志都是国内最优秀的,文字表达上感觉要超过《中国国家地理》,与其看有些翻译的半通不通的国外博物学著作,还不如看《博物》杂志了。

一个人读书必读的100句话(有趣可抵岁月无情)(11)

第二部分:2021年读书罗列

(大体以阅读时间为序,有的只是浏览,数一数有75本,2021年方方面面看书还真不少)

  1. 《世界五大宗教全史》,从苏州诚品书店买的台版书,翻译自日本著作。文字比较活泼,对各个宗教入门了解还是不错的。
  2. 《观云者手册》,专门为了疫情隔离准备的,看不到别的,至少可以在窗户看到云吧。读了一遍,又复习了一遍。书的形式挺好,分类很清楚,但翻译得还比较生硬。
  3. 《引爆写作力》,认真读了一遍,关于新媒体写作的,比较实用,至少比较有煽动性。
  4. 《中国樱花图鉴》,南林大王教授出的,国内最早关于樱花的专业图鉴,经常翻翻,好不容易才得到。
  5. 《日本樱花手册》,从海外代购的日语书,关于日本樱花分类的小手册,薄薄的一本,但常见的品种都有了。
  6. 《别笑,我是日语学习书》,惭愧,今年只学了一个开头。
  7. 《英语实用语法》,随身带着,时常作为工具书查一查。
  8. 《人间词话》,经典名著,薄薄的一本,适合在飞机上看。
  9. 《红楼梦》,随身带了上册,有心情的话,随便翻到哪一页都可以开始看。
  10. 《好好说话》,原来觉得是本好书,可看着看着,觉得不胜烦躁,我缺的是口才吗?我缺的是演技。
  11. 《克苏鲁神话》,感觉任何恐怖的故事经过平庸的翻译以后,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到是设定很有开创的意义 。
  12. 《放大你的小才华》,这个书名很有启发,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操作技能,也是普通人一项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了,现代人不但要善于学习和输入知识,也要善于表达,输出自己。
  13.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植物手册》,买前很期待的一本书,毕竟是林业大学出的嘛,拿到以后,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地图,有特别详细的校园分布地图,但是植物的介绍都很简单。
  14. 《中国梅文化经典读本》,梅文化没文化,这个书名念起来总是觉得有点歧义,主要是收集了关于梅花的古诗文资料。每年春天,梅花山上的梅花开了,都要一看再看,那满山扑鼻而来却又清幽淡雅的梅香总让人流连忘返。
  15. 《中国北方常见树木快速识别》,好书啊,认准张志翔编辑,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图片丰富,而且不是简单照抄的植物志,有自己对相似树种的分析和对比。
  16. 《园林树木识别与实习教程北方本》,这本书和上面这一本相比,简直可以说是反面教材,解读内容基本上是照搬植物志的,图片又小又糊,这样的拼凑型出书真的太容易。
  17. 《中国古树》,中央电视台《中国古树》栏目的文字稿,了解全国的那些参天大树吧。
  18. 《岑参诗笺注》,唐代诗人中,除了李白出生在碎叶以外,可能走得最远的就是岑参了,他的边塞诗大气磅礴,充满了西域的风格,在新疆旅行必读。
  19. 《小习惯》,以前美国人写了一本《微习惯》,日本人又写了这一本《小习惯》,其实就和“断舍离”一样,理念大家都能想得到,但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提高。
  20. 《北方有棵树》,年底好几个读书推荐榜的推荐书之一,买了以后读了还没读完,但目前读过的几节,感觉比较琐碎,不如期望中那么好。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是有不同的性格,有外向,有内向,有自己不同的喜好,主动或被动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每个人最适合的职业其实大不一样,搞科研的去经商,商业天才去实验室,这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巨大的浪费,有时选择大于努力,在少年时期就搞清这一点,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善长非常重要,幸好现在社会也慢慢重视职业倾向测试和规划了,感觉在大学学这门课已经迟了,中学文理分班前就要开这一门课。对于成年人来讲,对性格特点分析和职业分析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也同样是大有裨益。
  22. 《中国古典园林史》,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必备书,厚厚的一大本,优点是资料特别丰富,看了其中关于南京的内容。
  23. 《科幻世界2020年合辑本》,从小读到大的杂志,天马行空的幻想,常常让我着迷,而且中国的科幻和欧美的科幻相比,更加偏向于硬科幻,充满了昂扬向上,让人奋发的旋律。
  24. 《世界名诗鉴赏大辞典》,经典的外国诗歌选注本,厚厚的一大本,纸张很薄,但内容和讲解确实很好,值得一看,每天翻上一页读上一首诗,也是人生的放松吧。
  25. 《岩石与地貌》,薄薄的一本,但内容还比较全面。尤其是关于地貌的讲解和介绍,以后出去旅游又多了一个观察风景的新角度。
  26. 《云的真相》,日本人写的关于云的著作,图片很好,可惜纸张和印刷比较差。日本的博物学著作一向都不错,风格也轻松易懂。
  27. 《昆虫家谱:世界昆虫410科野外鉴别指南》,现在喜欢观鸟的大爷不少,但喜欢看昆虫的人不多,昆虫至少比鸟类好观察多了,在身边随时能碰到。参加的博物类微信群中,就以昆虫群最热闹一些,狂热昆虫爱好者的热情,让我由衷佩服,有自己真正兴趣爱好的人是幸福的。
  28. 《我在书店等你》,人生理想之一还是有个“开书店”,退休以后开个书店,在自己老死前,把自己的书半卖半送都分光吧。
