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自豆瓣
这套纪录片篇幅宏大,叙事完整,制作年代也比较早,旁白是劳伦斯·奥利弗男爵,是由已经解散了的泰晤士电视台于1973年制作的。目前在IMDb TOP250的电视排行榜上排名第10位,排在了《黑道家族》的前面。
资料来自IMDb
135摄影用胶片在相机中是做横向运行的。
而在电影摄影机中的35mm电影胶片则是做纵向运行的。
一段电影胶片实物,图片来自WIKI,还是70mm的大幅电影胶片。
由于35mm规格的电影胶片应用范围最广,所以才有了所谓“学院比例”的1.375:1,就是纵向运行的电影胶片,其有效画面高的16mm与宽的22mm之比。
以下图片中的红色注释性文字和数字均为老K所为。
下面是几种WIKI上列出的,常见的电影画面比例,其中第一幅的2.35:1在WIKI上标注错误,老K已经果断X之并纠正了。
WIKI上的错误,en.wikipedia/wiki/Negative_pulldown
35mm胶片的4孔画幅、3孔画幅等叫法就是根据画面高度所占据的胶片齿孔数来确定的。
上图中的才是正确的2.35:1的比例
老K知识角唠叨完,再回到纪录片《二战全史》。
所以可能是英国人对2010年第一版蓝光的“裁切不正的宽银幕版本 ”始终是心有芥蒂,所以在2016年英国又发行了第2版的新版蓝光,这回“裁切不正的宽银幕版本 ”的解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Original Aspect Ratio Version,即原始画面比例版。
英国人发行新版蓝光显然是要力图重现这套纪录片的原始画面,以弥补第一套蓝光“裁切不正的宽银幕版本 ”之缺憾,但这回号称“原始画面比例版”的新版蓝光还是没能完美。
2016年新版蓝光画面的比例是1.33:1,而真正的原始比例是1.37:1,也就是说,无论是2010年发行的1.78:1(16:9)版本,还是2016年发行的1.33:1版本,都没有完整再现这套纪录片真正原始比例的1.37:1的完整画面,简言之,这两个蓝光版本的画面与原始画面相比都是缺肉的。
2016新版蓝光的1.33:1只是做到了画面面积最接近原始1.37:1的而已,以下是两个蓝光版本画面比例等的具体比较。
■ 基本资料
资料来自blu-ray/
■ 蓝光封面,左为2010第1版,右为2016第2版。
图片来自blu-ray/
■ 画面比例
1.78:1是裁剪了原画幅上下蓝线以外的画面。
1.33:1画面
但为了迎合终端高清回放设备主流的16:9画面比例,下面1.78:1的画面保留了原画幅左右黄线以外的画面。1.78:1的画面上下裁切幅度是比较巨大的,烟囱在上面1.33:1的画面里可是完整的,到了下面1.78:1的就剩半截了。
1.78:1画面
所以综合两个版本对原画幅的裁切与保留,可以得出结论:下图的示意图才是原始画面的全貌,四角被红黄蓝线围住的部分就是在这套纪录片目前的2个蓝光版本中都看不到的原始画面。
原始画面示意图
原始画面示意图
再来一组。
由这两组画面的对比还可以看出来,在1.78:1版本中,上下裁切的比例是根据实际画面分别进行调整的,并非是每幅画面按着一刀切的比例来进行上下裁切的,很显然这个工作量在修复时是很巨大的,因为需要每幅画面都要做不同的上下裁切调整。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来,这套纪录片目前最接近原始画面1.37:1比例的蓝光版本就是2016年新发行的第2版蓝光之1.33:1。所以这套纪录片目前的最佳版本就是这个2016年新版的1.33:1,不仅画面最全, 老K目测似乎清晰度上也是1.33:1的画面要更清晰一些,但差别很微小,也许只有老K这样的黄金眼才能感觉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纪录片的两个蓝光版本,裁剪归裁剪,却都没有业余、暴力的将画面做哈哈镜般的压扁或抻长,老K之前介绍的《梁思成林徽因》中的个别画面就敢那么做。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既然已经劳师动众发行了号称原始画面比例的新蓝光版本,那为何不直接就做到严实合缝的1.37:1之原始画面比例呢?为啥还要在原始画面的左右各裁掉一条成为1.33:1呢?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套二战纪录片的原始胶片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来自战地新闻电影,有的来自宣传短片,还有的来自家庭电影,胶片收集涉及18个国家,其中甚至包括希特勒情妇为其拍摄的彩色特写,如此复杂的胶片来源,必然导致胶片的规格、素质不一,所以最终在蓝光中采用的画面必然是经过一定程度上的裁剪的。
在这套纪录片蓝光介绍中说的所谓原始比例之1.37:1,应该已经是一个经过统一裁剪的比例了,是经过对原始胶片素材整理之后形成的,这套纪录片蓝光素材的一个新的原始比例而已。
资料来自blu-ray/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无论是1.33:1还是1.37:1,差别就不是巨大的和不可接受的了,因为选择哪一个比例,都与对原始胶片素材画面比例的背叛关系不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