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长期隐含逆全球化风险。纵观经济全球化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推动和制约全球化的力量相互交织博弈,逆全球化始终根植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1980年代以来,当代逆全球化思潮逐渐孕育兴起,民间运动接连爆发,影响力持续扩大并延续至今。近年来,经济逆全球化升温势头有所加剧。

逆全球化持续升温的背后,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国别间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格局总体趋于恶化,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使得原有全球化分工模式难以持续;同时,经济体内部贫富差距也在扩大,社会矛盾积聚。此外,移民冲突、民族主义、环境问题等非经济因素也在推升逆全球化情绪。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再次兴起,以英国公投退欧、特朗普贸易保护等为代表

2016年英国公投退欧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大倒退,更是全球化遭遇逆转的真实呈现。英国曾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近年来,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英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欧盟的自身制度局限、欧洲难民潮和其他政治社会问题推动退欧最终成真。英国退欧不是终点,欧洲逆全球化乱象仍在延续。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全球化推进同时,部分制约全球化的力量长期存在,全球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较为多元,以全球化1.0为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000997)后,跨国贸易路线不断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大幅提升生产水平,商品贸易得以繁荣;英国大量建立海外殖民地,大规模跨国贸易市场形成,这些都是全球化的正向推动力量。而以1929年大萧条为代表的经济危机,导致各国普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严重影响跨国贸易行为;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大量社会生产力,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制约力量。在全球化2.0和3.0的发展历程中,推动力量和制约力量的交织博弈仍在继续发生。

从个人角度看逆全球化(从大历史看逆全球化)(1)

当前正处于全球化3.0向4.0转变阶段

从个人角度看逆全球化(从大历史看逆全球化)(2)

推动和制约全球化的力量相互交织

1980年代起,当代逆全球化思潮逐渐孕育兴起

1980年代以来,当代逆全球化思潮逐渐孕育兴起、广泛传播。全球化3.0是全球化高速推进时期,伴随着全球经济繁荣发展,全球化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和消极后果也逐渐显现,质疑、批判和反抗全球化的社会思潮逐渐孕育,最终形成了与全球化相对立的当代“逆全球化”思潮。其中,比较重要的经济理论包括贸易保护论、边缘化依附论、比较优势陷阱论等,这些逆全球化理论从不同视角分析全球化的弊端,认为全球化可能带来全球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全球性金融危机等负面影响,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从个人角度看逆全球化(从大历史看逆全球化)(3)

逆全球化大规模民间运动在2000-2001年间较集中

在社会思潮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抗议全球化的民间运动接连爆发,逆全球化影响力持续扩大。逆全球化更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以集会、示威、游行为代表的民间运动,19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召开重要国际会议(例如IMF与世界银行年会、世贸组织谈判、G8峰会等)期间,民间频繁爆发游行抗议活动。大规模抗议IMF和世界银行会议的民间运动数量在2000-2001年间达到顶峰,或是由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下滑、失业率大幅提升,大量美国民众因失业和经济衰退而感到不满。类似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反对裁员、反对减薪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民间运动,重新掀起了逆全球化运动的高潮。

从个人角度看逆全球化(从大历史看逆全球化)(4)

2000-2001年间也是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失业率提升时期

逆全球化的兴起,由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共同驱动

逆全球化兴起的背后,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使得原有的全球化分工模式难以持续。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对有效配置,带来“全球化红利”,但这种红利并没有“公平”地分配到各个国家和各个产业。全球化进程中,国别间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格局总体趋于恶化;特别是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框架下,人均GDP差距进一步扩大,部分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经济增长低迷、生产效率低下、产业培育不足、贫富差距扩大、环境资源透支等问题,使得原有的全球化分工模式难以持续。

逆全球化持续升温将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016年以来,主要经济体贸易增速均有明显修复,对全球经济复苏有一定支持作用;逆全球化升温将对贸易活动产生压制,进而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景气趋于回升,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总指数与新订单指数自50%左右,持续回升至55%左右;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也出现趋势性修复。经济体表现来看,2016年以来,日本、韩国、中国等主要生产型经济体出口增速均现修复,美国和欧盟进出口同比增速也实现趋势性改善,贸易链条修复对全球经济复苏有一定支持作用。逆全球化升温将对贸易活动产生压制,进而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考虑到美、欧等传统消费型经济体的贸易结构变化,经济增长对于贸易的依赖度明显提升,逆全球化升温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已不容小觑。例如,作为“传统”消费国的美国不再传统,能源进口大幅下降,并开始成为能源净输出国。2016年以来,美国石油和石油类产品出口增速由-37%大幅改善至46%,能源类商品出口占比由2010年的不足2%大幅攀升至当前的5%左右,能源类商品在商品进口中的占比由2008年的20%快速下滑至当前的5%左右,能源类商品的贸易逆差也大幅缩减。伴随能源产量大增,美国开始成为能源净输出国,经济增长对于进出口贸易的依赖度也有所提升。

总体来看,逆全球化始终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必须警惕逆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长期风险。当前,在全球化3.0向全球化4.0转变的过程中,全球化的积弊进一步显现;但从更长远的视野来看,考察全球化1.0以来的发展路径,虽然推动和制约全球化的力量一直在相互交织博弈,但全球化仍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根植于全球化进程之中,始终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以英国退欧公投、美国贸易保护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事件,对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演化,必须警惕逆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长期风险。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①从大历史观看经济,逆全球化不是新鲜事物,由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纵观经济全球化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推动和制约全球化的力量相互交织博弈,逆全球化始终根植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逆全球化持续升温的背后,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一方面,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使得原有全球化分工模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移民冲突、民族主义、环境问题等非经济因素也在推升逆全球化情绪。

②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再次兴起,英国公 投退欧、特朗普贸易保护等都是典型代表。历史上,英国曾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英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欧盟的自身制度局限、欧洲难民潮和其他政治社会问题,共同推动2016年英国退欧最终成真。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下,近期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重新启用“301”调查等贸易保护工具,新一轮逆全球化加剧演绎,可能引起全球范围内贸易摩擦升温。

③以史为鉴,逆全球化升温或将压制贸易活动、影响全球经济,风险不容小觑。1980年代,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下,美国对日本采取大规模贸易保护措施,使得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拖累经济增长。本轮全球经济复苏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贸易链条修复,考虑到美、欧经济增长对于贸易依赖度已明显提升,逆全球化升温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以英国退欧公投、美国贸易保护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事件,对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演化,必须警惕逆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长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