  29.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新疆》,很好的一本地图集,详细丰富,虽然现在手机上也有电子地图,但要了解全貌,有个全面的印象,还是看纸质印刷的地图更好。
  30. 《樱花应用指南》,新出的关于樱花品种和栽培书籍,有很多细节感觉还要推敲,例如对台湾“红粉佳人”樱花来源的分析。
  31. 《中国最美古典诗词(边塞卷)》,内容还是不错,关于边塞的诗都有了,但是排版上,字太小了,字体颜色都混淆在一起,编辑简直是瞎子。
  32. 《万物简史》,和比尔·布莱森的畅销书《万物简史》同名,但不是同一本书,搭车制作,鄙视这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但内容出乎意料的精彩,更加偏重于生物进化的介绍,翻译的也很好,不知道原著是国外的哪一本,怀疑是从台湾翻版过来的。
  33.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很薄的白皮书,了解新疆历史的权威书籍。
  34. 《许三观卖血记(新版)》,在中国的作家中,余华确实符合评论意义上的典型作家,就是既追求讲故事的精彩,又追求文学形式的探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讲究专业,不是一般的网文作者所能达到的。这两年疫情时代,看了他的主要作品,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最喜欢的还是这一本《许三观卖血记》,今年又重看了一遍,这也许是在他的作品中,难得的充满温情和希望的故事吧。余华的文字也只有真正的中国人能够体会,看老外的评论总是隔靴搔痒,甚至含沙射影,只能说买椟还珠了。《许三观卖血记》最打动了我的一点,是故事中人物的平凡善良、算计和生活的琐碎和闪光。每次卖血换钱都是许三观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一开始都有不得不去的理由,后面慢慢变成了锦上添花,直至儿子一乐重病,把许三多的人生之路逼到了绝点,到上海的卖血之路特别艰辛,以致我第一遍看时,总担心要按余华一贯的风格,要把许三多写死在在一个冬日的暖阳下,比如说暖阳静静的照着卖血后的许三观,他只觉得浑身发冷,坐在一个没有风的角落里,那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他觉得很暖和,真的暖和啊,然后他就死去了。还好没有,把人生的希望留给了读者。比起《兄弟》中那种类似《百年孤独》黑色传奇似的情节,《许三观卖血记》坚持从头到尾反映了生活的琐碎和现实,这也是我感觉这本书比《兄弟》艺术更优秀的地方,虽然说文以载道,但是太着重于所谓对社会意义的探索和讽刺,也让小说变得更加僵硬。
  35. 《笑翻中国简史》 ,马伯庸的文字自然是好的,流畅雅洁,但是书名叫“中国简史”有点标题党,其实和具体的历史没多大关系,主要是讲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小侧面,五德五行对应等等。
  36.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的经典版本,注释详略得当,确保你能看懂文字,但对文字背后的含义,并没有多少画蛇添足的发挥,让读者自己来体悟吧。回来之前为了调节心绪,在手机APP中听“黄明哲解读庄子”的语音,听出了点感觉,又买了这一套书,一字一句看了几篇,《庄子》其实作为文学读物来说也很不错。
  37. 《树木医生手册 》,因为工作内容和绿化也有关系,所以买了这本书,了解怎么样养护大树,上手操作性很强。
  38. 《北方彩叶木本植物应用手册》,看目录充满期待,最新的红叶品种都列在其中了,拿到以后比较失望,基本上是照搬了一些新出的厂商资料,有些照片也是又小又糊。
  39. 《枫树品种完全手册英文版》,枫树的优点就是从小就可以观叶,不用坐等几年才能开花。这本书是英文版,枫树爱好者的必备,网上代购,不知什么时候国内也能出类似的书。
  40. 《天山南北》,四月购自伊犁时光书苑,关于天山风土的散文著作,最喜欢其中关于植物的一部分。
  4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七月购自新源县新华书店,朱光潜的经典著作,不知道为什么以前一直没看过,虽然时代发生了很大变迁,但这些信中分析阐述的道理仍不过时,确实值得一看。
  42. 《东非野生动物手册》,看广告挺心动的,收到手后不能说差吧,内容还挺全面的,就是和心目中的富有趣味的描写不一样,还是一本严肃的小册子。
  43. 《合肥常见鸟类手册》,现在华东各个城市,由爱好者编辑自然观察手册已经蔚然成风,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是人的一种本能的需求。
  44. 《上海常见昆虫》,上海昆虫爱好者编撰的昆虫图鉴,昆虫常见而繁多,特别需要一个本地版的图鉴才不至于太浩繁,华东地区都可参考。
  45. 《从水中诞生的空中芭蕾-蜻蜓》,从20年夏天以后就迷上了蜻蜓,这飞舞在空中的漂亮小精灵,花“巨资”买过一套蜻蜓大图鉴,但是实在太厚了,这本书就便携多了,也是了解蜻蜓最好的科普著作。
  46.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摔伤后每天翻一点,作为消遣,总算看完了这本书,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会思考,而思考又直接和大脑相关,大脑虽然只有三磅重,但却和浩瀚的宇宙一样复杂神秘,这也是书名的由来,看目录挺吸引人的:“记忆探秘,情绪探秘,语言探秘,意识探秘”等等,作者顾凡及已经算是国内最知名的科班老教授了,不过看完还是一头雾水,不是写作问题,而是发现目前脑科学本身就处于一个起步期,相当于牛顿诞生前的物理学,更不要谈爱因斯坦了,很多基本的问题还有待于研究,不多的收获是主观的思考冥想,也就是用脑的确可以引起大脑生理上的客观变化,朋友们,多用脑多思考,确实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47. 《历史的天空》,茅盾文学奖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描写了从抗战到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进程,书名叫“历史的天空”,也就着眼于叙述宏观历史下人物的命运。
