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画面(图拆七月的天山)(1)

拆 范

描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画面(图拆七月的天山)(2)

描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画面(图拆七月的天山)(3)

图拆《七月的天山》

发现综合写景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组课文中,《桂林山水》是分类写景法的范例,《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移步换景法的范例,题目带星号(略读课文的标号)的《七月的天山》往往被很多老师忽略掉。

也许大家没发现,这是一篇把“移步换景 分类法”融为一体的综合写景法难得的范例。

描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画面(图拆七月的天山)(4)

这篇文章选自现代著名作家碧野《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以山川景物为内容的抒情色彩很浓的游记散文,选入课文时有所改动。

我们运用思维导图拆解这篇课文时,比较明显地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把“移步换景 分类法”融为一体的综合写景法:

描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画面(图拆七月的天山)(5)

1.作者用“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等清晰的语言文字,明确地告诉读者他游天山的线路。

在写游记等文章时,很多同学思路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不会确定自己要写的“落脚点”。游览一处风景,可能要走过的点很多,究竟选哪几个“落脚点”来作为你的“观察点”呢?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游览过程按顺序(行走路程先后顺序、时间顺序、心情变化顺序等),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特点的景点为写作的“落脚点”;也可以根据路程的变化选择起始点、中途(中途也可选一个点,也可选二三个点)、终点等作为“落脚点”。

思路混乱的第二个原因是选好了“落脚点”,却不会用清晰的语言文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诉读者你从哪到哪,你现在是在哪个“点”上。其实这就是过渡句。

过渡句很重要,它相当于一条红线,把文章的结构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承上启下。少了它,文字可能就是一堆乱麻。

描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画面(图拆七月的天山)(6)

2.作者把天山的景物主要分成三类:水、树林、花。

“水”贯穿所有的景点,所以一“进入天山”就写水的来源。作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这溪流后来一直伴随到“天山深处”的花海中。

“再往里走”写的就是原始森林了。作者选择了茂密的塔松、细碎的日影、马蹄溅起的水声进行描绘,简单、清新却相映成趣。

作者充满赞美之情描写了“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鲜花如海鲜艳,马、人在花海中“矫健”“精神”,尽显心旷神怡的欣喜之情。

描写的景物没有重复,是因为作者写的时候已经把景物分好了类。

描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画面(图拆七月的天山)(7)

3.景物写得具体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

“落脚点”确定了,顺序就清楚了;要写的“物”也确定了,文章的框架就搭好了。剩下的就是把要写的“物”写得具体形象。

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形象呢?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很重要

“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如此丰富,比喻是如此贴切和形象。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尽,“重重叠叠”说明枝叶茂密,阳光在这样茂密的枝叶中只能是“漏”下来,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

作者精确的用词,恰如其分的形容,逼真形象地展现了眼前看到的景象,读者仿佛也亲眼看到了。

描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画面(图拆七月的天山)(8)

当我们用思维导图去拆解这篇文章时,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写作细节值得品味,值得借鉴。

用思维导图来拆解文章,就像用画图来表现数学题中的各个数量关系一样,让人对文章的写作章法一目了然。

描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画面(图拆七月的天山)(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