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英语的理解经历过几个阶段。
最初是以应试为目的,因为这是一门学科,所以就得学好,没有任何杂念。
后来发现有的人说英语很好听(比如说我,哇哦),有的人发音出来就一大股椒盐味,说得好的人自然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我又是在小县城里上的学,于是无形中给自己加了“洋气”的表象。
中学时代我经常去参加英语比赛,只要一等奖的人数大于二,那里面肯定就有我的名字。
可我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千年老二,因为第一名永远属于那个瘦瘦的漂亮女孩,为此我还是羡慕嫉妒过很长时间。
那时虽然老是听说英语重要,但实际并不是很清楚,只是一步步地跟着教育系统走,偶尔也幻想自己以后在外企谈笑风生的场景。
上了大学,英语的用处其实并不是很大,可以说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也不多。
虽然也参加比赛,也去过英语角,但英语并没有太多的提升,因为你的学习并不系统。
所以每次我看到有人推荐我上述的一些方法训练口语,我都持有怀疑的态度。
这些应该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如果你的基础没有任何的加固和夯实,你所做的这些只是自我安慰,产出比太低。
那时候我进了英语辩论队,这才是第一次真正开始利用英语去做一点实际的事。
天真的我以为口语好一点就能在里面一枝独秀,后在里面被人吊打得颜面全无。
逻辑的缜密似乎比语言的华丽更吸引人,看到别人在本上写几个关键词就能气宇轩昂地侃侃而谈,我不禁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why?and how?
辩论是团队作战,一边四人,前后交叉发言,从台上战战兢兢地下来后,我略带歉意地问下一位队友,自己的发言是否妥当,会不会说太快不清楚然后影响他的发挥。
这个骄傲的胖基佬面无表情地说“我根本就没有听你说,我自己也可以“!
“蛤? ok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我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回来之后我坚持都在看ted,听bbc新闻,每天都背单词,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周后我退出了辩论队。
这是第一次被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伤害,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很害怕见到辩论队的人,没有希望,也没了兴趣。
我对英语的看法又开始转向,我把经历花在了考试上面,因为这种东西是对你英语能力最直接最单一的证明,同时也最让人有底气。
考完四六级,我把目标转向了商务英语,事实证明那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
衷心告诫我的十万多读者们,别被一些“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的标签骗了,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
请问你有听说过“商务中文,旅游中文”吗,一门交流的语言怎么可能会精分到这么细呢。
这些都是有了基础之后的侧重学习,别天真地以为背几个句子几个单词就掌握一门语言。
老老实实地先把前期枯燥的语法知识过一遍,只学对自己有用的,能马上运用的。
这些就是所谓的学习的捷径,这只代表目标更清晰而已,但是学习强度一点都没有减少。
虽然商务英语没什么卵用,但是那段时间我的听力确实有提高,单词量也有一定的积累,考前基本都在图书馆每天坐满了五小时,虽然成绩扑街了,但也是学到一点东西。
后来出来工作,最开始做新媒体,不需要用到英语,我能明显感觉到我的英语水平就像沙漏里的沙一样在缓慢地往普通一层掉,掉得不是很厉害,但是明显感觉活儿没有以前好了。
那时候我开始产生怀疑,英语到底有什么用,如果我不在外企工作,没有外国同事,那英语到底还有什么用?