  48. 《乔家的儿女》,电视剧看了一两集,还是决定看原书吧。经常不看电视剧,已经不习惯电视剧那种慢吞吞的叙事节奏了。这本小说以南京为背景,描写的很真实,但也有一些婚恋的情节比较刻意。
  49. 《追风筝的人》,七月因为阿富汗政权的崩溃,看了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中好,作者的思路象美国人更多于象阿富汗人。
  50. 《边城》,花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虽然是写于近100年前的作品,但文字仍然鲜活而具有感染力,有一种特别静逸的美感,而且情节并没有多少悲剧性,怕看那些悲剧结尾的,使人感到郁闷的书,比如《金瓯缺》,疫情时代是读书的好时光。
  51. 《两京十五日》,马伯庸的文字自然是不错,历史细节考证也很扎实,但总体情节上感觉就是太紧凑,太碰巧了,很多起承转合都显得急促和生硬。
  52.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的书,分上下两部,个人喜欢上部更多于下一部。上部是“出”,下部是“回”,上部是解放前,当时时代变化更加无情,带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人物挣扎,下部是解放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一切变得琐碎平淡而更加扎心。文字确实很有魅力。
  53. 《南渡北归》,看了第一部,史料很丰富,但结构很庞杂,拉拉扯扯,枝枝蔓蔓很多。对这些新文学的史料或者说轶事,大部分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并不能全信。
  54. 《沉沦》,郁达夫小说集, 主人公少年在日本留学,暗恋上了房东的少女,他把自己的压抑自卑归结于中国的落后。
  55. 《五万年中国简史》,开头讲中国原始人群的部分尤其值得一看,中国通史类的著作要写出新意来不容易。
  56. 《汉武大帝》,历史小说,历史过程讲的不错,但文字还属于传统型的,不够细腻,文采还差了一点。
  57. 《白门柳》,因为南京,所以看了这部作品,看了第一部就看不下去了,不知道这部作品为什么能得茅盾文学奖,文字很一般,有很多描写都是中学生的水平,而且里面柳如是,被塑造成了一个庸俗算计的妇女,毫无轻灵之性。
  58. 《汉阙》,网络小说也是一个时代趋势,其中不乏优秀作品,据说都火到了国外,作为消遣性看看还是不错的,但现在耐看的作品是越来越少了,个人比较喜欢传统的历史、武侠和废土末世题材。《汉阙》是今年看过印象最深的网络小说,作者“七月新番”,从悬泉驿的一个小人物说起,直到西域的开拓,前面和中间都很精彩,结尾远征埃及,就有点画蛇添足了。看完幻想中的飞扬历史,再看看现实历史中解忧公主的一生,让人五味杂陈,幸好现在我们的共和国,已经比小说中做的更好了。
  59. 《秦吏》,年底看完了这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也是“七月新番”,主人公穿越到了秦朝小兵黑夫身上,这是一个在考古发掘中留下了书信的真正历史人物。这本书并不仅仅是意淫秦朝的大一统,毕竟秦始皇当初也做到了这一点,但如何建立一个更合理的制度,避免秦末的大乱,如何吸收诸子百家的特长,治理国家,作者也进行了很多思考。书比较慢热,到了主人公开始出征楚国以后情节比较精彩起来。
  60. 《大奉打更人》,作者卖报小郎君,到2021年8月29日完结,一部纯粹的意淫小说,几个高潮写得还不错,消遣性看看吧。
  61. 《长夜余火》,正在连载中,《诡秘之主》作者“爱潜水的乌贼”新作,背景宏大,是我喜欢的废土末世题材,四人小组感觉有点像西游取经的师徒四人,一路探险,拯救世界。
  62. 《后妈觉醒后》,看得很痛快的小说,作者“舒书书”,从另一个角度,从女性视角来看一些小说的情节,无疑是对女性存在很多想当然的地方,值得吐槽。
  63. 《西出玉门》,春节期间看的,作者尾鱼,这部网络小说前面比较诡异,但迷底一经揭开以后,就有点虎头蛇尾了。
  64. 《司藤》,和《西出玉门》都是尾鱼的作品,那时这部连续剧还没上映,小说还没有名气,感觉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都特别狠,除了男女主人公以外,别的配角都是写的一个比一个悲惨。
  65. 《我们生活在南京》,正在连载中的科幻小说,作者天瑞说符,以南京为背景,更要值得一看,文字也很精彩,很有生活感。
  66. 《夜的命名术》, 《第一序列》作者“会说话的肘子”的新作,感觉不如上一部。设定里外两个世界穿越,穿到里世界同名同姓同样相貌的人身上,就等于杀死了对方,细思极恐。
  67. 《异域神州道》,断断续续连载了好几年,到21年10月22日终于完结,作者“知秋”,一部很优秀的作品,后来结局有点突兀,但是这么一部好作品竟然没有什么热度,老天不公啊。
  68. 《晚明》,作者“柯山梦”,双主角穿越到明朝,在山东建立基地,消灭清朝,取代明朝,文风还比较扎实。
  69. 《妖魔哪里走》,作者“全金属弹壳”,2021年4月10日完本,小说写的很幽默,有些小故事很有点推理小说的风范,但结尾很生硬,有点烂尾。
  70. 《将进酒》,作者忘了,架空古代,偏耽美,文笔还行,情节不是我的菜,看不下去。
  71. 《我的末世基地车》,作者忘了,开头还行,这些作者可能在开头时有之前长期的储备,写的还不错,但写着写着,每天更新就成为对才气巨大的压榨,就开始胡编乱造了。
  72. 《蹉跎》,作者忘了,据说在末世文中还算不错,一个冰冻存活到末世的普通人,和一团变异细胞及猫女闯荡废土的故事,但看到后面感觉越来越平淡。
  73. 《赝太子》,作者“荆柯守”,仍在连载的作品,文字很老道,情节也很合理,强烈推荐。
  74. 《烂柯奇缘》,作者“真费事”,一部仙侠小说,文字还不错,值得一看,但是没有女主角。
  75. 《太平客栈》,作者“莫问江湖”,一部不错的偏向于玄幻的武侠小说,有传统武侠小说文字的厚重感,现在难得见到了。

