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简答题必背(部编教材必学文言文曹刿论战微课及知识点二)(1)

曹刿论战简答题必背(部编教材必学文言文曹刿论战微课及知识点二)(2)

典型问答】

1.“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胜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

答: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愿望:“苟富贵,无相忘。”

2.在分析天下大势后,陈胜得出了“宜多应者”的结论,其理由有哪些?

答:(1)秦朝的统治残酷;(2)人民群众对秦二世杀害公子扶苏不满或人民群众不知道扶苏已经死了;(3)楚人对项燕爱戴,楚人有复国的愿望。

3.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什么?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答:绝境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准备是:鱼腹藏书(或“丹书鱼腹”)(“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篝火狐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效果:“固以怪之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陈胜、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陈胜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起义障碍接着他们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利害关系,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紧接明确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

6.文中“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天下苦秦久矣”的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反映了当时兵役徭役繁重、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社会现实。

7.“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的情况,表明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应者”,说明陈胜的分析完全正确,局势的发展恰如他起义前所料。

8.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和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9.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答:作者司马迁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一样看待,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句意是: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干大事)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11.文章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目的?

答:以记叙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涉、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12.陈胜、吴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印证的?

答: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骑(jì)千余,卒数(shù)万人。”“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3.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如何理解陈胜、吴广起义前装神弄鬼的行为?

答:原因: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陈胜的威信,让士兵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② 利用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理解:这是陈胜、吴广为提高陈胜的威信,制造舆论,达到起义的目的而采用的骗术。当时广大群众敬畏天命的意识浓厚,这种骗术是最有效的制造舆论的办法。当然,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要区别于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它充分体现了陈胜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14.陈胜是个怎样的人?

答: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敢于反抗、追求平等、具有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渴望建功立业、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