说什么跟外国人交朋友,清醒一点,有很多中国人会排着队跟外国人做朋友的,relax~
看更大的世界?可是我不想看呢,我不敢兴趣呢,我就觉得中国已经挺好,中国梦伴我成长。
国外旅游?现在各种翻译软件app那么多,比划比划都差不多,不就是how much 的事吗,知道如何说“cheaper“就行。
对于绝大部分普通国人来说,英语真的没什么用。
后来我进了教育培训行业,这里面又是另外一番景色。
家长们对英语的狂热丝毫不低于李阳,几万几万的钱往外面掏眼睛都不眨。
很多家长并不是所谓的高学历,只是普通的甚至更低的学历,但是对英语的热情丝毫不会懈怠。
所以你能看到很多小学生也能用英语侃侃而谈,大方自信,毫无惧色;
有的中学生单词量和知识积累已经快赶上甚至超过一个考过四六级的普通本科生;
有的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幡然醒悟后也愿意花500一个小时来一对一辅导;
家境优渥长相富态的家庭主妇也会在晚饭过后跑来上语法课;
即将退休的银行职工每次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做题比学生还要认真;
当然这些不是什么励志故事,里面很多成年人都没有坚持下来。
只有孩子们一直坚持着按部就班的学习,学得好的会一直学得好。
得出的结论很残忍,在该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好好学习,不要等出来工作再想去提高。
我们的精力应该花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上,而不是为一个华而不实的“提高英语综合能力”而浪费时间。
很多人学英语的时候图快速,我的一个成年男学生,因为不满我时刻提醒他补充语法积累单词,而奋然提出换掉我。
他的需求很奇葩,要我教他马上出去就能和老外说的英语。
我说我教不出如何一去就能开口说的英语,但是让别人叫你闭嘴的英语我还是能教一点。
不得不说,一个人要是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确实会给人一种比较大气的气质。
我的英语口语学习准则就是,每次说英语都一定要想象自己在谈一笔八位数的国际贸易订单,怎么装逼怎么来。
很多人迷恋这样的幻觉,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是一句“ do you like
china ?"就能达到的,详细阐述请看上文所诉的英语辩论队的事。
语言只是一个媒介,传达出来的思想才是最吸引人的。
有那种为了拽单词而噼里啪啦讲一堆口嗨的人,这种人就是来炫技的,不是来交流的,请出门左转到你的传销老窝去谋高就。
我见过一些发音很重口单词量很低的人说英语,但他们丝毫不顾国人很注重的语法和口音,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连老外都连连点头称赞。
我就很喜欢这样的人,这种人就是掌握了语言的精髓,真正物尽其用,这才是英语真正应该用到的地方。
有时候我很讨厌对“英音”和“美音”的过度关注。
这就像去健身房的第一天就害怕自己练出大肌肉的女人一样,放心吧,你想多了,你最后只是去里面洗澡而已。
英语学习也是一样,你先把话说顺了再关注你的口音吧,印度人口音那么重,人说起来话做起报告来可流畅了。
之前赵丽颖打过一个国际品牌的广告,因为浓重的中国口音而被群嘲。
我也是嘲笑的一员,后来想想不对啊,里面也有个日本女星,别人也是有口音的,可是大家也没有说她啥坏话啊,为啥到了中国明星就这么苛求呢。
是不是大家认为说英文有中国口音是一件很low的事情?
搞这些虚头巴脑地干啥啊,哦,我的上帝,你就说你听懂没,如果没听懂的话,可能真的不是别人的问题,是不是你自己听力也不行啊?
relax,艾薇巴蒂~
我的一个学员表达过自己的担心,说害怕自己学完之后很久又不用就给忘了。
我问这话是不是别人跟你说的,如果是别人说的,那么这种人就自己不想学习就顺便也拖拖别人后腿的人,趁早快点绝交。
我不否认肯定会忘记,例如我的智力在高考后都一直没有再上升过。
但这就是知识积累的美妙所在,前期的学习和后期的遗忘都是缓慢的,所以这门技能对于你来说一定能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到时候大家年纪大了,都老年痴呆了,谁还管你记得几个从句、在脸上又动过几刀,enjoy now, forget about the future ,because you have no future ~
我最近在带一个学雅思的学生,我特别喜欢那种一步步进步的感觉,就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后突然感觉到改变的瞬间,那种成就感真实让人迷醉。
我每次都喜欢跟学生讲我学弹舌音的事情,连续一周,每天练习一个小时,终于在第七天练成,并且一直到现在都还能发出来。
我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要到第几天才能发出这个音,我的方法到底对不对也无从知晓。
万一我在第六天就放弃了呢?万一第七天还是没有发出来呢?
那么多不确定因素,一个一个地连接在一起而形成蝴蝶效应,“无他,手熟尔”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坚持再坚持,不断重复地练习反思,接受学习本来就枯燥的事实。
我想起我的好朋友lori学习四六级的过程,那时她的信心并不是很足,每次都觉得没希望了,做题做到崩溃大哭,擦完眼泪后又委屈地再做一套题。
结果比我们想象得要好很多,别人只看到她查成绩后疯狂发朋友圈的癫狂,只有我知道这过程的孤独和艰辛。
英语有没有用,是个永远的争议性话题。
对我而言,英语只对有用的人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