2022年读书计划:

2022年的读书计划就是没有计划,一切都以趣味为先吧,读自己真正想读的书,不要强迫自己。另外切记,少买书,多到图书馆借吧,离家这么近,家中实在是放不下了,一年十二个月,那就十二条吧:

1、古典文学方面的,《唐诗百话》读完,《庄子》上下册都读完,读这些书也算是种享受吧;

2、《心理学与生活》再读一遍,和《普通心理学》对照着看,写读书笔记;

3、《古典园林史》等通读一遍,结合南京、扬州、苏州的园林现场映证,再整理一下《金陵园墅志》的内容;

4、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多读几本,如《额尔古纳河右岸》、《芙蓉镇》、《茶人三部曲》等;

5、读余华、李娟和刘震云的新作;

6、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细读《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略读家中已有的《西方哲学史》,再加《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7、外国文学,再读一遍《百年孤独》,就读中学时买的那本老书,还有《杀死一只知更鸟》等;

8、浏览《孤独星球-印度》等有关印度的书,做一篇印度完美旅行攻略,暂时到不了现场旅行,就让我在纸上先幻想一下吧;

9、认真读完家中的英语语法书,继续学日语,这算是学习吧,也许不适合放在读书计划中了;

10、读《植物学教材(第三版)》等关于植物的书,这不算是学习,就是为了兴趣而读的;

11、开始读19年买的《汪曾祺全集》吧,争取读完3册;

12、再读一些美学和艺术方面的书吧,将家中已有的三本艺术史读完,坚持读完写一下书评,切记不要再多买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